碳基吸收剂微波介电衰减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6 08:44
随着作战飞行器对隐身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吸收剂发展遇到了瓶颈,新型碳基吸收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当前新型碳基吸收剂的研发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科学直觉”和大量重复的“尝试法”实验,尚缺明确的设计路径且传统传输线模型是一种综合性宏观模型,不能直观反映出介电对反射率的贡献和权重。因此,本文以碳基吸收剂为研究对象,以反射率和吸收频带两个评价指标为基础,借助MATLAB软件平台,通过数值计算,挖掘材料本征介电属性,构建五维(厚度、频带、反射率、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一体化的介电衰减评价模型,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引入距离和等反射率圆对其修正并对介电衰减评价模型及其改进型进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及所取得的成果如下:(1)以电介质型碳基吸收剂为研究对象,依据电磁理论和吸波原理,基于金属背衬的传输线模型,推导了完全吸收条件下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公式,采用MATLAB软件,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给出了完全吸收条件下和90%吸收条件下的介电光谱范围,分析了此条件下的介电光谱,研究了介电分别与频率、厚度、反射率、反射峰峰位、工作频带的相互影响机制,为构建介电衰减评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2)通过介电扫...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收剂微波损耗机理
1.2.1 无金属背衬模型
1.2.1.1 界面阻抗匹配特性
1.2.1.2 衰减特性
1.2.2 金属背衬模型
1.3 碳基吸收剂研究进展
1.3.1 碳/磁复合吸收剂
1.3.2 碳/导电聚合物复合吸收剂
1.3.3 碳/陶瓷复合吸收剂
1.3.4 碳/碳复合吸收剂
1.4 吸波材料评价标准概述
1.4.1 薄
1.4.2 轻
1.4.3 宽
1.4.4 强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宏观介电分析
2.1 引言
2.2 不同吸收条件下的介电光谱
2.2.1 完全吸收条件下的介电光谱
2.2.2 吸收系数为90%时的介电光谱
2.3 介电与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
2.3.1 介电-频率关系
2.3.2 介电-厚度关系
2.3.3 介电-反射率关系
2.3.4 介电-损耗峰峰位关系
2.3.5 介电-工作频带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
3.1 引言
3.2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Cole-Cole模型
3.2.2 正切模型
3.3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的修正
3.3.1 基于距离的修正
3.3.2 基于等反射率圆的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评价模型验证
4.2.1 介电曲线匹配
4.2.1.1 烯/炭双相异质吸收剂的制备
4.2.1.2 烯/炭双相异质吸收剂吸波特性分析
4.2.1.3 介电曲线匹配验证
4.2.2 吸波效能匹配
4.2.2.1 CST模拟RCS
4.2.2.2 吸波效能匹配验证
4.3 修正的评价模型验证
4.3.1 基于距离模型的验证
4.3.2 基于等反射率圆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677560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收剂微波损耗机理
1.2.1 无金属背衬模型
1.2.1.1 界面阻抗匹配特性
1.2.1.2 衰减特性
1.2.2 金属背衬模型
1.3 碳基吸收剂研究进展
1.3.1 碳/磁复合吸收剂
1.3.2 碳/导电聚合物复合吸收剂
1.3.3 碳/陶瓷复合吸收剂
1.3.4 碳/碳复合吸收剂
1.4 吸波材料评价标准概述
1.4.1 薄
1.4.2 轻
1.4.3 宽
1.4.4 强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宏观介电分析
2.1 引言
2.2 不同吸收条件下的介电光谱
2.2.1 完全吸收条件下的介电光谱
2.2.2 吸收系数为90%时的介电光谱
2.3 介电与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
2.3.1 介电-频率关系
2.3.2 介电-厚度关系
2.3.3 介电-反射率关系
2.3.4 介电-损耗峰峰位关系
2.3.5 介电-工作频带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
3.1 引言
3.2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Cole-Cole模型
3.2.2 正切模型
3.3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的修正
3.3.1 基于距离的修正
3.3.2 基于等反射率圆的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电衰减评价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评价模型验证
4.2.1 介电曲线匹配
4.2.1.1 烯/炭双相异质吸收剂的制备
4.2.1.2 烯/炭双相异质吸收剂吸波特性分析
4.2.1.3 介电曲线匹配验证
4.2.2 吸波效能匹配
4.2.2.1 CST模拟RCS
4.2.2.2 吸波效能匹配验证
4.3 修正的评价模型验证
4.3.1 基于距离模型的验证
4.3.2 基于等反射率圆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677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367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