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航天服仿真的人体热模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6 09:47
针对人体热调节系统的高度非线性带来的航天服用人体热模型的优化问题,对近50年来各航天机构研究的人-航天服人体热模型进行整理,参考了用于建筑空调、载具舒适度评估等领域人体热模型的最新进展,从几何精细度、血液循环系统、低压失重的影响、个体差异4个方面提出了航天服用人体热模型的未来优化方向,为中国未来人-航天服仿真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人体热模型几何精细度
3 血液循环系统换热模型
4 低压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4.1 低压
4.2 失重
5 个体差异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值人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研究发展综述[J]. 赵阳,端木琳,李祥立,张腾飞.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0(01)
[2]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研究进展[J]. 王晶,袁卫星,袁修干.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9(01)
[3]“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研制[J]. 李潭秋. 载人航天. 2008(04)
[4]基于人体模型的舱外航天服热系统分析与计算[J]. 邱义芬,陈拥华,袁修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02)
[5]舱外航天服热控系统仿真[J]. 余敏贤,林贵平,王亮. 空间科学学报. 2004(05)
[6]舱外航天服热设计技术[J]. 邱义芬,袁修干,梅志光,桑民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3(07)
[7]舱外航天液冷服传热分析[J]. 邱义芬,袁修干,梅志光,贾司光,欧阳骅,任兆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1(05)
[8]座舱温、湿度及压力改变对人体同环境热交换的影响[J]. 崔代秀,祁章年,王宪章,武建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1996(01)
[9]液冷式个体热调节的二维体温调节数学模型[J]. 袁修干,沙斌,王俊清. 航空学报. 1989(05)
博士论文
[1]基于局部换热影响的低压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D]. 童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微重力下热湿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D]. 段波.重庆大学 2017
[2]舱外航天服—人体热耦合数值模拟[D]. 李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3]人体参数差异及其对人体热舒适模型影响的研究[D]. 李世刚.上海交通大学 2012
[4]基于Smith模型的三维有限元人体热调节模型[D]. 赵阳.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0328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人体热模型几何精细度
3 血液循环系统换热模型
4 低压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4.1 低压
4.2 失重
5 个体差异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值人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研究发展综述[J]. 赵阳,端木琳,李祥立,张腾飞.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0(01)
[2]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研究进展[J]. 王晶,袁卫星,袁修干.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9(01)
[3]“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研制[J]. 李潭秋. 载人航天. 2008(04)
[4]基于人体模型的舱外航天服热系统分析与计算[J]. 邱义芬,陈拥华,袁修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02)
[5]舱外航天服热控系统仿真[J]. 余敏贤,林贵平,王亮. 空间科学学报. 2004(05)
[6]舱外航天服热设计技术[J]. 邱义芬,袁修干,梅志光,桑民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3(07)
[7]舱外航天液冷服传热分析[J]. 邱义芬,袁修干,梅志光,贾司光,欧阳骅,任兆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1(05)
[8]座舱温、湿度及压力改变对人体同环境热交换的影响[J]. 崔代秀,祁章年,王宪章,武建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1996(01)
[9]液冷式个体热调节的二维体温调节数学模型[J]. 袁修干,沙斌,王俊清. 航空学报. 1989(05)
博士论文
[1]基于局部换热影响的低压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D]. 童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微重力下热湿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D]. 段波.重庆大学 2017
[2]舱外航天服—人体热耦合数值模拟[D]. 李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3]人体参数差异及其对人体热舒适模型影响的研究[D]. 李世刚.上海交通大学 2012
[4]基于Smith模型的三维有限元人体热调节模型[D]. 赵阳.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03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370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