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总量控制的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策略优化
发布时间:2023-03-26 21:37
空中交通流量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空域服务能力与飞行需求的不平衡性愈发显著,流量控制的发生趋于常态。作为流量控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尾随间隔管理在针对小范围、持续时间较短的空域拥塞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尾随间隔决策的制定存在随机性和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交通流量控制过度的现象凸显,空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现有流量控制方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当前的流量管理,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流量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简明阐述了尾随间隔管理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影响尾随间隔管理的因素,介绍了尾随间隔管理具体的决策方法和实施流程,并针对尾随间隔管理过程中存在交通流量控制过度和决策缺乏全局性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总量控制+最小尾随间隔”的流量控制策略,为机场和区域的流量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机场的进场交通流提出了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策略,构建了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优化模型,为得到延误总时间最少的航班调度队列,采用隐枚举法来求解航班最优的过点时刻以及到达时刻,并结合航班位移范围约束、队列位置冻结等限制条件来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最后,在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策略的基础...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尾随间隔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终端区尾随间隔管理研究
1.2.2 区域尾随间隔管理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尾随间隔管理的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2.1 尾随间隔管理研究基础
2.1.1 尾随间隔基本概念
2.1.2 尾随间隔管理的影响因素
2.1.3 尾随间隔生成方法
2.1.4 尾随间隔管理实施流程
2.2 改进的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3.1 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策略概述
3.2 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优化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算法设计
3.3.1 隐枚举法
3.3.2 算法的分析和实现
3.3.3 计算步骤
3.4 算例分析
3.4.1 数据准备
3.4.2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3.4.3 参数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4.1 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策略概述
4.2 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优化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2.4 基于流量比例的尾随间隔
4.3 航班延误系数
4.3.1 动态加权综合法概述
4.3.2 动态加权函数的设定
4.3.3 延误成本系数的影响因素
4.3.4 基于动态加权法的航班延误系数
4.4 算法设计
4.4.1 滑动窗算法
4.4.2 算法流程
4.5 实例分析
4.5.1 数据准备
4.5.2 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5.1.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科研的项目
本文编号:3771783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尾随间隔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终端区尾随间隔管理研究
1.2.2 区域尾随间隔管理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尾随间隔管理的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2.1 尾随间隔管理研究基础
2.1.1 尾随间隔基本概念
2.1.2 尾随间隔管理的影响因素
2.1.3 尾随间隔生成方法
2.1.4 尾随间隔管理实施流程
2.2 改进的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3.1 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策略概述
3.2 多航路进场航班流量控制优化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算法设计
3.3.1 隐枚举法
3.3.2 算法的分析和实现
3.3.3 计算步骤
3.4 算例分析
3.4.1 数据准备
3.4.2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3.4.3 参数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策略研究
4.1 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策略概述
4.2 多航路到达航班流量控制优化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2.4 基于流量比例的尾随间隔
4.3 航班延误系数
4.3.1 动态加权综合法概述
4.3.2 动态加权函数的设定
4.3.3 延误成本系数的影响因素
4.3.4 基于动态加权法的航班延误系数
4.4 算法设计
4.4.1 滑动窗算法
4.4.2 算法流程
4.5 实例分析
4.5.1 数据准备
4.5.2 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5.1.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科研的项目
本文编号:3771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377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