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耗散率的NEPE推进剂疲劳损伤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能量耗散率的NEPE推进剂疲劳损伤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NEPE推进剂 耗散能 疲劳损伤 能量耗散变化比
【摘要】:为研究NEPE推进剂在应变加载条件下的疲劳损伤演化,基于循环加载过程中的推进剂耗散能变化,利用能量耗散变化比对推进剂疲劳过程进行分析。通过4个应变幅值进行了单轴拉伸疲劳试验,得到不同应变幅值下NEPE推进剂疲劳寿命,并得到在不同加载周次下的耗散能。结果表明,这种能量法能够以直观的方式解释疲劳损伤过程中损伤的累计,在对数坐标下耗散能变化比的稳定值与疲劳寿命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稳定值随初始加载应变幅值的增大而增加。当加载应变增大时,材料稳定段相邻加载间损伤累计越快,疲劳寿命相对减小,也解释了2次循环加载间损伤发展的原理。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
【关键词】: NEPE推进剂 耗散能 疲劳损伤 能量耗散变化比
【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BK2014077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0915011301;30915118805)
【分类号】:V512
【正文快照】: 推进剂从浇铸到服役的过程中,先后要承受温度、震动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燃气压强和发射过载等诸多载荷的作用。通常温度变化及震动引起的交变载荷并不会使药柱立即发生破坏,但长期作用将在药柱内产生累积损伤,严重影响装药的结构完整性及其使用寿命。由于推进剂是一种粘弹性高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苟文选,卢智先;金属材料疲劳损伤的激光与超声检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 郭廷良,王德俊,杨化仁;45钢疲劳损伤及热处理恢复机理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1年06期
3 赵坚,王京云;巴克豪森噪声法评定疲劳损伤的实验研究[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周强,陶德馨,顾必冲;工程结构疲劳损伤与磁化特性的检测方法[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马宝钿,杜百平,朱维斗,李年;电阻法检测疲劳损伤及预测修复效果探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2年11期
6 贾星兰;方华灿;;海洋石油钢结构焊接区域的疲劳损伤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1993年06期
7 董世柱;李清华;郭廷良;;恢复加热温度对疲劳损伤后累积寿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5年12期
8 张绍营;金志全;李杰;;浮力塔式平台结构疲劳损伤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2期
9 董世柱,郭廷良,杨化仁;45~#钢的疲劳损伤过程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吴维青;40Cr钢的三点弯曲疲劳损伤在线跟踪测量[J];机械强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廷良;王德俊;杨化仁;;45钢疲劳损伤及热处理恢复机理的实验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马宝钿;杜百平;朱维斗;李年;;电阻法检测疲劳损伤及预测修复效果探讨[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3 刘逸平;何庭蕙;黄小清;汤立群;;基于耗散能原理的冲击损伤与疲劳损伤耦合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吴志学;;基于短裂纹演化行为的疲劳损伤参数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葛森;李仲;张积广;陈莉;白生宝;;广布疲劳损伤对加筋板剩余强度的影响[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维青;;材料表面及界面疲劳损伤过程的数值描述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郭力;李兆霞;陈鸿天;;大跨度钢桥疲劳损伤研究的有限元方法[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8 薛景川;弓云昭;;结构初始广布疲劳损伤发生预估的概率模型[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干瑞杰;李超;杨文俊;张亦良;;疲劳损伤的磁记忆可行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钊;李国峰;于翠;李唐;;扭力梁关键点的应变数据分析[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继承;压电阻抗技术及其在铝合金疲劳损伤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源;FRP船舶机械连接接头疲劳损伤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姬元辉;基于隶属函数的机械结构疲劳损伤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涛;基于载荷次序效应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4 周巍伟;深海悬链线立管涡激疲劳损伤预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孙鹏;疲劳损伤材料剩余强度测量的弹性模量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杨文智;45~#钢试件疲劳损伤电热修复的试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栾旭光;基于神经网络的桥梁疲劳损伤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林欣;非局部应变法在结构疲劳损伤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赖正聪;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疲劳损伤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吴刚;基于能量准则的疲劳损伤数值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64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66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