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机场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用机场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集约度 灰色综合关联度 多元线性回归 BP神经网络 TOPSIS评价法
【摘要】:随着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规模不断扩充。根据规划,至2030年我国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397个。机场规模、数量的增长,必然导致机场建设对土地更多的占用。民用机场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开展相关研究对节约机场建设用地、促进机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提出了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度概念和集约度度量指标。对机场进行实证研究,遴选出全球最繁忙中集约度较好的20个机场和全美土地利用集约度较好的34个机场作为分析样本。由于实证研究中数据对应的机场运行状态已客观存在,因而更具说服力。运用灰色综合关联模型,分析、筛选出了机场用地集约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论文给出了机场集约化用地量计算方法;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MATLAB工具,给出了机场集约化设施量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可在集约用地量确定后,进一步指导航站楼、滑行道、近机位、货运区等机场关键设施的集约化设计。论文分析了实现机场用地集约化的机场规划和运行管理途径,包括机场规划中如何优选航站楼构型、飞行区跑道数量、立体化陆侧交通等,运行中利用复合机位、门位转换等措施。论文建立了机场用地集约化评价体系。体系中,采用熵值法、主观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进行评价计算。针对上海虹桥机场的应用表明,该体系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关键词】:土地集约度 灰色综合关联度 多元线性回归 BP神经网络 TOPSIS评价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V3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1 国外情况12-13
- 1.2.2 国内情况13
- 1.3 研究内容13-15
- 第二章 机场用地集约性度量及影响因素分析15-36
- 2.1 机场土地集约性度量指标15-17
- 2.1.1 集约化的含义及特点15
- 2.1.2 机场土地集约化的含义15-16
- 2.1.3 机场土地集约度16-17
- 2.2 国外机场土地集约度分析17-22
- 2.2.1 全球繁忙机场土地集约度分析17-21
- 2.2.2 美国主要机场土地集约度分析21-22
- 2.3 影响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22-26
- 2.4 机场用地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26-36
- 2.4.1 影响因素筛选26-30
- 2.4.2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及其模型30-32
- 2.4.3 机场占地规模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32-34
- 2.4.4 机场设施规模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34-36
- 第三章 集约化机场用地和设施量预测36-52
- 3.1 机场用地规模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36-41
- 3.1.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36-38
- 3.1.2 基于机场组1的集约占地规模预测38-41
- 3.1.3 实例应用41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机场集约化设施预测41-47
- 3.2.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42
- 3.2.2 模型分析42-43
- 3.2.3 模型建立43-45
- 3.2.4 基于机场组2的模型45-47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机场集约化建设计算模型求解47-50
- 3.3.1 滑行道47-48
- 3.3.2 航站楼48
- 3.3.3 近机位48-49
- 3.3.4 货运区49-50
- 3.3.5 停车位50
- 3.4 模型应用50-52
- 第四章 民用机场土地集约化设计途径研究52-70
- 4.1 航站楼建设土地集约化设计方法52-60
- 4.1.1 线型的航站楼占地面积52-53
- 4.1.2 多指廊构型的航站楼占地面积分析53-55
- 4.1.3 复合指廊构型的航站楼占地面积55-56
- 4.1.4 复合岛式构型的航站楼占地面积56-59
- 4.1.5 总结59-60
- 4.2 飞行区建设土地集约化设计方法60-67
- 4.2.1 双条跑道的飞行区土地集约化研究60-62
- 4.2.2 三条跑道的飞行区集约化研究62-64
- 4.2.3 四条跑道的飞行区土地集约化研究64-66
- 4.2.4 总结66-67
- 4.3 其他的机场土地集约化设计方法67-70
- 第五章 机场用地集约化评价系统研究70-81
- 5.1 机场土地集约化评价指标70-72
- 5.1.1 飞行区跑道系统评价指标70-71
- 5.1.2 旅客航站区评价指标71-72
- 5.1.3 货运区评价指标72
- 5.2 评价体系72-75
- 5.2.1 TOPSIS法73-74
- 5.2.2 指标分析74
- 5.2.3 指标权重74-75
- 5.3 实例应用75-81
- 5.3.1 上海虹桥机场指标提取75-78
- 5.3.2 上海虹桥机场评价分析78-79
- 5.3.3 上海虹桥机场评估结果79-81
- 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5
- 致谢85-86
- 附录 1 全美主要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度86-92
- 附录 2 BP神经网络训练和检验的MATLAB语言92-95
- 附录 3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MATLAB语言95-97
- 附录 4 一定近机位要求下的航站楼占地规模计算模型C++语言97-103
- 附录 5 机场土地集约利用定性分析指标评价方法103-105
- 作者介绍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秀梅;;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4期
2 曾文革,王保信,宋宗宇;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我国将出台土地征用新办法 完善补偿标准和机制[J];中国建设信息;2004年11期
4 吴贵胜;杨昌荣;;关于水电水利工程土地征用实施长期补偿的调查[J];贵州水力发电;2006年05期
5 刘云忠;巴特尔;;论我国现阶段的国有土地征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20期
6 高玉俊;张兵兵;;对土地征用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8期
7 刘淑香;;浅谈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5期
8 曲哲;;公路建设中土地征用关键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9年01期
9 杨春杰;;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1期
10 张莹;王万琴;;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征用[J];交通标准化;2013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仁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土地征用法制[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沈开举;;耕地保护与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研究[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严星;王小映;;对土地征用若干问题的探讨[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阳盛益;黄红华;;体制内外并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思路[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楼海英;;当前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胡光明;;浅谈普陀区土地征用的问题与对策[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兰根成;;浅析松阳县土地征用存在问题及对策[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路建国;;浅议土地征用中的有关问题和解决方法[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霖;刘建平;;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改善土地征用效果[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尹爱飞;王晓东;;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矛盾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华;澳大利亚的土地征用和补偿[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供职于中央某决策机构 长期研究房地产的专家 冀实;土储制度的是与非[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3 宋志坚;“土地奶奶”的官场生态[N];福建日报;2011年
4 长治市国土资源局 土地储备管理中心 姜琛;我国现行土地征用中的问题及建议[N];山西党校报;2012年
5 张晏;土地征用三问[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杨玲、晏群;国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及借鉴[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党国英;土地流转中的级差收益分配[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镡立勇;土地征用要保障农民利益[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龙平川;土地征用和审批———滋生腐败的黑洞[N];检察日报;2003年
10 党国英;土地级差收益如何分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恩举;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高建伟;中国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马永平;土地权利与登记制度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吕明智;集体土地征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吕振臣;我国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中和谐土地利益机制构建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邹向阳;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齐美玲;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卜炜玮;中国财产征收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栋福;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态度和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佳;论土地回转法律制度[D];西北大学;2007年
4 廖魁星;土地征用中的代价合理性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5 贾娟;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玲;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楼佳;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批准与实际使用范围不一致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孙青;被征地拆迁农户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9 高光耀;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郑嗣威;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完善[D];暨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0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67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