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铁电—铁磁复合陶瓷的高温介电弛豫及储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反铁电—铁磁复合陶瓷的高温介电弛豫及储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b_(0.9)Ba_(0.1-x)Sr_x)ZrO_3 陶瓷 氧空位 弛豫 反铁电/铁磁复合材料 储能
【摘要】: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系统的密集化、轻量化和多功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材料、设计和集成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复合材料在功能集成上的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反铁电/铁磁复合材料因同时具有电容和电感这两种特性,不仅能为电子器件中电容、电感部分的集成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能拓宽新型结构、功能器件的设计思路。反铁电性材料、铁磁性材料、铁弹性材料以及同时拥有多种铁性的多铁性材料,都属于铁性材料,是一大类非常重要,而且数量相当庞大的先进功能材料。本文以反铁电、铁磁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性能进行了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Pb0.9Ba0.1xSrx)ZrO3(X=0,0.01, 0.02,0.03,0.04)陶瓷,所有烧结样品的XRD衍射图案表明单一纯相的形成。与温度相关的介电谱研究显示,随着掺杂的Sr2+/Ba2+浓度的降低,材料的反铁电相稳定性得到增强,而铁电相的温度区间随之缩小。通过对介电和阻抗的测量研究了高温弛豫行为,阻抗虚部与特征频率相关的最大值被发现服从Arrhenius定律,活化能数值在0.98-1.36 eV之间,电导活化能数值在1.04~1.22 eV之间,表明电导机制是一个热运动的过程。同时活化能的这一个数值表明材料的弛豫机构是由偶极子传导所控制的,电离氧空位的动态热运动可解释这一行为。所有组分典型的电滞回线表明该材料可应用于铁电储能。第二,制备了(1-x)Pb0.9Ba0.1ZrO3-xCo0.5Ni0.5Fe2O4(X=0.25,0.50,0.75)反铁电/铁磁复合陶瓷,并对其电学性能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XRD衍射图案表明所有组分均没有杂相出现,升温介电的研究表明,复合陶瓷的介电性能相比于单一的反铁电陶瓷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阻抗谱的分析,研究了陶瓷中存在两种电荷传导机制。不同温度下的电滞回线和磁滞回线的测量表明该复合陶瓷具有良好的铁电性和磁性能,可同时应用于铁电和铁磁储能。x=0.25的组分中表现出具有最高的铁电储能特性,其剩余极化强度和矫顽场强分别为60.47 μC/cm2、11.95 kV/cm。同时x=0.75组分表现出具有最高的铁磁储能特性,其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分别为45.24 emu/g、3.07 emu/g,储能密度及效率分别为21.30 J/g、90%。第三,由共沉淀法制备了Co0.5Ni0.5Fe2O4纳米磁性粉体,测量了样品的结构及磁性能,XRD测试结果表明尖晶石结构的样品具有(311)晶粒取向。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粉体的晶粒大小的影响,分析了材料的磁性能相关数据,其储能密度及损耗能量密度分别为0.0168 J/g、0.0177 J/g,储能效率为49%。
【关键词】:(Pb_(0.9)Ba_(0.1-x)Sr_x)ZrO_3 陶瓷 氧空位 弛豫 反铁电/铁磁复合材料 储能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5
- 1.1 引言14-15
- 1.2 锆酸铅基反铁电材料15-19
- 1.2.1 结构与特性15-17
- 1.2.2 介电性能17-18
- 1.2.3 电滞回线18-19
- 1.3 铁磁材料19-22
- 1.3.1 磁畴结构19-21
- 1.3.2 磁各向异性21
- 1.3.3 磁滞回线21-22
- 1.3.4 尖晶石铁氧体材料22
- 1.4 反铁电-铁磁复合材料22-23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3-25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原材料和实验方法25-28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25
- 2.1.1 实验原料25
- 2.1.2 实验设备及器材25
- 2.1.3 测试仪器25
- 2.2 实验过程25-26
- 2.2.1 (Pb_(0.9)Ba_(0.1-x)Sr_x)ZrO_3陶瓷的制备25-26
- 2.2.2 Co_(0.5)Ni_(0.5)Fe_2O_4纳米磁性粉体的制备26
- 2.2.3 (1-x)Pb_(0.9)Ba_(0.1)ZrO_(3-x)Co_(0.5)Ni_(0.5)Fe_2O_4复合陶瓷的制备26
- 2.3 性能表征及测试26-28
- 2.3.1 X射线衍射(XRD)26-27
- 2.3.2 升温介电及阻抗性能测试27
- 2.3.3 铁电性能及磁性能测试27-28
- 第三章 锆酸铅钡锶陶瓷高温介电弛豫及铁电储能研究28-39
- 3.1 前言28
- 3.2 结果与分析28-38
- 3.2.1 所有组分样品的XRD28-29
- 3.2.2 介电性能分析29-33
- 3.2.3 阻抗研究33-35
- 3.2.4 活化能分析35-37
- 3.2.5 铁电性能研究37-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反铁电/铁磁复合陶瓷PBZ/CNFO的介电、铁电及铁磁储能研究39-49
- 4.1 前言39-40
- 4.2 结果与分析40-48
- 4.2.1 样品的XRD图谱40-41
- 4.2.2 介电性能研究41-43
- 4.2.3 阻抗分析43-45
- 4.2.4 活化能分析45-46
- 4.2.5 铁电性能研究46-47
- 4.2.6 磁性能研究47-48
- 4.3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共沉淀法制备Co_(0.5)Ni_(0.5)Fe_2O_4纳米磁性粉体及磁性能研究49-53
- 5.1 前言49
- 5.2 结果与分析49-52
- 5.2.1 样品的XRD分析49-51
- 5.2.2 磁性能研究51-52
- 5.3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湾精密复合陶瓷走俏[J];中国建材;2002年10期
2 任萍萍,刘宁,许育东,陈名海;TiC/TiN/Al_2O_3复合陶瓷的研究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付伟;郭琳琳;陈明华;王黔平;张家生;;复合陶瓷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陶瓷;2006年12期
4 耀江;;世界各国对复合陶瓷的开发紧锣密鼓[J];今日科技;1992年12期
5 年华;世界各国对复合陶瓷的开发紧锣密鼓[J];江苏陶瓷;1995年04期
6 郭瑞松,杨正方,袁启明;反应结合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的制备工艺与性能[J];硅酸盐通报;1997年06期
7 ;世界各国对复合陶瓷的开发紧锣密鼓[J];江苏陶瓷;1999年03期
8 谭业发,王耀华,徐燕申,于爱兵;莫来石基复合陶瓷高温摩擦表面粘附机理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09期
9 唐田,张东明,傅正义;层状复合陶瓷研究进展[J];陶瓷;2001年06期
10 唐田,张东明,傅正义;层状复合陶瓷研究进展[J];陶瓷工程;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可正;金志浩;刘林;;一种新型减摩复合陶瓷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2年
2 陈志刚;佘正国;莫纪平;;Z_rO_2-Al_2O_3-TiC复合陶瓷磨损机理[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王和义;傅依备;邢丕峰;;非对称性微孔复合陶瓷膜制备[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4 朱康亮;成庆林;赵仁铭;刘春侠;;一种氮化物结合碳化硅复合陶瓷升液管的特点与应用[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雪刚;赵忠民;张龙;潘传增;;绝热温度对超重力场燃烧合成TiC-TiB_2细晶凝固陶瓷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6 肇恒志;;洁净复合陶瓷纤维刹车片的研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甄强;王庭云;张大海;;O'-SiAlON-BN复合陶瓷的高温氧化与表征[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8 吴刚;陈治清;李建;张杰魁;;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植入材料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9 倪新华;刘协权;钟国辉;韩保红;程兆刚;;含弧形裂纹复合陶瓷强度的尺度效应[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胜金;贾德昌;杨治华;段小明;周玉;;以NH_4H_2PO_4为造孔剂制备多孔Si_3N_4-Si_2N_2O复合陶瓷及其力学性能[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戴恩国;以提钒尾渣为原料的黑瓷复合陶瓷太阳板问世[N];中国冶金报;2010年
2 记者 苑玉虹;青海青年创业园一企业制成超节能太阳板[N];青海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奔;LaNbO_4增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支撑体NiO-Y_2O_3稳定的ZrO_2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红波;六方氮化硼基复合陶瓷燃烧合成机理与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周泽华;氧化锆—氧化铝层状复合陶瓷的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孙静;氧化锆基复合陶瓷纺织剪刀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秋生;碳化硅/莫来石/氧化铝复合陶瓷的研制[D];中南大学;2001年
6 刘婷;加速器用BST/Mg_2TiO_4/MgO铁电复合材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有凤;LiTaO_3电畴结构及其对Al_2O_3/LiTaO_3复合陶瓷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陈蓓;Al_2O_3/ZrO_2层状复合陶瓷组织控制及工艺优化[D];重庆大学;2001年
9 董薇;多孔BN/Si_3N_4复合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10 高鹏;高导热氮化铝基微波衰减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文;CFO/PMN-PT多铁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利伟;多铁性BiFeO_3-Bi_(1-x)Nd_xFeO_3复合陶瓷制备及铁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凡亚琪;微波烧结Al_2O_3基复合陶瓷柱状晶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4 刘欢;基于高分子网络法热压烧结制备BN-SiC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5 张骥;极性半导体/弛豫型铁电体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质表征[D];南京大学;2016年
6 支艳敏;Ti_3SiC_2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李长年;微波调谐BST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金凯;反铁电—铁磁复合陶瓷的高温介电弛豫及储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任萍萍;氧化铝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和性能测试[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郑振兴;CoFe_2O_4/SrTiO_3磁电复合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1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5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