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酰基化反应的用于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
本文选题:燃料电池 切入点:质子交换膜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在化石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气候等问题日渐严重的今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一种高能效低排放的能量转化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质子交换膜(PEM)是PEMFC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电池的运行中起到传输质子、阻隔燃料等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商业化的PEM主要集中在以Nafion膜为主的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中。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虽然性能优异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点,如造价昂贵等,尤其是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的应用中,全氟膜存在较为严重的甲醇渗透问题。因此,人们开始致力于研发各类价格低廉且性能优异的可替代材料以取代全氟磺酸膜的地位。磺化聚酰亚胺是磺化芳香族聚合物的一类,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热稳定性,对甲醇渗透也有着良好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燃料电池用PEM的研究领域颇受关注。由于聚酰亚胺在后磺化过程中极易分解,目前合成磺化聚酰亚胺的方法主要是磺化单体的直接缩聚法,即通过磺化/非磺化二胺单体及二酐单体直接缩聚而成。这类反应要求温度很高,并且需要用到的具有强刺激气味的溶剂-间甲酚。另外,反应的某些原料单体,如侧链型磺化二胺单体的制备通常需要氨基的保护和脱保护等步骤,过程较为繁琐。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利用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亲电取代机理的离子单体聚酰基化反应体系,成功合成了侧链型磺化聚酰亚胺质子交换膜,并对聚合物的主链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改善磺化聚酰亚胺质子交换膜的相关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傒基团的π-π共轭可以有效的增强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改善膜的性能。然而由于溶解性不佳,磺化聚傒酰亚胺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首先合成了一种新型傒酰亚胺二芳基单体(PBI-1),后在伊顿试剂-三氟甲磺酸(PPMA-TFSA )作为催化剂和溶剂的条件下,与侧链磺化型二芳基单体(SBP )、4,4'-二苯醚二甲酸发生聚酰基化反应得到一系列磺化度不同的磺化聚傒酰亚胺质子交换膜(SPI-x)。整个反应过程,包括SBP单体的制备都非常的平稳温和、简单易行,避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也证明了离子单体聚酰基化反应在制备磺化聚酰亚胺方面的巨大潜力。反应得到的SPI-x系列膜由于柔性侧链的存在,展现出了与Nafion115相当乃至更高的质子电导率。同时,由于傒环强π-π共轭作用的存在,SPI-x系列膜也保持了良好的耐溶胀性和耐甲醇渗透性。(2)合成了含有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链型傒酰亚胺二羧基单体(Im-5,Im-10),后通过聚酰基化反应与磺化单体SBP进行缩聚得到主链含脂肪长链的侧链型磺化聚傒酰亚胺质子交换膜。由于傒结构超强的π-π共轭效应以及脂肪长链的促进作用,聚合物分子间自组装成了一个排列有序的堆叠结构。在这个排列中,脂肪长链一端的傒环肩并肩的相互堆叠,增强了膜的耐溶胀性和耐甲醇渗透性。而脂肪链另一端亲水的磺酸基团也相互聚集,使得质子的传输通道更加贯通。AL-SPI-5和AL-SPI-10都展现出了高于Nafion115的选择性和优异的燃料电池性能。另外,脂肪长链的引入提高了酰亚胺氮的电子密度,进而提升了膜的水解稳定性。(3)通过磺化二芳基单体SBP,含三氟甲基的二羧基单体以及脂肪长链型傒酰亚胺二羧基单体的聚酰基化反应,初步尝试合成了主链含氟的磺化聚傒酰亚胺聚合物。得到的质子交换膜含有较高的离子交换容量和较高的质子电导率。其中,SPIF-5在30℃时电导率达到了144.5mS/cm。然而三氟甲基的引入对磺化聚酰亚胺的水解稳定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雪楼;周忠德;赵力之;;离子交换膜[J];科学;1959年01期
2 肖带丽;;无氟质子交换膜的研究和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7期
3 李琼;李薇;张海宁;潘牧;;聚合物质子溶剂在质子交换膜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1年04期
4 张增英;;氟离子交换膜[J];杭州化工;1991年04期
5 孙红;栾丽华;吴铁军;唐玉兰;王逊;;质子交换膜中的传质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6 艾明欢;李海滨;;超薄CsH_2PO_4/SiO_2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J];材料导报;2012年04期
7 杨萌;相艳;王慕冰;康思聪;徐惠彬;;化学与生物改性合成质子交换膜[J];化学进展;2009年01期
8 吴魁;解东来;;高温质子交换膜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10期
9 石倩茹;陶慷;章勤;薛立新;张尧剑;;离子液体在质子交换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10 罗居杰;宋艳慧;崔培培;谢小玲;;接枝磺酸基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梅;方军;伍永彬;;用于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新型含氟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徐维林;陆天虹;邢巍;;低甲醇透过质子交换膜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盛洲;张兴鹏;印杰;;嵌段长度对磺酸基嵌段共聚物质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研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石守稳;陈旭;;浸泡质子交换膜力学性能及其微观变形机理的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冯庆霞;张冬芳;严六明;;纳米复合H_3PO_4-BPO_4-ABPBI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李林繁;于洋;邓波;虞鸣;谢雷东;李景烨;陆晓峰;;辐射接枝法制备质子交换膜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7 王博;王新东;王文红;张红飞;陈玲;;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电导率的测试方法研究[A];冶金研究中心2005年“冶金工程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薛松;尹鸽平;;磺化聚醚醚酮/磷钨酸复合质子交换膜[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9 朱靖;邵柯;那辉;;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纳米纤维质子交换膜材料[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10 纪晓波;严六明;陆文聪;马和平;;酸碱质子交换膜中质子动力学行为及协同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香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取得进展[N];中国证券报;2013年
2 屈申水;中国燃料电池遭遇洋货进攻[N];中国工业报;2004年
3 刘林森;普及家用燃料电池成为日本能源国策[N];中国工业报;2005年
4 张逸远;小型燃料电池步入应用时代[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郑惠荣;21世纪的能源燃料电池[N];中国建材报;2001年
6 付毅飞;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变革[N];中国矿业报;2005年
7 刘钢;德国加紧研发燃料电池[N];中国汽车报;2001年
8 倪维斗 朱家琏;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前景不乐观[N];中国汽车报;2005年
9 黄瀚;胡里清的燃料电池梦[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10 常经;燃料电池产业亟待跨越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子露;基于聚酰基化反应的用于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袁森;燃料电池用新型聚酰亚胺及聚硫醚砜基质子交换膜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刘鑫;燃料电池用磺酸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付凤艳;聚磷腈类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乔宗文;侧链型磺化聚砜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微相分离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吴斌;质子交换膜微观结构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张杰;含POSS嵌段共聚物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李云蹊;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填充型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王晓恩;复合质子交换膜机械增强与温湿度响应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钟双玲;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新型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骏;金属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韩澍;含羧基磺化聚芳醚酮砜类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3 梁宇;交联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薛童;磺化嵌段聚醚砜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改性[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袁祖凤;磺化聚芳酸砜类侧链型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改性[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胡玉涛;咪唑摀化聚砜共混氢氧根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修凤羽;半超支化半交联磺化聚酰亚胺复合质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成刚;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高性能含硅无皂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亚婷;带有稳定侧链的接枝型质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自抗扰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58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5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