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磷建筑石膏基胶凝材料组分优化设计研究
本文选题:磷建筑石膏 + 灰色关联度 ; 参考:《硅酸盐通报》2017年11期
【摘要】:以云南磷石膏为主要原料制备磷建筑石膏基胶凝材料。通过应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磷建筑石膏基胶凝材料的组分(复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硅灰、粉煤灰、磷建筑石膏)对其绝干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掺合料最佳组合为粉煤灰、矿渣硅酸盐水泥、硅灰;并运用多目标智能加权灰靶决策模型综合考虑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软化系数、孔隙率六个指标,确定了其最佳配合比。试验表明:当粉煤灰∶矿渣硅酸盐水泥∶硅灰∶磷建筑石膏的配合比为6%∶5%∶3%∶86%时,其综合性能最好,绝干抗压强度为14.11 MPa,抗折强度为2.58 MPa,初凝时间为16 min,终凝时间为43 min,软化系数为0.51,孔隙率为23%。
[Abstract]:Phosphogypsum 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from Yunnan phosphogypsum.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nents of phosphogypsum 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composite Portland cement,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slag Portland cement, silica fume, fly ash, phosphogypsum) on the absolut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hosphogypsum 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ash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best admixture combination is fly ash, slag Portland cement and silica fume, and the multi-objective intelligent weighted grey target decision model is used to synthetically consider compressive strength, flexural strength, initial setting time, final setting time, softening coefficient, etc. The optimum mix ratio was determined by six indexes of porosity. The test shows that when the mix ratio of fly ash: slag Portland cement: silica fume: phosphogypsum is 6: 5: 3: 86%, it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s the best. The absolute dry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14.11 MPA, the flexural strength is 2.58 MPA, the initial setting time is 16 min, the final setting time is 43 min, the softening coefficient is 0.51, and the porosity is 23%.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钢钢结构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62022) 云南昆钢钢结构有限公司资助项目
【分类号】:TQ177.3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淑君;耐水建筑石膏的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5年02期
2 杨波;;湿法烟气脱硫石膏制备建筑石膏影响因素探讨[J];粉煤灰;2010年06期
3 陈向荣;杨志明;陈霏;李学东;叶丹玫;;利用工业石膏开发高强度建筑石膏关键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14年01期
4 刘贤萍,王培铭;羧基丁苯乳液对建筑石膏的改性[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5 王志;俎全高;杜亮波;;改善建筑石膏耐水性能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04期
6 任绪连;赵秀云;;建筑石膏组成及颗粒度对其性能的影响[J];中国建材;2008年11期
7 徐亮;;建筑石膏的改性研究进展[J];粉煤灰;2009年01期
8 孟丽丰;刘东辉;汪必全;罗茂鲜;;β射线辐射对建筑石膏强度的影响[J];中国粉体技术;2009年05期
9 黄俊;孟丽丰;徐亚丽;刘东辉;;提高建筑石膏防水性能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0年06期
10 赵慧慧;张青莉;;建筑石膏的技术性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秀云;;论建筑石膏的生产过程控制[A];2006第一届全国石膏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瞿金东;彭家惠;吴莉;;建筑石膏外加剂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瞿金东;彭家惠;吴莉;;建筑石膏外加剂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冯春花;陈苗苗;李东旭;;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5 孙虹纺;杨庆兰;冯云;张艳生;殷彤;;生产建筑石膏的工艺比较与“旋流磨”节能新技术——“三元”石膏制粉新技术简介[A];2014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石膏技术交流大会及展览会论文集[C];2014年
6 赵云龙;;用于生产抹灰石膏的脱硫建筑石膏性能要求[A];2014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石膏技术交流大会及展览会论文集[C];2014年
7 姚元君;李慎平;陶亚玲;;华能YL发电厂年产10万吨建筑石膏生产线的设计与体会[A];第二届脱硫技术及脱硫石膏、脱硫灰(渣)处理与利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叶蓓红;谈晓青;;脱硫石膏与脱硫建筑石膏生产现状分析[A];第三届脱硫技术及脱硫石膏、脱硫灰(渣)处理与利用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姜春志;电石渣—废酸中和石膏制备建筑石膏试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齐艳涛;磷建筑石膏及抹灰石膏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邱星星;再生建筑石膏制备工艺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李艳超;聚乙烯醇与无机材料对脱硫建筑石膏改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53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85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