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旋转浸渍法研究精炼钢包渣线耐火材料的损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5-08 00:20

  本文选题:镁碳砖 + 损毁过程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精炼钢包渣线部位所用镁碳砖损毁比较严重,使用周期短,为延长镁碳砖的使用寿命,降低冶炼钢铁的生产成本,保证钢包的安全运行,研究渣线部位所用耐火材料的损毁过程及其损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精炼钢包渣线常用镁碳砖(碳含量为17wt%)为研究对象,测试其理化指标,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钢渣碱度下镁碳砖试样的抗渣侵蚀情况;然后重点采用感应炉旋转浸渍法研究了镁碳砖试样的动态损毁过程,对镁碳砖试样损毁程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了镁碳砖试样侵蚀损毁的变化规律,并且分别研究了钢水温度、浸渍时间、钢渣碱度、试样转速对镁碳砖试样损毁的影响,然后设计正交试验,试验分析了三因素三水平对镁碳砖试样损毁的影响。最后对导致镁碳砖试样损毁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氧化剥落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得到的结论如下:(1)用静态坩埚抗渣法分别在1550℃和1600℃的温度下研究镁碳砖试样的抗渣性,结果发现在1600℃下钢渣对镁碳砖试样的侵蚀程度更大,说明镁碳砖试样的侵蚀主要发生在160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在1600℃的温度下,分别用碱度为1.3和2.1的精炼渣侵蚀试样,结果发现低碱度钢渣对镁碳砖试样的侵蚀更严重。(2)在感应炉旋转浸渍法的实验中,发现镁碳砖试样的损毁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0-1.5小时内镁碳砖试样的损毁指数与时间成线性增加,第二阶段是在1.5-2.5小时内镁碳砖试样的损毁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第三阶段是在2.5-3.5小时内镁碳砖试样的损毁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但是增加速率变小;当浸渍时间、转速、钢渣碱度保持不变时,发现钢水温度从1550℃升高到1800℃的过程中,钢水温度从1550℃增加到1600℃时,损毁指数从2.2mm增加到3.5mm,损毁指数增加最明显;当浸渍时间、钢水温度、钢渣碱度保持不变时,试样的转速在0-57 r/min的范围变化时,转速为57 r/min时试样的损毁指数最大,说明转速越大试样的损毁越严重;当浸渍时间、钢水温度、试样转速保持不变时,钢渣碱度在1.3、2.1的条件下,低碱度的钢渣对镁碳砖试样的侵蚀最严重;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侵蚀时间、钢水温度、钢渣碱度三因素三水平对镁碳砖试样损毁的影响,结果说明影响镁碳砖试样损毁的最大因素是钢渣的碱度。(3)通过感应炉旋转浸渍法发现镁碳砖试样损毁的主要因素不仅是钢渣的侵蚀而且还有空气的氧化。这是因为高碳含量和高温等条件使镁碳砖试样逐层氧化脱落,损毁逐步加剧。为减慢镁碳砖试样的损毁,将水玻璃与镁砂细粉混合作为镁碳砖试样的涂覆材料,发现这种方法有效的阻碍了空气与镁碳砖试样的接触,有效防止了镁碳砖试样的氧化。本工作通过静态坩埚法和感应炉旋转浸渍法对钢包渣线镁碳砖损毁过程的试验模拟,发现旋转浸渍法对钢水温度、浸渍时间、转速、钢渣碱度等影响因素的考察结果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使用工况,可以说明镁碳砖在实际使用中侵蚀损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采用表面涂覆方法提高镁碳砖的抗氧化性,从而减慢镁碳砖的使用损毁。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 the magnesia carbon brick used in refining ladle slag line has been damaged seriously , the use period is short , it is important to prolong the service life of magnesia carbon brick ,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of steel ladle ,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ree factors on the damage of magnesia carbon brick sample . ( 2 ) In the experiment of rotating impregnation method of induction furnace , it is found that the damage index of the sample of magnesia - carbon brick is increased from 2 . 2 mm to 3 . 5 mm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刚;镁碳砖的损毁机理及其防损对策[J];鞍钢技术;2000年09期

2 陈留根;碳含量对镁碳砖特性的影响[J];工业加热;2002年05期

3 田守信;;关于用后镁碳砖多次再生利用的探讨[J];耐火材料;2010年04期

4 田守信;柯美亚;刘金鹏;;再生镁碳砖和铝镁碳砖在精炼钢包上的应用[J];耐火材料;2011年05期

5 田守信,姚金甫;用后镁碳砖的再生研究[J];耐火材料;2005年04期

6 汪丽芬;特殊镁碳砖的模具设计[J];上海有色金属;2005年03期

7 田守信;姚金甫;;再生镁碳砖的性能、使用和质量控制[J];耐火材料;2007年06期

8 ;一种含金属铁低碳镁碳砖[J];耐火材料;2009年04期

9 李亮;王世峰;陈士冰;;镁碳砖发展及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石永午;贾新军;魏鹏程;;低碳镁碳砖的研制和应用[J];包钢科技;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仁祥;方元德;刘在春;纪怀杰;;低碳微膨胀镁碳砖的研究与应用[A];2007年山东耐火材料学术交流论文选集[C];2007年

2 樊新丽;章道运;杨俊瑞;陈晓芳;杨九玲;吴艳萍;;钢包用低碳镁碳砖的侵蚀机理研究[A];2012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郭伏安;刘开琪;王秉军;贺智勇;文洪杰;;镁碳砖生产中层裂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2006年第十二届冀鲁豫晋京五省(市)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闫文嘉;毕振勇;王崇江;;添加低熔物对钢包用镁碳砖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暨2012年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士强;钱学义;王文毅;;热塑性低碳镁碳砖用环保液态沥青的初步研究与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暨2012年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朱英雄;周金刚;黄模华;程乃良;;炉渣氧化性对粘结层与镁碳砖之间结合的影响[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7 吕仁祥;方元德;刘在春;纪怀杰;;低碳微膨胀镁碳砖的研究与应用[A];2008年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武建芳;顾华志;赵继增;黄奥;刘丽;;添加剂对低碳镁碳砖抗热震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暨2012年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具中;李凤喜;魏耀武;李楠;;钢渣对镁碳耐火材料的浸蚀行为的研究[A];2008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8年

10 田守信;赵明;刘山林;;宝钢150tLF-VD渣线用优质镁碳砖的研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守信;如何实现镁碳砖多次再生利用[N];中国冶金报;2011年

2 苏阳;美国将对中国产镁碳砖作出反补贴终裁[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田守信;实现再生品的“再生”[N];中国冶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何云飞;迎“入世”挑战 创科技品牌[N];中国冶金报;2002年

5 钟东南 孙助海 孙志武 陈曦;镁碳砖专用酚醛树脂的研制及使用[N];中国建材报;2007年

6 整理 由然;金属铝粉在镁碳砖中的作用[N];中国建材报;2014年

7 记者王庆;中国耐材行业将进行无损害抗辩[N];中国冶金报;2009年

8 何云飞;新型抗氧化镁碳砖通过鉴定[N];中国冶金报;2002年

9 何云飞;德阳中耐新型抗氧化镁碳砖生产工艺获殊荣[N];中国冶金报;2003年

10 田守信;采用耐高温镁碳砖 强化补炉护炉技术[N];中国冶金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彦;旋转浸渍法研究精炼钢包渣线耐火材料的损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D];郑州大学;2017年

2 杨森;对低碳镁碳砖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3 朱永政;生产原料和工艺对镁碳砖产品质量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4 陆强;钢渣对镁碳砖侵蚀机理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亮;镁碳砖生产工艺优化及性能改进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6 孙晓琳;镁碳砖性能检测方法及相关标准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广恩;钒渣对镁碳砖的侵蚀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陈洋;石墨改性提高镁碳砖抗渣性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9 宋薇;废弃镁碳砖制备再生镁碳砖水化技术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10 樊新丽;钢包用含碳耐火材料侵蚀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9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859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