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化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超支化聚酰胺 + 纳滤膜 ; 参考:《功能材料》2017年01期
【摘要】:以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为水相单体,对苯二甲酰氯为油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通过控制单体浓度制备出具有荷负电特征的超支化聚酰胺纳滤膜。该膜对1 000mg/L NaCl、Na_2SO_4、MgCl_2、MgSO_4的脱除顺序为Na_2SO_4MgSO_4MgCl_2NaCl,对硫酸钠的脱除率为73.5%。在明确该膜分离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操作压力、Mg~(2+)浓度等因素对纳滤膜吸附镁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操作压力和进料液浓度均有助于缩短膜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且吸附量略有增大;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该膜的吸附动力学比较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并且理论分析初步表明镁离子主要吸附在膜表面及孔内部。
[Abstract]:The hyperbranched polyamid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negative charge characteristics was prepar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using amino hyperbranched polyamide as water phase monomer and terephthalyl chloride as oil phase monomer. The removal order of this membrane for 1 000mg/L NaCl-Na2SO4S / MgCl-2MgSO4 is Na2SO4MgCl2NaCl2 / NaCl.The removal rate of sodium sulfate is 73.5% for Na2SO4MgCl2NaCl. On the basis of the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mbrane, the effects of the operating pressure and mg ~ (2 +) concentration on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ions by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operating pressur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feed liquid can shorten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time and increase the adsorption amount slightly, and the kinetic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the membrane accords with the quasi-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magnesium ions are mainly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embrane and inside the pore.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63001,21666002)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GJJ13449)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静;;超支化聚酰胺合成与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1年06期
2 秦君;张爱清;李琳;刘汉范;翟豪;;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1年03期
3 梁志彬;赵殊;王兴宁;郭超;吴宁;王婧;;新型水溶性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2年01期
4 黄芽;孙丽娇;殷花;陈晓婷;;含磷超支化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胡明;徐德增;郭静;;超支化聚酰胺对聚丙烯及其纤维的性能影响[J];合成纤维工业;2007年04期
6 张新荔;张可青;;超支化聚酰胺酯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9年07期
7 霍红亚;张瑜;陈彦模;阎惠至;;超支化聚酰胺酯/聚丙烯共混体系性质研究[J];合成纤维;2009年09期
8 陈荣国;房小明;肖荔人;陈庆华;;超支化聚酰胺酯的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09年11期
9 林希;吴江渝;;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季胺化修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10 寿崇琦;林栋;杨文;徐磊;刘冰;蒋大庆;;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及在聚氨酯中的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育明;钱庆荣;蒋霞;刘欣萍;肖荔人;许兢;黄宝铨;陈庆华;;超支化聚酰胺酯/聚乙烯醇纳米纤维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房小明;陈荣国;肖荔人;陈庆华;;超支化聚酰胺酯钐(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黄卫;张永文;颜德岳;;交联型超支化聚酰胺胺电解质膜的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曹亮;杨武利;汪长春;府寿宽;;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制备、荧光性质及其内部氢键效应[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高超;吴佳燕;刘翠华;颜德岳;;两亲性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封装及自组装[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6 杨武利;曹亮;谢yN荣;汪长春;府寿宽;;超支化聚酰胺胺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质[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周红军;谢山;尹国强;林轩;郭清兵;;聚丙烯/超支化聚酰胺接枝纳米Y_2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庆华;超支化聚酰胺酯金属盐(氧化物)反应型助剂及其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永文;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功能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芽;含磷超支化聚酰胺的合成及尼龙6共混体系性能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2 李梦艺;氧化还原响应性超支化聚酰胺胺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6年
3 冯小朴;超支化聚酰胺改性单宁胶粘剂与固化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郭宏;超支化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秦君;超支化聚酰胺负载纳米贵金属杂化膜的制备及其催化苯加氢反应[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王晓宇;超支化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哲;端基改性制备超支化聚酰胺胺功能材料[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青海;超支化聚酰胺酯金属氧化物反应型助剂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嵩;含磷超支化聚酰胺改性尼龙6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10 霍红亚;超支化聚酰胺酯/PP共混体系结构、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8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89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