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河流底泥修复

发布时间:2018-05-17 16:37

  本文选题:湿地植物 +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 参考:《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以受污染的城市河涌底泥为底质,湿地植物选用风车草(Clinopodium Urticifolium)或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构建了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P-SMFC)及无植物的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共3个电极处理组,研究了P-SMFC与SMFC的产电特性,并探讨了它们与对照组中底泥及上覆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产电方面,在系统启动运行的7个月内,PSM1、SM和PSM2三个电极处理组均能维持较稳定的产电,输出电压在整个运行阶段总体稳定在0.30~0.50 V,且植物的引入提升了系统的产电性能。底泥修复方面,设置的5个处理组对底泥中有机质均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表现出PSM1、SM和PSM2处理组有机质的降解要显著高于PS1和PS2处理组,P-SMFC系统对底泥有机物的去除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系统中系统运行前2个月,2个P-SMFC处理组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之后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之间的变化差异性不大,5个处理组底泥中氨氮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电极的引入对底泥中硝氮的去除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各处理组底泥中总磷去除率不同,分别为PSM1处理组8.67%、SM处理组8.89%、PSM2处理组7.33%、PS1处理组12.45%、PS2处理组8.89%,产电过程抑制了磷的迁移,有助于底泥中磷的稳定。
[Abstract]:Three electrode treatment groups, P-SMFC) and non-vegetated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 (P-SMFC) and non-vegetated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 (SMFC), were constructed for wetland plants by using polluted urban river bottom mud as the sediment sludge, and the wetland plants selected Clinopodium Urticifolium) or Cyperus Malaccensis.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SMFC and SMFC were studied, and the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ediment and overlying water between them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electrode groups, PSM1SM and PSM2, could maintain stable power generation within 7 months after the system was started. The output voltage is stable at 0.30V 0.50V in the whole operation stag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lants improves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n the area of sediment remediation,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 was degraded by the five treatment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PSM1SM and PSM2 treatm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S1 and PS2 groups. The ammonia nitrogen content of the two P-SMFC treatment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treatment groups 2 months before the system running, and then 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running tim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reatment groups, the removal rate of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sediment of the five treatment groups was above 80%, the removal rate of nitrate nitrogen in the sedi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de,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of each treatment group was different. PSM1 treatment group 8.67 and SM treatment group 8.89 and PSM2 treatment group 7.33 and PS1 treatment group 12.45 and PS2 treatment group 8.89.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process inhibited phosphorus migration and contributed to the stability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J4100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2482)
【分类号】:TM911.45;X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廷林;周瑞媛;夏超;徐金兰;;氧化还原电位及微生物对水库底泥释磷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4年06期

2 李明明;甘敏;朱建裕;柴立元;;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年01期

3 陈秋丽;李秋霞;李潇晖;廖海红;陈凯睿;黄少辉;;广州市河涌整治的调查研究及管理建议[J];广东化工;2011年09期

4 ;Phosphorus in Interstitial Water Induced by Redox Potential in Sediment of Dianchi Lake,China[J];Pedosphere;2007年06期

5 牛晓君;林志芬;王晓蓉;;湖泊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动力学初探[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6 籍国东,倪晋仁,孙铁珩;持久性有毒物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4期

7 韩沙沙,温琰茂;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4年02期

8 李文红,陈英旭,孙建平;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景涛;典型湿地植物对氨氮、有机污染物的耐受性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铭;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庆;南四湖及其入湖河流底泥氮磷释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睿骁;李冰;张勇;叶碧莹;周颖;张显球;;压力环境下活性污泥的耐盐驯化过程[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7期

2 景炬辉;刘晋仙;李毳;贾彤;王小云;柴宝峰;;中条山铜尾矿坝面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年03期

3 孙敬权;尚鸿艳;;高铁酸钾氧化处理高浓度农药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7年03期

4 吴叶;陈云嫩;郭琳;刘晨;;高盐氨氮废/污水处理技术进展[J];应用化工;2017年05期

5 谭阳;李激;徐巧;付磊;尤世界;王硕;;反硝化悬浮填料适用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J];环境科学;2017年06期

6 焦义利;张荣新;傅金祥;黄伟;刘瑞;焦玉恩;;起端曝气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年04期

7 罗小娟;;不同水力条件对CANON颗粒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影响[J];环境科技;2017年02期

8 何声宝;刘楠;罗安娜;冯晓民;王英元;张威;;耐镉细菌不同配施方式对烟叶镉含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9 胡小兵;朱荣芳;唐素兰;韦京云;常静;钟梅英;;不同负荷下生物膜脱落与载体生物膜生物特性的相互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8期

10 杨波;郑凯;李方;田晴;马春燕;;低接种污泥量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生活污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卜勇;南淝河示范段内源污染特征及原位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庆鹤;典型自然河道形态结构差异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关系[D];贵州大学;2016年

3 朱娟平;湿地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底泥修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闻陆鹏;南淝河示范段沉积物污染特征及防控措施[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侯金枝;荣成天鹅湖沉积物磷的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6 李昌宏;结团絮凝浓缩河道底泥清淤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曦;万立国;曲红;边德军;;北方冬季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特性实验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19期

2 魏民;郑国臣;李建政;王硕;李环;张继民;赵勇胜;;表征水体中生物活性及脱氢酶检测方法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2年08期

3 郭昱廷;彭剑峰;宋永会;程建光;邱光磊;魏建;;温度对ABR反应器处理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7期

4 武秀琴;谷立坤;;污泥膨胀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河北化工;2010年12期

5 宋晶;孙德栋;王一娜;薛文平;董晓丽;马春;张新欣;;直接驯化嗜盐菌处理高盐废水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2期

6 王刚;袁仲全;;BAF法处理高浓度含盐炼油污水[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年10期

7 郭沙沙;张培玉;曲洋;贺琳;;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与可行性分析[J];四川环境;2009年03期

8 康福星;龙健;潘响亮;胡继伟;王倩;;镉对松散和紧密胞外聚合物类蛋白的荧光滴定[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9 顿咪娜;胡文容;裴海燕;解军;;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及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8年10期

10 郑蕾;丁爱中;王金生;田禹;孙德智;;不同组成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吸附Cd~(2+)、Zn~(2+)特征[J];环境科学;2008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4 丁平;邵海波;刘光洲;段东霞;麻挺;陈嗣俊;王建明;张鉴清;;应用需盐脱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英文)[J];电化学;2007年02期

5 园丁;;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处理污水又发电[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6 刘登;刘均洪;刘海洲;;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7 张广柱;刘均洪;;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8 孙健;胡勇有;;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1期

9 王万成;陶冠红;;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条件的优化[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或成汽车节能环保解决方案[J];材料导报;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忠泽;吴文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龙;刘红;孔令才;韩梅;;可利用空间基地有机废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预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健;;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4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5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7 张芮;希腊从芝士副产品中回收能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常丽君;高空“超级细菌”可成发电新能源[N];科技日报;2012年

9 编译 杨孝文;微生物机器人吃苍蝇发电[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杰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电池PB/rGO阴极材料及导电膜自清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臧国龙;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代莹;银/铁—碳基复合体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龚小波;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电极与界面设计强化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孙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对污染物去除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功能拓展及机理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彩玉;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杜月;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特性及其与光催化耦合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鑫;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双核酞菁钴的结构及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丽巧;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编号:1902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902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