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四组分分离试验装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沥青四组分分离试验装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安大学》 2014年
沥青四组分分离试验装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改霞
【摘要】:沥青的性能取决于油源和生产方法,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组成。经过多年的演变,常用固-液相色谱法,即沥青四组分化学试验进行沥青化学结构组成分析。但规范中沥青四组分试验数据准确度低,重复性差,如何提高沥青四组分分析试验精度与便捷性,对石油沥青质量分析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开发了沥青四组分分离试验设备、改进了沥青四组分试验中沥青的取样方法、研究了固定相氧化铝的活化条件、不同含水量的氧化铝、流动相的顺序及用量对四组分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对以硅胶为固定相,采用合适的流动相分离沥青四组分试验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与双联球加压,空气压缩机加压进行对比,,采用减压式沥青四组分分离装置,通过真空表控制体系内压,提供稳定压差,可实现多组实验平行进行,分离时间可由传统的10小时减为3小时;并通过独立试验和平行试验对组分百分含量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重复性好。 (2)采用等分溶液取样方法,与传统取样方法相比,沥青取样更均匀,可满足一次性取样多组。为沥青组分实验的重复性、重现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3)借助X射线衍射表征氧化铝的晶型结构确定氧化铝的活化温度及时间;通过BET测试,得出不同含水量氧化铝的比表面积,并确定氧化铝的最佳含水量为1%时,对沥青的分离效果最佳。 (4)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以氧化铝为固定相,不能随意调换流动相的顺序,用量应按照规范要求。 (5)若对沥青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可以采用硅胶为固定相,用正庚烷洗脱饱和分,用正庚烷/甲苯(体积比1:5)洗脱芳香分,用甲苯/乙醇(体积比11:9)洗脱胶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E626.8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亚南;李枫;伊晓东;王跃敏;方维平;万惠霖;;一种制备活性氧化铝的新方法[J];催化学报;2008年10期
2 况栋梁;余剑英;蔡正文;宋献东;;再生剂对不同老化程度沥青再生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1年05期
3 司朝勇,吴素芳,许海丹,吕秀阳;含水量对氧化铝柱色谱法同时分离纯化卵磷脂和脑磷脂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5年04期
4 安文珍;薄层色谱氢焰离子检测法测定重质油的族组成[J];河北化工;1994年03期
5 刘梅华,范耀华;氧化铝活性对石油沥青四组分法分离影响的考察[J];石油沥青;1994年02期
6 王永刚,廖克俭,丛玉风,杨彦海;沥青化学组成与其使用性能间的灰熵分析[J];石油沥青;2003年04期
7 李勇志,邓先梁,俞惟乐;对氧化铝和硅胶分离重质油族组分性能的新认识[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8年02期
8 陈月珠;袁红;梁文杰;张怀祖;;我国几种原油中减压馏分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1年02期
9 秦箐;快速低压干柱柱层析技术的改进及其在刺苋分离提纯中的应用[J];蛇志;2000年02期
10 柳叶;吕秀阳;许海丹;范永佳;;氧化铝柱层析分离纯化磷脂的工艺过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念波;李轶群;殷勤红;;氧化铝柱层析从双孢菇菇柄中提取麦角硫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2 王进,花日茂,岳永德,汤锋,李学德,操海群;不同活度氧化铝对顺式氰戊菊酯柱净化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何宏群;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值得注意的问题[J];变压器;2001年03期
4 朱雷;秦黎明;;适用于低丰度烃源岩长链正构烷烃分离的柱色谱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3期
5 李宁利;李铁虎;裴建中;王大为;;沥青抗老化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7年10期
6 林海英;薛昕;李华春;;沥青四组分和沥青的热失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龚陶然;刘其城;李海斌;;稳定剂对季铵盐阳离子型乳化沥青储存稳定性的影响[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1年01期
8 李青;汪红富;向丽;程健;;FPI添加剂对改善基质沥青作用机理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9 钱晓荣,董毛毛,王玉琴;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化合物[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10 赵晓争,郭庆举,高明,廖克俭,闫锋,魏毅;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应用技术概述[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孔宪明;;废胶粉在沥青行业的应用[A];固体废弃物在城镇房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孔宪明;;废胶粉在沥青行业的应用[A];全国第九次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孔宪明;刘国祥;;废胶粉在沥青行业的应用[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4 马立骍;庞凌;吴少鹏;;光氧老化对沥青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影响[A];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兴平;柳爱平;陈灿;;减压柱层析的操作及在纯化新化合物中的应用[A];第三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雪梅;秦箐;林华;韦建民;李雪芬;覃高能;耿齐统;;活性炭快速低压干柱柱层析技术的改进及其在板蓝根分离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微型实验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有机化蒙脱土改性沥青的制备、性能及其改性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秀如;城市污水污泥热解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杨启炜;离子液体为介质萃取分离天然活性同系物[D];浙江大学;2010年
4 余琼粉;低浓度磷化氢吸附材料开发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杜平安;脱沥青油高效利用双向组合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于雁灵;比较蛋白质组定量分析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同起;碳质中间相结构的形成及其相关材料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路福平;无抗菌活性放线菌的激活和抗生素筛选新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
10 陈华鑫;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巧静;济阳坳陷原油中金的富集机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路礼;道路老化沥青再生剂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莹;焦化蜡油碱性氮化物处理方法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成;高温煤焦油的溶剂分级萃取和萃取物的GC/MS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7 窦刚玉;SBS改性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吕丽;麦系作物中尿囊素的提取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苏明;新疆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张榆;SBS改性沥青掺量测试及加工质量评价[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冲;徐世法;季节;张涛;张江影;;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度老化性能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何春燕;姜浩锡;张敏华;;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纳米氧化铝颗粒[J];催化学报;2007年10期
3 杨彦海,张书立,王鸿鹏,刘治宇;再生沥青性能分析与评价[J];东北公路;2003年04期
4 钱春香;解建光;王鸿博;;SBS和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马涛;黄晓明;张久鹏;;基于材料复合理论的老化沥青再生规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张建;肖维;黄晓明;;沥青路面再生中旧沥青的回收与再生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7 戴跃玲,刘道胜,杨鹏,闫锋,魏毅,高枝荣,廖克俭;道路沥青老化后组成与使用性能关系的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原健安,徐希娟;评价沥青与集料相对粘附性的方法──溶剂洗脱法[J];公路;1999年11期
9 刘忠安,金鸣林;道路沥青老化过程中组成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J];公路;2001年05期
10 王捷,贾渝;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综述[J];公路;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维明,曾俊卿;钪与钙、镁、铁、钛、铝和锰的离子交换分离[J];冶金分析;1989年02期
2 允连;能灭菌的医用棉织物[J];纺织导报;1990年18期
3 成跃祖;孙志宏;;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沥青和渣油的族组成[J];化学世界;1983年05期
4 邹异红;陈守明;陈伟三;;棒状薄层色谱分析仪检测沥青四组分试验方法研究[J];石油沥青;2009年06期
5 尹献中,马献刚;四组分配料的试验及应用[J];水泥工程;1999年04期
6 孙国良,陈金媛;四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四组分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尹志刚;李美蓉;蒲铭;陈新德;孙凯;;郑王稠油四组分组成和油-水界面膜黏弹性的关系[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年03期
8 孙忠义,许永明;沥青四组分试验方法浅析[J];石油沥青;2004年04期
9 王丽莲;王志超;张田英;;沥青四组分测定方法浅谈[J];石油沥青;2012年01期
10 高新华,吴文远,涂赣峰;四组分体系“组合式”萃取分离工艺[J];有色矿冶;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香 董志倩;[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通讯员 苏龙嘎 图门毕力格;[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沥青四组分分离试验装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0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