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ZnO纳米材料压电电子学效应及其应用基础
本文选题:纳米氧化锌 + 压电子器件 ; 参考:《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界面工程学逐渐成为近年来半导体纳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ZnO作为种直接带隙n型半导体,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等特点,特别是压电和半导体耦合特性而在界面工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发展成为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压电电子学。本论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水热法制备了高质量的维ZnO纳米材料,构建了多种异质结器件,系统研究了压电极化电荷对异质结界面载流子传输行为的调控规律;揭示了这种调控行为在光辐照场下的演变规律;提出了金属颗粒表面修饰增强压电电势的有效手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导电Pt/Ir针尖与ZnO侧面接触,研究了应力诱导的压电极化电荷对肖特基界面载流子传输行为的调控机制。ZnO微米线受到应力时在ZnO-Pt/Ir界面产生正极化电荷降低了界面肖特基势垒高度,导致源漏电流随着应力的增大指数增大。根据这种原理设计并构建了悬臂式的ZnO-Pt/Ir肖特基结的压电子应力传感器,器件灵敏度达到451nA/pN。通过调节源漏极间距,提高了器件的灵敏度、分辨率和探测下限。间距由300μm提高到540μm时,应力每增加10 nN, ZnO-Pt/Ir肖特基势垒高度变化量提高65%。这是由于间距越大,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压电电势增大。利用阻抗测试分析了不同应力下的肖特基界面,发现1.47%的压应变下肖特基界面电阻增加了250%,耗尽层宽度由150 nm增至435 nm,验证了应力产生的极化电荷可以实现对肖特基界面的调控。构建了异质结自驱动光电探测器,研究了压电极化电荷对异质结界面光电响应的调控机制。ZnO/Au肖特基型自驱动光电探测器对紫外光响应灵敏度为103,响应及回复时间均小于0.1 s。当ZnO受到0.580%的拉应变时,光电流提高了530%,光电流的增加是由于ZnO在拉应变下产生负压电极化电荷,从而增大了肖特基势垒高度,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第二种是ZnO/P-Si的pn结型自驱动光电探测器,零偏压时器件对紫外光的响应灵敏度达到104,响应及回复时间均小于0.2s。压应变为1.6%时光响应电流减小了56.4%,这是由于压应变下ZnO产生的正极化电荷引起pn结界面能带凹陷,捕获载流子,从而抑制了光电流的产生。构建了ZnO/Au、ZnO/Pedot异质结结构,揭示了在光场下压电极化电荷对异质结界面调控的失效行为。随着紫外光照强度的增大,每1%压应变引起的界面势垒高度变化量逐渐减小。这种光照下压电势对界面调控能力减弱是由于光照下ZnO的载流子浓度升高增强了自由电子对压电势的屏蔽效果。光照强度为1.2 mW/cm2时,电子浓度达到了1019 cm-3,压电势被完全屏蔽,压电电子学效应失效。制备了纳米Au颗粒修饰的ZnO纳米线阵列,提高了压电电势。Au颗粒诱捕ZnO中的自由电子在表面形成耗尽层,减小了ZnO中的自由电子浓度。Au修饰后构筑的压电发电机输出提高了10倍,证实了载流子浓度的减小显著地削弱了屏蔽效应。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Au修饰后,发电机阻抗增大了10倍,时间常数提高了5倍以上,进一步表明了Au颗粒修饰后ZnO中的自由电子浓度降低,压电势被屏蔽的效果减弱,有利于压电势对界面的调控。
[Abstract]:As a direct bandgap n - type semiconductor , ZnO has been widely paid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rface engineering as a direct bandgap n - type semiconductor , and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 piezoelectric electronics .
The evolution law of this kind of regulation behavior under the light irradiation field is revealed .
ZnO / Au Schottky self - driving photoelectric detector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to reduce the Schottky barrier height by adjusting source / drain spacing . The second is that ZnO / Au Schottky self - driving photoelectric detector has a negative piezoelectric polarization under tensile strain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32.4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纳米材料[J];新型建筑材料;2000年09期
2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3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4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5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6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7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8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9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10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9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周佳林;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48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04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