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提质及其快速热裂解挥发分析出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褐煤提质及其快速热裂解挥发分析出特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3年
褐煤提质及其快速热裂解挥发分析出特性的研究
邹祥波
【摘要】:褐煤是一种煤化程度较低的煤种,具有高水分、高挥发分、低热值、化学活性好、热稳定性差等特点,易风化、碎裂、氧化自燃,不宜远距离运输,多用于坑口电厂直接燃烧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更好的有效应用。而我国褐煤资源相当丰富,在煤炭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形下,褐煤的高效利用逐渐受到重视,褐煤的提质加工利用技术成为当今我国洁净煤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首先分别利用高温高压水热改性和管式炉蒸发提质两种工艺对三种褐煤进行改性提质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与蒸发提质相比,“非蒸发”的水热改性能更有效地脱除褐煤的高水分,降低挥发分和氧含量,增大固定碳含量和发热量,使其煤阶逐渐升高,大幅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 较全面地对改性前后褐煤的显微组分、孔隙结构、微观形貌等理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提质过程中,褐煤中亲水性含氧官能团不断减少,芳香碳结构则逐渐发展、增加。与蒸发提质的单一热作用相比,水热改性的高温高压协同作用使褐煤煤阶提高的更显著。改性提质使得褐煤孔径分布逐渐向微孔方向发展,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比孔容积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微观形貌也发生了改变,提质褐煤的表面变得轮廓分明,结构更紧凑,煤质更致密。 利用快速热解仪以5000℃/s的升温速率分别考察了热解终温和改性提质终温对褐煤热解小分子挥发分析出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原煤和提质煤热解气组分均以CO和CO2为主,H2和CH4含量较低;当热解终温为1000℃时,热解气低位热值最高。对于水热改性而言,随着改性提质反应终温的提高,热解气低位热值显著增大,而对于蒸发提质而言,只呈略微的上升趋势。 利用快速热解仪以5000℃/s的升温速率对提质褐煤进行热解大分子挥发分析出特性的研究发现,随着水热改性反应终温的升高,脂肪烃、酸类与酚类物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芳香烃的含量逐渐提高。原煤热解产物中醇类物质的含量很低,水热改性过程中其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很少,酯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30.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海洋,孙旭光,焦宗福;华南晚二叠世“树皮体”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Micro-FTIR)特征及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蒋斌;李胜;梁国林;;褐煤过热蒸汽预干燥探讨[J];电力技术;2010年08期
3 王志青;白宗庆;李文;陈皓侃;;常压程序升温热解-质谱系统在煤脱羧过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0年03期
4 陈军;姚成;夏黎明;欧阳平凯;;猫爪草中的脂肪酸及有机酸的GC-MS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8期
5 胡永华;李疏芬;;2-氢七氟丙烷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分解[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12期
6 汪寿建;;褐煤干燥成型工艺技术综述[J];化肥设计;2009年05期
7 杨景超;许丽华;张文娟;;微波技术在煤炭加工中的应用与进展[J];化工进展;2011年S1期
8 赵卫东;刘建忠;周俊虎;曹晓哲;张光学;岑可法;;低阶煤高温高压水热处理改性及其成浆特性[J];化工学报;2009年06期
9 贾建波;曾凡桂;李美芬;谢克昌;;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煤中甲基苯生成甲烷的反应机理[J];化工学报;2010年12期
10 袁帅;陈雪莉;李军;代正华;周志杰;王辅臣;;煤快速热解固相和气相产物生成规律[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志芳;提质褐煤制浆及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李美芬;低煤级煤热解模拟过程中主要气态产物的生成动力学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4 万永周;褐煤热压脱水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炉林;太阳能干燥褐煤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培;蒙东褐煤热压脱水机理与经济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三跃;褐煤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量子化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妮;不同变质程度煤热解甲烷生成特征及反应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5 乔军伟;低阶煤孔隙特征与解吸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6 周志玲;低煤阶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甲烷和氢气的生成特征与机理[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勤华;谈玲华;冒爱琴;高飞;潘仁明;;氢氟烃洁净气体灭火剂的灭火性能及机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2 陈娟娟;杨海真;;热重分析(TG)与质谱分析(MS)联用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前景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3 王真;郭怀成;孙旭光;张蕤;;贵州盘县晚二叠世煤的生烃潜力与生烃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苑卫军;秦利生;;环保节能型两段式煤气发生站节能及环保效果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8年02期
5 田卫华;牛兆煜;王俊轶;;褐煤物理方法提质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夏明玉;曹晓霞;倪哲明;施炜;付晓微;;Cu(111)面上糠醇加氢生成2-甲基呋喃的反应机理[J];催化学报;2012年06期
7 章结兵;周安宁;张小里;;双氧水氧化煤对煤基聚苯胺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0年14期
8 蔡其辉;田宏现;刘祝祥;邓凯东;侯丽华;赵刚杰;罗江华;;北虫草子实体脂溶性化学成分的GC-MC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9期
9 周立荣;钱国俊;;蒸汽管回转干燥机在燃褐煤电厂中的应用探讨[J];电力建设;2011年05期
10 高松;陈鸿伟;王鸿雁;;灰色预测模型在煤焦气化过程中的应用及动力学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鹏威;马志军;李志鹏;;褐煤抽提腐殖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A];2009中国选矿技术高峰论坛暨设备展示会论文[C];2009年
2 范文武;;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3 刘鑫;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热处理对石油焦石墨化程度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婷婷;唐黎华;陈波;吴勇强;倪燕慧;;水蒸气为气化剂不同煤种的高温反应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嘉;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几种金属催化石油焦CO_2气化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加奇;许慎启;周志杰;代正华;于广锁;;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通用关系[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田忠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褐煤洗选提质一体化加工基地建设的探讨[A];2011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公旭中;陈彦广;郭占成;王志;;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影响[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9 刘向荣;邓军;何丽蓉;;川煤低温热解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10 秦志宏;魏贤勇;孙昊;江春;周敏;胡光洲;宗志敏;;煤全组分族分离的新方法及其意义[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建;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扬锋;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徐远纲;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石金明;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梁运涛;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社锋;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卫东;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吕洪坤;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吕明;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许慎启;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亚坤;构造煤的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攀;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郑艳敏;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函数和热效应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谷小虎;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喜亮;褐煤对含染料废水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于连丽;煤粉干燥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宋丽芸;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杜开欢;不同沉积环境下煤的热解与成浆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战书鹏;水蒸汽和氢气气氛下褐煤固定床催化气化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卢珊珊;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明俊,李寒旭,燕春福;淮化Texaco气化配煤制取水煤浆的研究[J];安徽化工;2002年06期
2 王伟云;李爱民;;温度及特征尺度对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3 孙旭光,陈建平,郝多虎;塔里木盆地煤显微组分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及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4 李婷婷;王民;卢双舫;田善思;陈国辉;韩璐;;开放体系和密闭体系恒速升温实验条件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特征对比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韩德馨,任德贻,郭敏泰;浙江长广煤田树皮残植煤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1983年04期
6 秦匡宗,张秀义,劳永新;干酪根的X射线衍射研究[J];沉积学报;1987年01期
7 孙旭光,陈建平,王延斌;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8 卢双舫;王民;王跃文;徐立恒;薛海涛;李吉君;;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9 唐跃刚,任德贻,刘钦甫,姚光华,甘志杰;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10 宋卫东;方彤;王乾坤;周原冰;;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要点综述[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国;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卢涛;毛细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模型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周强;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刘全润;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雷廷宙;秸秆干燥过程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维新;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杨光海;我国石油开采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魏砾宏;超细煤粉燃烧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马东民;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10 吴波;神东和平朔煤在不同反应器中的热解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蒙东褐煤热压脱水机理与经济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罗陨飞;煤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煤中惰质组结构及煤中氧的赋存形态[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3 宋绍勇;煤热解动学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4 贾燕;褐煤结构的实验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5 常鸿雁;粉煤成型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6 降文萍;煤热解动力学及其挥发分析出规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7 祝文杰;利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着火特性[D];浙江大学;2004年
8 荆克晶;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三霞;煤的热天平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冯玉滨;煤的热解与硫析出特性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肖曦;李晓宇;冯洪庆;蔡广星;孟嫚嫚;;油泥-煤混合热解挥发分析出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2年06期
2 王汉杰;根据挥发分含量调整一次风量的点滴經验[J];建筑材料工业;1961年23期
3 黄莉;赵涛;魏勇;蒋乐天;;低顺橡胶挥发分含量测试的不确定度评定[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3年12期
4 周仲康,都学军;挥发分准确测定影响因素浅析及对策[J];煤质技术;2004年03期
5 贺华;减少挥发分溢出降低煤耗的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05年10期
6 孟德润;赵翔;周俊虎;岑可法;;煤在O_2/CO_2中燃烧的NO_x释放规律[J];化工学报;2005年12期
7 董洪彬,曹欣玉,牛志刚,应凌俏,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烟煤挥发分和焦炭分解燃烧过程中NO释放特性[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8 庄伟强,刘爱军;泰安市医疗废物的特性研究[J];四川环境;2005年02期
9 邵军绪;王德高;;谈谈挥发分测定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J];科技资讯;2006年30期
10 林文业;陈其厚;陈霓;林葵;;控制燃煤挥发分含量降低林格曼黑度的技术机理研究[J];大众科技;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秀梅;高斌;顾飞;胡军;孔凡朔;;高挥发分烟煤喷吹特性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C];2003年
2 许英奎;朱丹;王世杰;;月海玄武岩密度计算及对月球挥发分含量的制约[A];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立刚;城市生活垃圾层状燃烧过程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红岩;煤的粘结性对挥发分析出及焦炭燃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2 赵宁波;高挥发分煤再燃特性判断指标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赵石铁;循环流化床中热量及挥发分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陈昊;O_2/CO_2条件下煤中燃料N转化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小敏;煤粉特性对再燃还原NO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6 刘皎月;富氧条件下典型煤种燃烧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邹祥波;褐煤提质及其快速热裂解挥发分析出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相关作者
>陈昊 >王小敏
>邹祥波 >王红岩
>梁立刚 >赵石铁
>刘皎月 >赵宁波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褐煤提质及其快速热裂解挥发分析出特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1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