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白芨多糖的提取与功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19:04

  本文关键词:白芨多糖的提取与功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 f),我国传统的中草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收敛止血、保湿、延缓皮肤衰老、消肿生肌之功效。此外,白芨多糖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抗氧化、促进胃消化等作用,具有特殊的粘度特性,类似于阿拉伯胶,是一种低毒、安全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本文以白芨块茎为原料,研究白芨多糖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理化性质表征及生物活性,为白芨多糖作为功能性成分在化妆品中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以水浴摇床为基础设备,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白芨多糖,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水料比1:50(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h,白芨多糖的提取率为29.84%;乙醇浓度75%,乙醇体积比4(V/V),醇沉时间2h。2.探讨2种干燥方式,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白芨多糖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HPSEC-MALLS, FT-IR, UV, XRD, SEM, TGA, DSC和离子色谱对白芨多糖样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白芨多糖是由葡萄糖和甘露糖聚合而成的中性杂多糖,冷冻干燥得到的白芨多糖,其分子中葡萄糖与甘露糖的摩尔比为1:2.85,Mn和Mw分别是7.297×104g/mol,9.545×104g/mol;而真空干燥得到的白芨多糖分子中葡萄糖与甘露糖的摩尔比为1:2.81,Mn和Mw分别是1.218×105g/mol,1.472×105g/mol。3.测定不同浓度的白芨多糖溶液的抗氧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当白芨多糖的浓度为10mg/mL时,DPPH的清除率为53.8%,对羟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还原力较小;此外,多糖液浓度为10mg/mL时,对油脂过氧化的抑制率为29.96%。系统研究了白芨多糖体外吸湿保湿性能以及添加到化妆品面霜配方进行的人体皮肤水分测试,结果表明:白芨多糖在RH=43%时最大吸湿率为6.0%,保湿率为88.8%;在RH=81%时最大吸湿率为99.0%,保湿率为105.5%。其吸湿性和保湿性优于甘油和透明质酸;涂抹白芨多糖面霜的受试区水分含量增加,且含10%~15%白芨多糖面霜的水分含量增加明显。
【关键词】:白芨多糖 提取 理化性质 抗氧化 吸湿保湿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28;TQ02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综述12-20
  • 1.1 多糖的研究概况12-15
  • 1.1.1 多糖性质与结构分析12-14
  • 1.1.1.1 多糖的含量测定12
  • 1.1.1.2 单糖组成分析12-13
  • 1.1.1.3 多糖相对分子量测定13
  • 1.1.1.4 紫外光谱(UV)13-14
  • 1.1.1.5 红外光谱(IR)14
  • 1.1.1.6 核磁共振波谱(NMR)14
  • 1.1.1.7 X射线衍射仪(XRD)14
  • 1.1.1.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14
  • 1.1.2 多糖的生物活性14-15
  • 1.1.2.1 调节免疫功能14
  • 1.1.2.2 抗肿瘤及抗病毒14-15
  • 1.1.2.3 抗衰老及抗氧化15
  • 1.1.2.4 降血糖、血脂15
  • 1.1.2.5 其它作用15
  • 1.2 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15-17
  • 1.2.1 提取方法15-16
  • 1.2.1.1 溶剂提取15-16
  • 1.2.1.2 酶解提取16
  • 1.2.1.3 超声波提取16
  • 1.2.1.4 微波提取16
  • 1.2.1.5 超临界萃取16
  • 1.2.2 多糖分离与纯化16-17
  • 1.2.2.1 除蛋白16
  • 1.2.2.2 除色素16-17
  • 1.2.2.3 多糖分离与纯化17
  • 1.3 白芨的研究概况17-18
  • 1.3.1 白芨的化学成分17-18
  • 1.3.2 白芨的药理作用18
  • 1.3.2.1 对皮肤细胞的生物活性18
  • 1.3.2.2 抗氧化及抗衰老18
  • 1.3.2.3 抗栓塞活性18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18-20
  • 1.4.1 研究意义18-19
  • 1.4.2 研究内容19-20
  • 第2章 白芨多糖的提取工艺与优化20-33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0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20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20
  • 2.2 实验方法20-22
  • 2.2.1 白芨多糖提取王艺流程20-21
  • 2.2.2 白芨多糖水提单因素试验21
  • 2.2.2.1 水料比选择21
  • 2.2.2.2 提取温度选择21
  • 2.2.2.3 提取时间选择21
  • 2.2.3 白芨多糖醇沉单因素试验21
  • 2.2.3.1 乙醇浓度选择21
  • 2.2.3.2 乙醇体积比选择21
  • 2.2.3.3 醇沉时间选择21
  • 2.2.4 白芨多糖含量的测定21
  • 2.2.4.1 测定单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21
  • 2.2.4.2 测定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21
  • 2.2.4.3 提取率的计算21
  • 2.2.5 响应面分析优化21-22
  • 2.3 结果与分析22-32
  • 2.3.1 DNS比色法标准曲线22-23
  • 2.3.2 苯酚-硫酸法测总糖含量标准曲线23
  • 2.3.3 水提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23-24
  • 2.3.3.1 水料比对白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23
  • 2.3.3.2 温度对白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23
  • 2.3.3.3 时间对白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23-24
  • 2.3.4 醇沉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24-25
  • 2.3.4.1 醇浓度对醇沉效果的影响24
  • 2.3.4.2 醇体积比对醇沉效果的影响24-25
  • 2.3.4.3 醇沉时间对醇沉效果的影响25
  • 2.3.5 响应面分析优化25-32
  • 2.3.5.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白芨多糖水提工艺优化25-29
  • 2.3.5.2 采用响应面分析对白芨多糖醇沉工艺优化29-32
  • 2.4 结论32-33
  • 第3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白芨多糖理化性质研究33-45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33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33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33
  • 3.2 实验方法33-36
  • 3.2.1 白芨多糖的制备33-34
  • 3.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34
  • 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34
  • 3.2.4 水分含量测定34
  • 3.2.5 pH值测试34
  • 3.2.6 灰分的测定34
  • 3.2.7 溶解度测试34
  • 3.2.8 分子量和单糖组成34-36
  • 3.2.8.1 白芨多糖分析预处理34-35
  • 3.2.8.2 分子量测定35
  • 3.2.8.3 单糖组成测定35-36
  • 3.2.9 红外光谱36
  • 3.2.10 紫外光谱36
  • 3.2.11 热分析36
  • 3.2.12 X-射线衍射仪36
  • 3.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6
  • 3.3 结果与分析36-43
  • 3.3.1 白芨多糖的理化性质36-38
  • 3.3.2 分子量测定与单糖组成分析38-39
  • 3.3.2.1 多糖分析预处理38-39
  • 3.3.2.2 白芨多糖分子量测定39
  • 3.3.2.3 多糖单糖组成分析39
  • 3.3.3 紫外与红外光谱39-40
  • 3.3.4 热分析40-42
  • 3.3.5 白芨多糖样品X-单晶衍射42
  • 3.3.6 SEM42-43
  • 3.4 结论43-45
  • 第4章 白芨多糖作为化妆品功效成分的可行性45-54
  • 4.1 白芨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45-50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45
  • 4.1.1.1 实验材料与试剂45
  • 4.1.1.2 实验仪器与设备45
  • 4.1.2 实验方法45-47
  • 4.1.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46
  • 4.1.2.2 羟自由基清除活性46
  • 4.1.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清除46
  • 4.1.2.4 还原力测定46
  • 4.1.2.5 油脂过氧化作用的抑制46-47
  • 4.1.3 结果与分析47-49
  • 4.1.3.1 DPPH自由基的清除47
  • 4.1.3.2 羟自由基的清除47-48
  • 4.1.3.3 超氧阴离子的清除48
  • 4.1.3.4 还原力测定48
  • 4.1.3.5 油脂过氧化作用的抑制48-49
  • 4.1.4 结论49-50
  • 4.2 白芨多糖吸湿保湿性研究50-54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50
  • 4.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50
  • 4.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50
  • 4.2.2 实验方法50-51
  • 4.2.2.1 吸湿性试验50
  • 4.2.2.2 保湿性试验50
  • 4.2.2.3 白芨霜的皮肤测试50-51
  • 4.2.3 结果与分析51-53
  • 4.2.3.1 白芨多糖吸湿性51-52
  • 4.2.3.2 白芨多糖保湿性52
  • 4.2.3.3 白芨多糖霜的皮肤测试52-53
  • 4.2.4 结论53-54
  • 第5章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平;吴东儒;;白芨多糖分离、纯化、组成及其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2 夏咏梅,蓝鸽,章克昌,仇刘翔,潘银萍;生物制品与壳聚糖及其在膏霜中的保湿性能评价[J];日用化学工业;2001年06期

3 王兆梅,李琳,郭祀远,魏东;生物活性多糖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4年04期

4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Bletilla ochracea Schltr.[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7年06期

5 袁辛娅;黄莎莎;;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的分子量[J];华西药学杂志;2010年01期

6 孟庆繁,于笑坤,徐睦芸,李明亮,高智慧,范豪,初宇卓,滕利荣;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5期

7 徐伟;王宏辉;马东营;王凯冰;叶远树;;PVA颗粒与中药白芨栓塞犬肾动脉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年06期

8 孙达锋;史劲松;张卫明;顾龚平;朱昌玲;薛华茂;;白芨多糖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9年03期

9 徐小炉,尹刘,程元芝;白芨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00年06期

10 马海燕;张玉海;付海霞;秦良卿;;白芨、生大黄、三七与泮托拉唑治疗脑外伤胃出血[J];中华全科医学;201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白芨多糖的提取与功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54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