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莱茵衣藻高产油脂藻株的诱变筛选及其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1 00:09

  本文关键词:莱茵衣藻高产油脂藻株的诱变筛选及其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和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微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且培养占用耕地,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油脂生物能源。但是生产成本较高,微藻能源至今未突破产业化这个瓶颈。本研究旨在通过诱变选育的方法获得生长速度快且油脂含量高的微藻,,并对其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进行转录分析,探究其油脂含量增加的可能原因和途径,以期为微藻生物柴油高产油脂藻种的选育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藻株的改造提供数据基础。 本实验首先确定了紫外线照射时间(20s,25s)与喹禾灵筛选浓度(5.5,6.0μmol/L),采用紫外线诱变与喹禾灵胁迫相结合的方法对莱茵衣藻CC-124进行定向选育。通过测定生长速率初筛出5株生长速度较快的突变藻株,用尼罗红染色对限氮培养第4天的藻细胞油脂进行观察,挑选出了2株油脂颗粒大且数目多的突变藻株:4-2-2和9-2-7。采用酸解法测定了出发株和突变株限氮培养第0、4、6天时中性脂的含量,2个突变藻株都表现出高于出发藻株的中性脂水平。 利用GeNorm、BestKeeper和NormFinder三个内参基因筛选软件从18S rRNA、COX4、COX12、actin这四个候选内参基因中选出表达最稳定的COX12作为最适内参基因,对出发藻株、突变藻株4-2-2和9-2-7在限氮培养0、2、4、6天时4个微藻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这4个酶分别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LACS)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包括DGAT1和DGAT2两个异构酶)。根据这些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及其相应的油脂含量,可以看出这两个突变藻株的油脂积累模式基本相同,都具有生长和油脂积累两方面的优势。尽管从中性脂含量看来,突变藻株9-2-7略高于突变藻株4-2-2,但后者在ACC基因和DGAT2基因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有可能具有更持久的合成脂肪的能力。
【关键词】:莱茵衣藻 紫外线 喹禾灵 油脂合成 基因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E66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31
  • 1 生物柴油概述11-13
  • 2 微藻生产生物柴油13-25
  • 2.1 影响微藻生长和油脂产生的因素13-15
  • 2.3 微藻生物柴油的发展历程15-16
  • 2.4 微藻生物柴油的优势16-17
  • 2.5 微藻细胞中油脂合成途径17-20
  • 2.6 几个在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20-25
  • 2.6.1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20-23
  • 2.6.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23-25
  • 3 微藻的遗传改良及其在生物能源上的应用25-28
  • 3.1 诱变育种25-27
  • 3.1.1 物理诱变育种25-27
  • 3.1.2 化学诱变育种27
  • 3.2 原生质体融合27
  • 3.3 基因工程育种27-28
  • 4 衣藻在能源微藻研究中的应用28-30
  • 5 研究目的和内容30-31
  • 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30
  • 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30-31
  • 第二章 喹禾灵对紫外诱变衣藻高产油脂藻株的定向选育31-46
  • 1 材料31-33
  • 1.1 实验材料31-32
  • 1.2 培养基32
  • 1.3 试剂32
  • 1.4 仪器32-33
  • 2 方法33-37
  • 2.1 藻种的培养33
  • 2.2 细胞密度的测定33
  • 2.3 紫外线诱变辐射剂量的确定33-34
  • 2.4 有效喹禾灵浓度的选择34
  • 2.5 紫外线诱变与喹禾灵相结合对衣藻进行高油脂含量藻株的筛选34
  • 2.6 突变藻株的筛选34-35
  • 2.7 藻株油脂的尼罗红染色35
  • 2.8 莱茵衣藻生长速率的测定35-36
  • 2.8.1 正常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的测定35-36
  • 2.8.2 限氮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的测定36
  • 2.9 突变藻株在限氮培养条件下中性脂含量的测定36-37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7-44
  • 3.1 莱茵衣藻培养液 OD 值与细胞密度相关系数的确定37
  • 3.2 有效紫外线照射剂量的确定37-38
  • 3.3 有效喹禾灵筛选浓度的确定38-39
  • 3.4 莱茵衣藻的诱变及定向选育结果39-40
  • 3.5 根据生长速率对待测藻株的初筛40-41
  • 3.6 尼罗红染色对突变藻株进行复筛获得高油脂突变藻株41
  • 3.7 高油脂含量突变藻株的生长曲线比较41-42
  • 3.8 限氮培养条件对衣藻生长速率的影响42-43
  • 3.9 突变藻株在缺氮培养条件下的油脂含量43-44
  • 4 讨论44-46
  • 第三章 莱茵衣藻突变株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分析46-76
  • 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内参基因的筛选46-63
  • 1.1 材料46-47
  • 1.1.1 实验材料46-47
  • 1.1.2 试剂与仪器47
  • 1.2 方法47-52
  • 1.2.1 莱茵衣藻总 RNA 的提取47-48
  • 1.2.2 cDNA 第一链的合成48-49
  • 1.2.3 引物设计及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49-50
  • 1.2.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内参基因的筛选50-51
  • 1.2.5 实验数据处理51-52
  • 1.3 结果与分析52-60
  • 1.3.1 莱茵衣藻总 RNA 提取52-53
  • 1.3.2 引物检测结果53
  • 1.3.3 检测合成的 cDNA53-54
  • 1.3.4 实时荧光定量 PCR54-60
  • 1.4 讨论60-63
  • 1.4.1 内参基因的选择及不稳定因素60-62
  • 1.4.2 莱茵衣藻突变株内参基因的分析62-63
  • 2 突变藻株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63-76
  • 2.1 材料63
  • 2.1.1 实验材料63
  • 2.1.2 试剂与仪器63
  • 2.2 方法63-64
  • 2.2.1 引物设计及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63-64
  • 2.2.2 目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64
  • 2.3 结果与分析64-72
  • 2.3.1 引物的检测结果64-65
  • 2.3.2 目的基因 ACC 实时荧光定量 PCR65-66
  • 2.3.3 目的基因 PEPC2 实时荧光定量 PCR66-67
  • 2.3.4 目的基因 LACS 实时荧光定量 PCR67-68
  • 2.3.5 目的基因 DGAT1 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68-69
  • 2.3.6 目的基因 DGTT1 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69-70
  • 2.3.7 目的基因 DGTT2 实时荧光定量 PCR70-71
  • 2.3.8 目的基因 DGTT3 实时荧光定量 PCR71-72
  • 2.3.9 目的基因 DGTT4 实时荧光定量 PCR72
  • 2.4 讨论72-76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6
  • 致谢86-87
  • 个人简历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霞,吕宪国,张学林,张竹青;松花湖铜绿微囊藻无菌株和单藻株生长因素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5期

2 贾立娜,张栩,谭天伟,施定基;谷氨酸废液培养莱茵衣藻的产氢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2005年01期

3 伍盈盈;;衣藻生物吸附铜的实验研究[J];贵州化工;2006年03期

4 段晓琼;唐秋菊;褚胜利;杜林方;;利用Imaging-PAM研究莱茵衣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年03期

5 王宝利,刘丛强,吴沿友;衣藻对Cu~(2+)生物积累过程及其效应的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2期

6 王荣荣;阎光宇;王全喜;吴双秀;刘晓磊;;氮源对莱茵衣藻生长和产氢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09年04期

7 赵淼;韩建刚;黄卫红;闫永胜;田艳;;莱茵衣藻增殖沉降与死亡过程对太湖底泥氮素释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1期

8 霍翔远;季宏兵;朱毅;;Cd胁迫对受驯莱茵衣藻影响的非损伤微测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9 杜庆才;张德禄;王高鸿;刘永定;胡春香;;莱茵衣藻生长和光合作用对硝基苯的响应[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邓旭;魏斌;胡章立;;利用莱茵衣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丽拜尔;吾甫尔·米吉提;西尔艾力·奥布力;阿布都克力木·白克尔;;莱茵衣藻(Ch/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叶绿素b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胡章立;吴锦霞;黎双飞;王潮岗;;转KK基因莱茵衣藻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吴志华;黎双飞;胡章立;;外源基因(aadA)在莱茵衣藻线粒体中表达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胡章立;范准;吴志华;陈俊;;外源Ble基因在莱茵衣藻线粒体中的有效表达[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俊;吴锦霞;胡章立;;klk1基因在莱茵衣藻中的有效表达及其调控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田琪琳;施定基;贾晓会;王晓燕;黄希文;何培民;;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克隆[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胡章立;舒龙飞;李辉;;莱茵衣藻缺硫放氢过程microRNAs组学及其功能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古力孜拉;史博;热依汗古丽;吾甫尔·米吉提;;莱茵衣藻(Chlammydomonas reinhardtii)野生型和不同突变株对NaCl抗性检测分析[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志华;黎双飞;胡章立;;莱茵衣藻线粒体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的初步研究[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七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文平;吾甫尔·米吉提;;莱茵衣藻遗传转化的研究技术及方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陆文清 北京中农博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钟佳新;微生物生产菌种的退化、纯化和复壮[N];中国畜牧报;2003年

2 陆文清;饲用非淀粉多糖酶高产菌种选育及固态发酵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畜牧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萍;NO与CO调节莱茵衣藻铜铁胁迫[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苏忠亮;一种抗肿瘤蛋白基因在衣藻叶绿体中的重组与表达[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煜;建立盐藻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檀琮萍;两种真核微藻类胡萝卜素代谢工程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刘志媛;铁对几种不同代谢类型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迟晓元;微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及重要基因功能的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李惠英;小球藻南极株抗寒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8 贺立静;微藻产氢研究及2种绿藻氢酶基因的克隆[D];暨南大学;2007年

9 林学政;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构建富含EPA/DHA异养微藻株的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0年

10 冉春秋;海水绿藻和淡水绿藻光照产氢特征的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舟;莱茵衣藻高产油脂藻株的诱变筛选及其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张爽;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明泽;含铁辅基的蛋白在莱茵衣藻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魏渊源;CO/HO1调节莱茵衣藻汞毒害的作用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国兴;ACP1和ACP2基因对莱茵衣藻产油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2年

6 曹军平;莱茵衣藻外源基因高效转化系统的建立及金藻转化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7 李晓旭;藻菌共培养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奕雯;莱茵衣藻ACP1和RCA2基因在油脂积累中的功能分析[D];湖北大学;2011年

9 许丽丽;密码子优化对豆血红蛋白基因在莱茵衣藻叶绿体中表达和产氢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盈;hemH-lba基因表达调控对莱茵衣藻cc124生长和产氢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莱茵衣藻高产油脂藻株的诱变筛选及其油脂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58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