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阶煤热解工艺优化及反应历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阶煤热解工艺优化及反应历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热解是煤分级炼制的基本单元,传统热解工艺所得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容易引起分离单元阻塞以及增加焦油加氢精制过程中氢气的消耗。本文以低阶煤提质过程中,提高热解焦油收率并改善焦油的品质为研究目的。在固定床及旋转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升温历程对低阶煤热解的影响。以热载体工艺为基础,选用对挥发分有裂解作用的热载体,可以改善焦油的品质。在煤热解反应过程中引入外部氢源,可以实现焦油收率及品质的提高。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及升温历程对神东煤热解产物分布及组成的影响。最佳热解温度为600°C;当热解终温为600°C时,煤在反应器中经10 min达到600°C,焦油收率为5.11%,热解时间为30 min时焦油收率为5.93%,说明热解焦油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升温过程中产生的;升温速率的提高,增加了煤的转化率,热解焦油收率提高,但焦油品质变差,正己烷可溶物占焦油及煤的百分比均减少。2)由于不同反应器中煤的升温历程及挥发分的二次反应程度不同,本文研究了固定床与旋转床反应器对神东煤热解产物分布及组成的影响。神东煤在旋转床反应器中的升温速率快于固定床反应器,热解温度为500及600°C时,旋转床热解焦油收率较固定床分别增加了1.12及1.31个百分点,此时挥发分以缩聚反应为主,焦油中重质组分(正己烷不溶物)较固定床热解分别增加了15.17及24.80个百分点。热解温度为700及800°C时,旋转床热解焦油收率较固定床分别减少了2.09及2.60个百分点,此时挥发分以热裂解反应为主,气体产率较固定床分别增加了6.24及10.00个百分点。3)旋转床固体热载体热解中,石英砂仅有蓄热传热作用,故热解焦油收率最高,为8.44%,但焦油品质最差。橄榄石及半焦热载体热解焦油收率分别为7.30及7.01%,神东煤单独热解焦油收率为7.24%,热解焦油产率相差不大,橄榄石及半焦热载体热解焦油中正己烷可溶物的量较神东煤单独热解分别提高了27.16及20.69个百分点。橄榄石中含有对挥发分有裂解作用的Fe2O3,并且橄榄石表面上Fe、Ca、K的含量高于半焦,使得其对挥发分的裂解作用强于半焦。4)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气氛对呼伦贝尔褐煤热解产物分布及组成的影响。相比氮气气氛,呼伦贝尔褐煤在氢气及合成气气氛下热解,增加了褐煤的转化率,降低了半焦产率,提高了焦油产率及焦油品质,热解气中有较高的甲烷含量。氢气及合成气气氛在热解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供氢作用。
【关键词】:长焰煤 褐煤 固体热载体 升温历程 气氛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30.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符号说明11-12
- 第一章 课题背景及文献综述12-24
- 1.1 前言12
- 1.2 低阶煤的热解12-18
- 1.2.1 低阶煤热解概述12-13
- 1.2.2 低阶煤热解工艺13-14
- 1.2.3 提高焦油收率及品质的方法14-18
- 1.3 热解机理18-23
- 1.3.1 煤热解动力学18-20
- 1.3.2 煤热解机理20-21
- 1.3.3 煤加氢热解机理21-23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23-24
- 1.4.1 课题研究目的23
- 1.4.2 课题研究内容23-24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4-32
- 2.1 实验原料24-25
- 2.2 热载体的选取25-26
- 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方法26-29
- 2.3.1 实验主要仪器26-28
- 2.3.2 实验方法28-29
- 2.4 热解产物的分析29-32
- 2.4.1 气体产物的分析29
- 2.4.2 液体产物的分析29-30
- 2.4.3 固体产物的分析30
- 2.4.4 热解产物收率计算30-32
- 第三章 煤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的热解研究32-40
- 3.1 热解温度对煤热解的影响32-34
- 3.1.1 热解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32-33
- 3.1.2 热解温度对产品组成的影响33-34
- 3.2 热解时间对煤热解的影响34-37
- 3.2.1 热解时间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35-36
- 3.2.2 热解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36-37
- 3.3 升温历程对煤热解的影响37-39
- 3.3.1 升温历程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37-38
- 3.3.2 升温历程对焦油组成的影响38-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煤在旋转床反应器中的热解研究40-50
- 4.1 反应器类型对煤热解的影响40-43
- 4.1.1 反应器类型对产物分布的影响41-42
- 4.1.2 反应器类型对焦油组成的影响42-43
- 4.2 固体热载体热解43-45
- 4.2.1 热载体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43-44
- 4.2.2 热载体对焦油组成的影响44-45
- 4.3 对半焦及橄榄石裂解作用的分析45-48
- 4.3.1 半焦及橄榄石的孔分布45-46
- 4.3.2 半焦及橄榄石组分分析46
- 4.3.3 半焦及橄榄石的表面分析46-48
- 4.4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煤在富氢气氛下的热解研究50-60
- 5.1 气氛对褐煤热解的影响50-54
- 5.1.1 气氛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51-52
- 5.1.2 气氛对产品组成的影响52-54
- 5.2 不同种褐煤在富氢气氛下的热解54-56
- 5.2.1 热解产物分布54-55
- 5.2.2 热解焦油组成55-56
- 5.3 产物中氢的变化量56-57
- 5.4 富氢气氛下矿物质对煤热解的影响57-59
- 5.5 本章小结59-60
- 第六章 总结60-62
- 6.1 结论60-61
- 6.2 不足与建议61-62
- 参考文献62-70
- 致谢70-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国恕;王承智;李雄勇;刘舒;陆书江;;废物热解焚烧工艺设备选择的技术要点[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3期
2 龙来寿;孙水裕;钟胜;邓丰;李红军;;热解条件对废电路板真空热解规律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3 李爱民,李水清,严建华,李晓东,任远,池涌,岑可法;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回转窑内热解的研究──热解终温对热解产物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99年04期
4 周萍;李光明;贺文智;;废旧轮胎的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08年27期
5 ;用瞬时加氢热解技术从煤生产——苯-乙烯-合成天然气的一种加工过程概念[J];煤炭转化;1980年04期
6 朱子彬,唐黎华,徐志刚,俞丰,马智华;洁净煤新技术——快速加氢热解[J];洁净与空调技术;1996年03期
7 陈昆;郭斌;贡丽鹏;宋汉宁;;土霉素菌渣热解液的理化特性及成分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8 苏婷;卢艳强;;低变质煤的热解技术[J];榆林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廖洪强,姚强,王斌;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失重特性[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2期
10 白丛生;李晓东;沈祥智;池涌;严建华;;等温环境下垃圾热解影响因素分析[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银霞;周阳;张德华;;废电路板热解渣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全翠;李爱民;张丹;;采用热解技术从废电路板中回收资源[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马晓迅;何涛;刘艳;徐龙;曹彬;;煤催化加氢热解及催化气化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4 蔡炳良;辛玲玲;;污泥热解技术[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夺;刘运权;;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气化技术和热解技术的特点和比较[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雷勇;蔡九菊;廖洪强;余广炜;刘汉桥;;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新工艺[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7 李永玲;印佳敏;左禹;马润田;吴占松;;新型秸秆双床热解制气工艺的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李永玲;印佳敏;左禹;马润田;吴占松;;新型秸秆双床热解制气工艺的设计研究[A];2007中国科协年会2.3分会《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宁;蒋国华;;医疗废物热解焚烧最佳可行技术探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永琪;胡晓波;刘润静;宋丽英;刘宝树;胡庆福;;重镁水低温热解技术与工业化[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懋雍;医疗与生活垃圾热解技术装置通过评审[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李红;垃圾热解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环境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亮;微波“一声令下”食物残渣变燃料[N];辽宁日报;2011年
4 ;有机固体废弃物热解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5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 冯武军 魏伟 刘育松 陈红 梁廷政;如何处理生活垃圾[N];北京科技报;2009年
6 呼跃军;褐煤利用急需热解新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杨宏辉;褐煤提质加工技术迎来发展良机[N];中国化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翔宇;木质纤维素与塑料废弃物共催化热解制备芳烃和烯烃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李海英;生物污泥热解资源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马恩;废弃液晶面板有机材料的热解机制及铟的提取[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李钢;市政污泥热解减排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沈逍江;医疗废物回转窑热解焚烧处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黄金保;纤维素快速热解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杨海平;油棕废弃物热解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杨益;烟草废弃物热解和气化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晶;C_2~C_4醇类燃料的热解及低温等离子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钱卫;低阶烟煤中低温热解及热解产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凯;低阶煤热解工艺优化及反应历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巧妮;低变质煤与塑料微波共热解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许岩;生活垃圾的热解动力学分析及热解装置的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4 魏姗姗;医疗废物的低温热解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赵乙萱;微生物对纤维素热解液和内醚糖的转化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万云;固体废弃物的热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王芳;真空热解技术实现防溴型电路板资源化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武明华;煤和废橡胶粉的共热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罗进成;中国西部五种典型煤的热解及催化加氢热解行为热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乔力;废旧轮胎的低温热解冷淬碎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低阶煤热解工艺优化及反应历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0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