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钼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硫化钼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是碳材料,由于嵌锂电位与锂沉积电位相近,容易产生锂枝晶、理论容量不高、快速充放电性能差等缺点,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高容量、快速充放电、循环性能好的锂电材料的需求。二硫化钼是一种具有类石墨烯结构的层状化合物,其各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而且能为锂离子嵌入提供较多的空间。同时,二硫化钼自然资源充足,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关于其结构和形貌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本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测试,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以及交流阻抗测试等测试手段从组成、形貌、微观结构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对二硫化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采用水热溶剂热法,通过对水热温度,钼源和硫源,反应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工艺条件进行调节,最终制备出由纳米片组装成的花状二硫化钼,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电化学性能测试,表现出较高的容量。在50mA/g的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能达到1000mAh/g以上,50次循环以后仍能保持220mAh/g,电池的容量较高。电池容量的提高可能与二硫化钼的花状相貌有关,纳米片之间的有机组合,不仅增大了电极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嵌锂空间,还能有效缩短了锂离子的迁移路径,有助于锂离子的嵌入。 由纳米片组装成的花状二硫化钼尽管容量较高,但循环性能较差,容量衰减比较快。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制备了二硫化钼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对前驱体的分散效果较好,经水热同步还原合成的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循环稳定性得到了增强,而且电池的容量也得到提高。在高电流密度200mA/g下,电池循环20次仍能达到735mAh/g,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为900mAh/g以上,在相同条件下二硫化钼的容量为466mAh/g。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与石墨烯的优异性能有关,在充分利用二硫化钼较高比容量的基础上,通过复合石墨烯增强了结构稳定性,提高了材料的电导性,从而增强了其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二硫化钼 水热法 锂离子电池 石墨烯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2;TQ136.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5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2 锂离子电池10-14
- 1.2.1 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现状12-14
- 1.3 二硫化钼及石墨烯材料14-23
- 1.3.1 二硫化钼的结构与应用14-16
- 1.3.2 二硫化钼的合成方法16-18
- 1.3.3 不同形貌二硫化钼的制备18-20
- 1.3.4 二硫化钼的复合20-21
- 1.3.5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21-23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3-25
- 1.4.1 研究目的23
- 1.4.2 研究内容23-25
- 第2章 材料及试验方法25-31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25-26
- 2.2 材料的制备26-27
- 2.2.1 水热法合成二硫化钼26-27
- 2.2.2 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水热合成27
- 2.3 电池的组装27-28
- 2.4 电极材料的表征与测试28-31
- 2.4.1 X 射线衍射(XRD)28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8-29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9
- 2.4.4 充放电测试29
- 2.4.5 循环伏安测试29-30
- 2.4.6 交流阻抗测试30-31
- 第3章 二硫化钼的可控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31-50
- 3.1 引言31-32
- 3.2 水热合成花状二硫化钼32-48
- 3.2.1 水热温度的确定32-34
- 3.2.2 水热硫源、钼源的确定34-35
- 3.2.3 水热溶剂的确定35-41
- 3.2.4 水热表面活性剂的确定41-48
- 3.3 反应原理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第4章 MoS_2-G 的制备和性能研究50-59
- 4.1 引言50
- 4.2 MoS_2-G 的制备50-53
- 4.3 MoS_2-G 的电化学性能测试53-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5-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辉,翟玉春,田彦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y)Al_yO_2的制备及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3期
2 常晓燕,王志兴,李新海,匡琼,彭文杰,郭华军,张云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PO_4的合成与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3 田彦文,翟秀静,高虹,翟玉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_2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9年03期
4 李丽;李国华;王石泉;冯传启;;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刘修明;王先友;伍文;王欣;王国宝;杨顺毅;;MoO_3包覆对锂一次电池CuF_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02期
6 张梁堂;宋杰;蔡敏真;徐富春;吴孙桃;董全峰;;磁控溅射制备的铜钒氧化物薄膜及其电化学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7 陈晗;龚文强;刘友良;刘建华;;树枝状碳芯结构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11期
8 任海伦;戴永年;姚耀春;李伟宏;;Li_(1.02)Co_xCr_yMn_(2-x-y)O_4的固相合成及性能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3期
9 雷钢铁,李朝晖,苏光耀;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Co_xMn_(2-x)O_4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3年10期
10 施志聪,李晨,杨勇;LiFePO_4新型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电化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正中;周震涛;谢辉;;LiFePO_4/(C+Ag)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文;麦立强;祁琰媛;余华;彭俊锋;朱泉\
本文编号:351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5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