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22:11

  本文关键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工作温度为100-200℃,相对于低温燃料电池(通常低于80℃)的PEMFC有更快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能改善和简化水管理系统;更高效的热管理和改善了环境耐受性,这些优点使得高温PEMFC被认为是下一代燃料电池的有力竞争者。高温条件下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类聚合物膜能使电池很好的运行,这类聚合物膜是研究的较多,较成熟的高温膜。这其中聚(2,5-苯并咪唑)(AB-PBI)是一种结构简单,合成方便的PBI,以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呈现了较好的质子电导率。本研究所采用质子交换膜均为AB-PBI。膜电极(MEA)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组件,是电化学反应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燃料电池的首要研究对象。 本文从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极化入手,,考察了粘结剂的分子量,造孔剂,阴阳极催化剂担载量,阴阳极粘结剂的比例等因素对膜电极性能的影响,并初步考察了用催化剂涂覆膜(CCM)法制备膜电极。主要内容如下: (1)针对活化极化,采用了改变催化剂中的粘结剂AB-PBI分子量的方法。实验用自制AB-PBI膜作为电解质,制备了不同分子量AB-PBI的催化剂浆料。通过极化曲线测试可以宏观上得出聚合物分子量越小,MEA性能越好。进一步对膜电极交流阻抗性质进行了研究,并经Zsimpwin软件拟合,得出在分子量为2.31×10~5时,电池性能最好。降低活化极化还采用了添加造孔剂的方法.在选用的三种造孔剂中,硝酸钠的造孔性能最好,其次是草酸铵,最差的是硫酸铵。 (2)针对欧姆极化,采用了CCM方法。从理论上讲,用CCM法制备的膜电极接触电阻显著降低,性能会有所提过,而实验发现用AB-PBI做质子交换膜的高温燃料电池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具体原因需进一步验证。 (3)实验还优化了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工艺,得出MEA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阳极催化剂担载量为1mg/m~2;阴极催化剂担载量为2mg/m~2;阳极聚合物的比例为5wt.%;阴极聚合物的比例为15wt.%。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 膜电极 聚(2 5-苯并咪唑) 造孔剂 CCM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91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37
  • 1.1 前言15
  • 1.2 燃料电池简介15-18
  • 1.2.1 燃料电池研究背景及历史15-16
  • 1.2.2 燃料电池分类16-18
  •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18-23
  • 1.3.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19-20
  • 1.3.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现状20-23
  • 1.3.4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23
  • 1.4 膜电极23-34
  • 1.4.1 膜电极的结构24-30
  • 1.4.2 膜电极反应30-31
  • 1.4.3 膜电极的极化31-34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34-37
  • 1.5.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34-35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35-37
  • 第二章 AB-PBI膜的制备37-43
  • 2.1 引言37
  • 2.2 实验部分37-40
  • 2.2.0 实验药品与仪器37-38
  • 2.2.1 单体的重结晶38
  • 2.2.2 AB-PBI的制备38-39
  • 2.2.3 AB-PBI膜的制备和搀酸39
  •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TR)39
  • 2.2.5 搀酸量的计算39
  • 2.2.6 质子电导率测试39-40
  • 2.3 结果与讨论40-42
  • 2.3.1 AB-PBI的红外光谱分析40
  • 2.3.2 搀酸量的计算40-41
  • 2.3.3 质子传导率测试41-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AB-PBI分子量对电池性能影响43-51
  • 3.1 引言43
  • 3.2 实验部分43-46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43
  • 3.2.2 AB-PBI的合成及溶液的配制43-44
  • 3.2.3 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44
  • 3.2.4 单电池的组装44
  • 3.2.5 粘度的测定44-45
  • 3.2.6 极化曲线测试45
  • 3.2.7 交流阻抗测试45-46
  • 3.3 结果与讨论46-49
  • 3.3.1 粘度的测定46
  • 3.3.2 极化曲线测试46-47
  • 3.3.3 交流阻抗测试47-49
  • 3.4 本章小结49-51
  • 第四章 膜电极制备工艺优化51-63
  • 4.1 引言51
  • 4.2 实验部分51-53
  • 4.2.1 实验药品51
  • 4.2.2 膜电极的制备与但电池的组装51-52
  • 4.2.3 正交实验52-53
  • 4.2.4 电化学测试和电极表面表征53
  • 4.3 结果与讨论53-61
  • 4.3.1 造孔剂对电极性能的影响53-57
  • 4.3.2 CCM法对膜电极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57-59
  • 4.3.3 膜电极制备工艺优化59-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结论63
  • 5.2 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1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71-73
  • 作者和导师简介73-74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74-7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燕燕;新型聚苯并咪唑类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55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e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