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和天然气中CO_2化学脱除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煤气和天然气中CO_2化学脱除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气和天然气相比于煤炭,具有使用方便、发热量高、污染少等优点。粗煤气和天然气中存在的许多杂成分对下游利用造成了众多不利因素,因此气体净化工艺显得十分重要。其中,CO2的脱除不仅能够增加产品热值、提高利用效率,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温室气体排放。在众多的CO2捕集技术中,化学吸收法是最成熟也是最具前景的一种。因此,本文从反应动力学和吸收特性两方面出发,研究不同吸收剂对煤气和天然气中CO2的化学脱除性能。 首先采用湿壁塔实验台进行了多种单一吸收剂、混合胺吸收剂和无水吸收剂与CO2之间的反应动力学试验。结果发现,常见的6种单一吸收剂与CO2反应的总传质系数大小为:30%二乙烯三胺(DETA)30%一乙醇胺(MEA)5%哌嗪(PZ)30%2-氨基-2基-1-丙醇胺(AMP)≈30%二乙醇胺(DEA)30%N-甲基二乙醇胺(MDEA)。MEA/MDEA混合吸收剂的传质系数随着MDE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DETA、羟乙基乙二胺(AEEA)和PZ与MEA的混合吸收剂也具有较高的传质速率。4种无水吸收剂的CO2传质性能方面,综合传质速率和挥发性,甲醇和乙二醇更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此外,MEA的传质性能随着溶液中CO2负荷的升高而降低,溶液的传质系数随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变大。 基于动力学试验的结果,在半连续鼓泡吸收实验台上进行了煤气和天然气中CO2脱除的试验研究,并通过比较CO2脱除率、吸收速率和溶液的CO2负荷等参数,初步探索了单一吸收剂、混合吸收剂和无水吸收剂的CO2吸收性能。 煤气中CO2脱除方面,发现单一吸收剂的总CO2脱除率排序为:30%DETA30%MEA≈5%PZ30%AMP≈30%DEA30%MDEA,与动力学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在40%以上脱除率区域内,5%PZ表现出最好的吸收性能,但由于吸收速率降低过快,综合性能不如DETA。MEA/MDEA混合吸收剂的CO2脱除性能随着其中MDEA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总CO2负荷也随之减小,但MDEA的增多使溶液在吸收后期脱除率的稳定性增加。无水吸收剂对煤气中CO2的脱除性能随着溶剂的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弱。 天然气中CO2脱除方面,单一吸收剂中DETA的吸收速率和脱除率仍然最高,PZ依旧表现出较高的溶液CO2负荷,但吸收在1h后即达到了近饱和状态。混合吸收剂的天然气CO2脱除效果随着溶液中MDEA量的增加而变差。MDEA在极短时间内就使出口浓度超过3%,不适用于该浓度CO2天然气的脱除,而DETA和MEA拥有较长的有效吸收时间和较高的脱除率。PZ的有效脱除率最高,有效吸收负荷也仅低于DETA. 因此,就吸收性能而言,30%DETA、30%MEA和20%MEA+10%MDEA对于煤气和天然气中CO2脱除都具有一定优势,值得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而5%PZ在短时间内拥有很高的脱除速率和c02负荷,适用于较短循环的应用或作为添加剂使用。在1h内,同一吸收剂对煤气中CO2的总脱除率低于天然气,但吸收CO2的量多于天然气系统。 最后,本文通过30%MEA水溶液对相同CO2浓度下的N2+C02混合气的脱除的对比实验,发现煤气使得30%MEA水溶液的CO2吸收性能变差,而天然气(主要是CH4)优化了MEA的CO2脱除能力。
【关键词】:煤气 天然气 化学吸收 传质系数 混合吸收剂 无水吸收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46.5;TE644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论13-25
- 1.1 煤气和天然气开发及利用13-17
- 1.1.1 煤气和天然气简介13-14
- 1.1.2 煤气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现状14-17
- 1.2 CO_2分离回收技术17-22
- 1.2.1 物理吸收法17-18
- 1.2.2 化学吸收法18-19
- 1.2.3 变压吸附法19
- 1.2.4 低温蒸馏法19-20
- 1.2.5 膜法20-22
- 1.3 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22-24
- 1.3.1 选题背景22-23
- 1.3.2 主要研究内容23-24
- 1.4 本章总结24-25
- 2. CO_2化学吸收技术及其研究现状25-36
- 2.1 化学吸收反应机理25-26
- 2.2 吸收剂研究现状26-34
- 2.2.1 高效混合胺吸收剂28-30
- 2.2.2 相变吸收剂30-31
- 2.2.3 水吸收剂31-33
- 2.2.4 离子液体吸收剂33
- 2.2.5 小结33-34
- 2.3 发展前景34-35
- 2.4 本章总结35-36
- 3. 化学吸收法脱除CO_2的动力学研究36-56
- 3.1 前言36-37
- 3.2 实验系统及操作步骤37-39
- 3.3 实验内容39-41
- 3.4 实验结果分析41-54
- 3.4.1 实验参数定义及计算方法41-42
- 3.4.2 试验的重复性42-44
- 3.4.3 单一吸收剂的传质系数44-47
- 3.4.4 低CO_2负荷的MEA吸收剂的传质系数47-48
- 3.4.5 混合吸收剂的传质系数48-50
- 3.4.6 无水吸收剂与CO_2的传质50-53
- 3.4.7 气体流量对其气液传质的影响53-54
- 3.5 本章总结54-56
- 4. 基于煤气和天然气的CO_2脱除试验研究56-77
- 4.1 前言56
- 4.2 实验系统56-58
- 4.2.1 鼓泡吸收实验装置及系统56-57
- 4.2.2 实验操作步骤57-58
- 4.3 实验内容58-60
- 4.3.1 基本实验工况58-59
- 4.3.2 吸收剂类型59
- 4.3.3 对比实验59-60
- 4.4 气化煤气中CO_2吸收实验结果分析60-69
- 4.4.1 实验参数定义及其计算方法60-61
- 4.4.2 常规单一吸收剂的吸收性能61-64
- 4.4.3 MEA/MDEA系列混合胺吸收剂的吸收性能64-66
- 4.4.4 无水吸收剂的吸收性能66-69
- 4.5 天然气中CO_2吸收实验结果分析69-75
- 4.5.1 常规单一吸收剂的吸收性能69-71
- 4.5.2 MEA/MDEA混合胺吸收剂的吸收性能71-72
- 4.5.3 CO_2有效脱除的性能分析72-75
- 4.6 本章总结75-77
- 5. 煤气和天然气中CO_2脱除的比较与分析77-84
- 5.1 前言77
- 5.2 不同气体成分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77-80
- 5.2.1 煤气和N_2/CO_2混合气的比较77-78
- 5.2.2 天然气和N_2/CO_2混合气的比较78-80
- 5.3 不同吸收剂脱除煤气和天然气中CO_2的性能比较80-83
- 5.4 本章总结83-84
- 6.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84-88
- 6.1 主要结论84-86
- 6.2 本文不足之处与工作展望86-88
- 参考文献88-94
- 作者简历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夫元;;两种脱除CO_2方法吸收能力和再生热耗的比较[J];川化;1999年03期
2 姜宁;李春福;王远江;郭庆生;;天然气脱二氧化碳工艺方法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3 袁晓亮;张延强;兰玲;张锁江;;离子液体固定CO_2及其转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4 周泽兴;火电厂排放CO_2的分离回收和固定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J];环境科学进展;1993年01期
5 项菲,施耀,李伟;混合有机胺吸收烟道气中CO_2的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4期
6 马友光,白鹏,余国琮;气液传质理论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1996年06期
7 许国栋;高浓度CO_2气中H_2S的脱除[J];化肥工业;1994年01期
8 唐莉,王宝林;变压吸附分离提纯CO_2技术的应用[J];化肥工业;1996年06期
9 付敬强;CT8-5选择性脱硫溶液在四川长寿天然气净化分厂使用效果评估[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9年03期
10 王遇冬,王登海;MDEA配方溶液在天然气脱硫脱碳中的选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德臣;燃煤烟气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忠;化学吸收法分离CO_2的新型吸收剂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仲伟龙;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煤气和天然气中CO_2化学脱除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8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