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基合金嵌入石墨烯纳米孔的原位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铂基合金嵌入石墨烯纳米孔的原位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原位合成 纳米孔石墨烯 铂合金
【摘要】: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可大规模运用和零排放等优点,在燃料电池车和便携式移动电源领域具有广阔前景。然而,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存在的价格昂贵、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提高铂的利用率和增强载体与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原位合成了铂合金嵌入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孔结构的石墨烯复合催化剂并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孔的引入对氧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引入酞菁铂为铂前驱体,利用氮气焙烧的方法原位合成出了铂钴纳米粒子嵌入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孔结构的催化剂。通过调控反应的温度,推测了石墨烯纳米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温焙烧时,酞菁铂的分解产生的气体会氧化酞菁铂附近石墨烯表面的碳原子,从而产生石墨烯纳米孔。在碱性电解质条件下,该催化剂体现了11.5倍高于商业Pt/C的质量活性,而且经过2000次循环之后,催化剂的能量损失只有5%,远低于Pt/C催化剂的能量损失。(2)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铂的利用率,以氯化铁为铁源,经过焙烧和稀酸处理,成功制备出了多孔铂铁纳米粒子嵌入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孔结构的催化剂。研究表明,由于石墨烯孔和纳米粒子孔的引入,这种特殊“双孔”结构的催化剂不仅充分暴露了反应活性位,而且有利于增强反应的传质,进而提高催化反应性能。得益于此,该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和析氢反应中都体现了优于商业Pt/C的电催化性能。(3)通过焙烧法制备得到了氮掺杂碳包覆钴的氮磷复合纳米粒子。物理表征显示磷化钴及氮化钴共同存在于单个纳米颗粒内。这种特殊结构的纳米颗粒被均匀地分布在氮掺杂石墨烯基底上。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催化剂可同时高效地催化氧还原反应和析氧反应,并表现出优异的起始电位,较大的电流密度及出色的稳定性。据统计该催化剂是现有双功能催化剂中效率最高的催化剂之一,这得益于氮磷复合纳米粒子与富氮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原位合成 纳米孔石墨烯 铂合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7
- 1.1 燃料电池研究背景与意义13
- 1.2 燃料电池简介13-18
- 1.2.1 燃料电池发展简史13-14
- 1.2.2 燃料电池的结构、基本原理14-15
- 1.2.3 燃料电池分类与特点15-18
- 1.3 碱性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简介18-31
- 1.3.1 铂基催化剂19-26
- 1.3.2 非贵金属催化剂26-31
- 1.4 纳米孔石墨烯基复合催化剂31-34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34-37
- 第二章 实验方法37-43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37-38
- 2.1.1 实验试剂37-38
- 2.1.2 实验仪器38
- 2.2 催化剂表征38-40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38-39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39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39
- 2.2.4 热重分析39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39-40
- 2.2.6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40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40-43
- 2.3.1 氧还原反应性能测试40-41
- 2.3.2 析氧反应性能测试41-42
- 2.3.3 析氢反应性能测试42-43
- 第三章 铂钴合金嵌入石墨烯纳米孔的原位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43-59
- 3.1 引言43-44
- 3.2 铂钴合金嵌入石墨烯纳米孔催化剂的制备44-45
- 3.3 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45-51
- 3.3.1 扫描电镜45
- 3.3.2 透射电镜45-47
- 3.3.3 X射线粉末衍射47-48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48-50
- 3.3.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50-51
- 3.4 氧还原反应测试结果与讨论51-57
- 3.4.1 循环伏安测试和线性伏安测试51-54
- 3.4.2 转移电子数和质量活性54
- 3.4.3 塔菲尔曲线和阻抗测试54-55
- 3.4.4 稳定性测试55-57
- 3.4.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57
- 3.5 本章小结57-59
- 第四章 多孔铂铁合金嵌入石墨烯纳米孔的原位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59-73
- 4.1 引言59-60
- 4.2 多孔铂铁合金嵌入石墨烯纳米孔催化剂的制备60-61
- 4.3 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61-64
- 4.3.1 透镜电镜61
- 4.3.2 X射线粉末衍射61-63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63-64
- 4.4 氧还原反应测试结果与讨论64-69
- 4.4.1 循环伏安测试和线性伏安测试64-66
- 4.4.2 转移电子数和质量活性66-67
- 4.4.3 塔菲尔曲线67-68
- 4.4.4 稳定性测试68-69
- 4.5 析氢反应测试结果与讨论69-71
- 4.5.1 线性伏安测试和塔菲尔曲线69-70
- 4.5.2 循环伏安测试70
- 4.5.3 稳定性测试70-71
- 4.6 本章小结71-73
- 第五章 氮磷化钴复合粒子嵌入氮掺杂碳层催化剂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73-91
- 5.1 引言73-74
- 5.2 磷化钴氮化钴复合粒子嵌入氮掺杂碳层催化剂的制备74-75
- 5.3 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75-81
- 5.3.1 透镜电镜和扫描电镜75-77
- 5.3.2 X射线粉末衍射77-78
- 5.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78-80
- 5.3.4 热重分析80-81
- 5.4 氧还原反应测试结果与讨论81-86
- 5.4.1 循环伏安测试81-82
- 5.4.2 线性伏安曲线82-84
- 5.4.3 转移电子数和质量活性84
- 5.4.4 塔菲尔曲线84-85
- 5.4.5 稳定性测试85-86
- 5.5 析氧反应性能及讨论86-90
- 5.5.1 线性伏安测试86-87
- 5.5.2 塔菲尔曲线和电化学阻抗87-89
- 5.5.3 稳定性测试89-90
- 5.6 本章小结90-9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91-93
- 6.1 结论91-92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92
- 6.3 展望92-93
- 参考文献93-10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5-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1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57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