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固定床气化废水中酚的络合萃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1:09

  本文关键词:固定床气化废水中酚的络合萃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络合萃取 河南义马气化废水 工艺条件 机理


【摘要】:络合萃取法是涉及到化学反应的物质传递过程。络合萃取法是通过酚与萃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络合物进而转移到萃取相中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由于络合萃取法在酚的分离上具有高效性及高选择性,从而成为近年来萃取脱酚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河南义马气化厂的废水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络合萃取剂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对络合萃取剂机理进行了探讨。从宏观角度对络合萃取剂进行了筛选及对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络合剂TOA的萃取效果好于TBP,稀释剂煤油的萃取效果好于石油醚,从萃取效果、分层时间、是否产生乳化现象的角度考虑40%TOA-60%煤油为最佳络合萃取剂。对络合萃取工艺条件萃取级数、相比、pH、温度、转速及搅拌时间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法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的萃取工艺条件为:4级错流萃取,相比为1:3,温度为25℃,pH为4,转速为300r/min,搅拌时间为5min。对反萃取工艺条件反萃取级数、NaOH浓度、相比、温度、转速及搅拌时间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法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的反萃取工艺条件为:3级错流萃取,反萃取相比为1:4,NaOH浓度为8%,温度为50℃,转速为300r/min,搅拌时间为5min。最后对络合萃取剂进行了重复性实验研究表明:在最佳萃取及反萃取条件的基础上对络合萃取剂进行重复性实验研究发现络合萃取剂连续使用10次,萃取后酚含量均能维持在300mg/L以下,总酚萃取率达到94%以上;COD降至3000mg/L以下,COD脱除率达到82%左右,且再生后的络合萃取剂经静置后变澄清。从微观角度对络合萃取过程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TBP对苯酚及邻苯二酚的萃取为氢键缔合;TOA对苯酚及邻苯二酚的萃取为氢键缔合和离子缔合。TBP、TOA萃取苯酚均为放热反应,且络合比均为1:1。在假定物理萃取与络合萃取符合简单加和性的基础上,建立了TBP、TOA分别萃取苯酚模拟水样的平衡分配系数的数学模型,与络合萃取实验数据对比,发现模型对分配系数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从而对实际废水挥发酚萃取率及分配系数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关键词】:络合萃取 河南义马气化废水 工艺条件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4;TQ028.3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2
  • 1.1 固定床气化废水10-12
  • 1.1.1 固定床气化废水的来源及特点10-11
  • 1.1.2 固定床含酚废水对生物个体的危害11
  • 1.1.3 国内外固定床气化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现状11-12
  • 1.2 固定床气化废水萃取脱酚的发展现状12-18
  • 1.2.1 物理萃取法的脱酚现状13-14
  • 1.2.2 络合萃取法的脱酚现状14-15
  • 1.2.3 络合萃取脱酚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15-17
  • 1.2.4 络合萃取机理的探讨17-18
  •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18
  • 1.4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18-20
  • 1.4.1 研究目标18
  • 1.4.2 研究内容18-19
  • 1.4.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19-20
  • 1.5 小结20-22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2-28
  • 2.1 实验目的22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22-23
  • 2.3 实验方法及流程图23-24
  • 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24-28
  • 第三章. 固定床气化废水水质测定28-34
  • 3.1 引言28
  • 3.2 固定床气化废水水质指标的测定28-29
  • 3.3 固定床气化废水中主要有机物的测定29-30
  • 3.4 固定床气化废水酚种类及含量的测定30-31
  • 3.5 酚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确定及验证31-33
  • 3.6 小结33-34
  • 第四章. 络合萃取剂的配方研究34-40
  • 4.1 络合萃取剂的筛选实验研究35-39
  • 4.2 小结39-40
  • 第五章. 络合萃取剂的萃取工艺条件研究40-52
  • 5.1 萃取工艺条件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40-48
  • 5.2 萃取工艺条件的优化分析48-51
  • 5.3 小结51-52
  • 第六章. 络合萃取剂的反萃取工艺条件研究52-62
  • 6.1 反萃取工艺条件对反萃取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52-57
  • 6.2 反萃取工艺条件的优化分析57-60
  • 6.3 络合萃取剂的重复性实验研究60-61
  • 6.4 小结61-62
  • 第七章. 络合萃取过程的机理探讨62-77
  • 7.1 引言62
  • 7.2 络合萃取缔合机理的初探62-64
  • 7.3 络合物结构组成的确定64-68
  • 7.4 络合萃取反应焓变的确定68-70
  • 7.5 络合萃取平衡模型的建立70-75
  • 7.6 小结75-77
  • 第八章. 论文结论和创新点77-79
  • 8.1 论文主要结论77-78
  • 8.2 论文创新点78
  • 8.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78-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84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文章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荣;络合萃取法对4B酸废水的处理[J];上海化工;2002年Z4期

2 王运东,李屹,李玉鑫,戴猷元;三烷基氧膦络合萃取一元有机羧酸[J];化学工程;2003年06期

3 李改枝,赵慧,薛睿萍;对甲基苯磺酸的络合萃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年03期

4 王金宇,高文惠,罗敏,张华峰;采用络合萃取法从维生素B_(12)发酵废液中回收丙酸[J];化工环保;2004年05期

5 陈魁;李俊;索福喜;胡正华;谭强;;络合萃取稀醋酸废水的模拟研究[J];江苏化工;2007年04期

6 章雯;满恒华;;络合萃取法在提纯光纤试剂硝酸钠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1982年01期

7 张瑾,戴猷元;络合萃取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化工;2000年02期

8 马晓龙;络合萃取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化工;2000年Z1期

9 陈丽萍,哈斯其木格;S-十六烷基异硫脲盐酸盐对一元有机酸的络合萃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1期

10 徐晨,管国锋,万辉;醋酸水溶液络合萃取过程优化与分析[J];水处理技术;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魁;陈敏东;谭强;;络合萃取醋酸废水工艺模拟[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2 丰晓利;李德亮;郭媛媛;;甘氨酸络合萃取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原金海;张敏;;络合萃取法处理6-硝生产废水[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陈魁;管国锋;万辉;;络合萃取回收PTA生产溶剂脱水塔塔顶废水中醋酸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周祥凤;李德亮;;P204络合萃取4-吡啶酚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于宏斌;董慧茹;毕鹏禹;;气浮络合萃取分离富集L-色氨酸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宋丽莎;刘艳珠;周雪珍;符裕;顾建忠;陈传旺;李永绣;蔡立林;鲍永平;徐欣;邬元旭;;酸性络合萃取有机相的稀土皂化方法[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晓辉;刘家祺;贾彦雷;陈亚萍;;糠醛废水中的醋酸回收工艺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兴刚 张建民;络合萃取技术“解毒”2-萘酚废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建华;含镁卤水中硼酸络合萃取过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2 管国锋;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吉坤;固定床气化废水中酚的络合萃取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2 房艳霞;醋酸废水络合萃取处理技术及理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9年

3 于宏斌;气浮络合萃取在两性官能团化合物分离富集中的应用及分离机制初探[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韦洪屹;络合萃取法处理对氨基酚废水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崔节虎;氨基苯酚稀溶液的络合萃取[D];河南大学;2005年

6 张奎;芳磺酸化合物络合萃取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常志显;三烷基氧磷络合萃取氨基苯酚稀溶液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徐晨;醋酸稀溶液络合萃取过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贾美欣;醋酸稀溶液的萃取动力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10 周进;苯类衍生物的HQSAR研究及络合萃取法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74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574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