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磷化物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属磷化物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oP CoP/Co_2P Ni_2P 低温磷化 析氢反应
【摘要】:氢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和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和热值大等一系列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新型能源。目前最主要的获得氢能的方式为石油气的裂解,而最为理想的获得氢能的方式电解水,这就需要获得性能优异的析氢反应电极。本文就致力于制备一种析氢性能优异的金属磷化物电极材料。本论文中采用金属盐直接做为前驱体合成出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形貌的金属磷化物,如CoP纳米管、纳米球、CoP/Co_2P纳米中空链和Ni_2P纳米线。本论文中的金属磷化物合成方法为两步法,首先合成具有一定形貌的前驱体,然后在将其进行磷化,这种合成方法具有:简单、无有机溶剂、反应温度低等优点。并在析氢反应测试中表现了优异的析氢性能。本论文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出棒状CO(CO_3)_(0.35)C_(l0.2)(OH)_(1.10)前驱体,然后用次磷酸钠将其磷化,合成出了几种不同形貌的CoP(纳米管、纳米棒、纳米颗粒),然后用XRD、TEM、SEM、XPS等一系列表征,都证明其为CoP晶相和管、棒和颗粒状结构,并通过表征分析证明形成中空结构的机理为纳米柯肯达尔效应。在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中发现其塔菲尔斜率为52mV·dec~(-1),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对应的过电势只有101 mV。2.利用油胺的还原性合成出了纳米链状的金属钴单质,磷化后得到不同组成形貌的CoP/Co_2P中空纳米链,同时研究了温度对反应产物晶相形成以及晶相对析氢反应活性影响的规律。并通过电催化性能的表征发现400℃合成的产物(CoP/Co_2P)的作为电极材料的塔菲尔斜率为56.3mV-dec~(-1),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对应的过电势为152 mV。3.首先用水热法合成了花球状的Co(C0_3)_(0.5)(OH)_(0.11)H_20,将其磷化后其形貌基本没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了XRD, SEM、TEM等表征,证明得到的产物即为CoP晶相。其作为电极时塔菲尔斜率为69.3 mV·dec~(-1),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对应的过电势为105 mV。4.利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出了棒状的NiC_2O_4,并在低温下磷化,得到了Ni_2P纳米线,并对其进行了XRD、SEM、TEM等表征,证实了合成的产物为Ni_2P纳米线。在作为电极材料时塔菲尔斜率为83.4 mV dec~(-1),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对应的过电势为216 mV。
【关键词】:CoP CoP/Co_2P Ni_2P 低温磷化 析氢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Q11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绪论16-34
- 1.1 背景16-17
- 1.2 析氢反应机理17
- 1.3 金属磷化物的合成进展17-23
- 1.3.1 水热法(溶剂热法)18
- 1.3.2 程序还原法18-19
- 1.3.3 热分解法19-21
- 1.3.4 低温磷化法21-23
- 1.4 纳米柯肯达尔效应23-24
- 1.5 金属磷化物的应用24-31
- 1.5.1 在石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24-25
- 1.5.2 在析氢反应中的应用25-29
- 1.5.3 电子材料方面29
- 1.5.4 作为锂电子电池负极的应用29-30
- 1.5.5 生物方面的应用30-31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31-34
- 1.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31-32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32
- 1.6.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2-34
- 第一章 实验设计部分34-40
- 2.1 实验的设备及试剂34-35
- 2.1.1 实验设备34
- 2.1.2 实验试剂34-35
- 2.2 表征手段35-36
- 2.2.1 X射线衍射表征(XRD)35
- 2.2.2 透射电镜表征(TEM)35
- 2.2.3 扫描电镜表征(SEM)35-36
- 2.2.4 线扫面扫表征(HAADF-STEM)36
- 2.2.5 X光电子能谱(XPS)36
- 2.3 析氢反应活性评价装置36-37
- 2.4 电化学表征中的计算37-40
- 2.4.1 转化可逆氢电极的方法37-38
- 2.4.2 塔菲尔斜率38
- 2.4.3 TOF的计算38-40
- 第三章 CoP纳米管、棒、颗粒的合成以及HER性能的研究40-56
- 3.1 引言40
- 3.2 CoP纳米管、棒、颗粒的合成及表征40-47
- 3.2.1 合成方法40-41
- 3.2.2 合成产物的表征41-46
- 3.2.2.1 XRD42
- 3.2.2.2 TEM42-43
- 3.2.2.3 SEM43-44
- 3.2.2.4 HAADF-STEM44-45
- 3.2.2.5 XPS45-46
- 3.2.3 不同反应时间的影响46-47
- 3.3 反应形成机理47-49
- 3.4 电催化性能的表征49-54
- 3.4.1 电极的制备49
- 3.4.2 电催化性能49-54
- 3.5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CoP/Co_2P纳米链的合成及其HER性能的研究56-66
- 4.1 CoP纳米链的合成、表征56-60
- 4.1.1 CoP纳米链的合成方法56-57
- 4.1.2 CoP纳米链的表征57-60
- 4.1.2.1 温度对产物影响的XRD图像57-58
- 4.1.2.2 温度对产物影响的TEM图像58
- 4.1.2.3 温度对产物影响的SEM图像58-59
- 4.1.2.4 HAADF-STEM59-60
- 4.2 电催化性能(析氢反应)的表征60-64
- 4.2.1 电极材料的制备60-61
- 4.2.2 析氢催化活性测试61-64
- 4.3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CoP纳米球的合成以及HER性能的研究66-72
- 5.1 CoP纳米球的合成与表征66-68
- 5.1.1 CoP纳米球的合成66-67
- 5.1.2 CoP纳米球的表征67-68
- 5.1.2.1 XRD67
- 5.1.2.2 SEM与TEM67-68
- 5.2 电催化性能表征68-72
- 第六章 Ni_2P纳米线的合成及其HER性能的研究72-78
- 6.1 Ni_2P纳米线的合成与表征72-75
- 6.1.1 合成方法72-73
- 6.1.2 表征73-75
- 6.1.2.1 XRD73
- 6.1.2.2 TEM73-74
- 6.1.2.3 SEM74-75
- 6.2 电催化性能表征75-77
- 6.3 本章小结77-78
- 第七章 结论78-80
- 参考文献80-86
- 致谢86-88
- 作者及导师介绍88-89
- 附件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华;唐电;;含硅钛阳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2007年09期
2 王红森,吴仲达,林文廉,丁晓纪;钛基体中离子注入钯的电催化性能[J];化学学报;1994年11期
3 黄映恒;侯蕾;童张法;韦藤幼;;玻碳基Pt/C/NH_4NiPO_4复合电极电催化性能[J];科技导报;2013年31期
4 张建民;陈卫华;石秋芝;;电极材料的组成设计与电催化性能——介绍一个研究性实验[J];大学化学;2011年01期
5 林纪筠,赵孟科,陈康宁;含镧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J];中国稀土学报;1999年01期
6 赵红晓;王豪杰;何宝明;姜子龙;刘奇;;Pt-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乙醇的电催化性能[J];贵金属;2013年03期
7 杜艳芳,陈黎明,亓西敏,陆嘉星,何鸣元;纳米TiO_2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J];化学世界;2004年01期
8 袁珍;邓湘云;李建保;;NiCo_2O_4/Ni复合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1年04期
9 张晶;赵晓;刘长鹏;邢巍;;Pd/PVP-MWCNTs电极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性能[J];电化学;2012年03期
10 洪榕;沈曼丽;;制备气氛对钌钛氧化物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J];氯碱工业;199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民;石秋芝;;氢析出电催化剂及其电催化性能[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魏杰;许凯冬;王芳;杨玉光;张忠林;;杂多酸修饰多晶铂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3 白正宇;胡传刚;徐鹏乐;杨林;;不同结构添加剂对钯纳米晶的形成及电催化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袁定胜;陈俊智;刘应亮;;扫描电位沉积Bi-Pt合金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杨文;杨成;杨帆;杨秀荣;;铂纳米花的绿色合成以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刘小兵;成旦红;徐伟一;郁祖湛;;Ni-P-WC复合电极析氢电催化性能的研究Ⅱ一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与稳定性研究[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董博;王威;王策;李振宇;;高分子膜的厚度以及亲疏水性质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新;唐亚文;陆天虹;;单壁纳米碳管载Pd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葛性波;丁轶;;铂修饰的纳米多孔金薄膜的结构调控及其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先友;黄伟国;汪形艳;李俊;王希敏;;LaNiO_3掺杂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对氧的电催化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雪芹;纳米TiO_2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孙斌;新型取代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周敏;铋氧基化合物纳米阵列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赵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李美超;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6 潘路;铁钴镍纳米氧化物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琴;微波法制备PdBi、PdNi/石墨烯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2 汪伍洋;聚吡咯修饰铂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恋;Pt-M(M=Co、Ni、Cu)/GN-CD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罗春平;Pt、Pd/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罗琼;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韩娜;金/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析出电催化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7 张俊涛;金属磷化物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8 陈丽;过渡金属(镍、钴)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9 刘云青;纳米多孔Pd合金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10 鲁元军;Ag_4Sn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0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59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