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MFC串并联提高产电效率及加速处理重金属废水相关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3:03

  本文关键词:MFC串并联提高产电效率及加速处理重金属废水相关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 串并联 产电效率 重金属废水处理 处理速率


【摘要】: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而生的能源短缺也同样不容小觑。如果能从污染物中回收资源,或在解决污染的同时产生能源,这将能同时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两大问题。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是一个能将污染转化为能源的先进技术,如果将污染物作为阴极电子受体(如重金属),便可实现两种污染物质同时去除并产生电能,因此可以利用MFC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本文针对改进MFC启动时间长,或因产电不够稳定、处理重金属速率低下等问题,采用串并联的研究手段,研究了串并联的运行模式下MFC的产电性能以及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间歇并联的连接模式成功加速MFC的启动速率。从开始启动时对照组要经过10天后才会产生较低的电压(100 mV以下),但间歇并连运行的MFC,在并联阶段的最大电压可达到467 mV,在解除并联后的第三天电压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基本间歇并连15天后实验组的MFC电压趋于稳定,在15天时,不再实施间歇并连,电压仍然能够达到持续稳定在170±3 mV,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双室MFC(阴极电子受体不同)使用间歇并联的模式可以将启动时间缩短5-7天左右。(2)通过对同种浓度和pH下的三种化学阴极进行比较筛选(KMnO4、 K3[Fe(CN)6]、K2Cr2O7),KMnO4以其较低的生物毒性和较高的产电效率,成为串联阶段电源补给MFC的阴极电子受体。并进一步对KMnO4阴极运行条件进行优化,pH为3时KMnO4-MFC电压随着KMnO4浓度的增大(浓度依次为0.5,1.0,2.0 g/L)而增加。(3)通过KMnO4-MFC与Cu-MFC串联,前者产生的较高电压为后者提供电压和功率补给,加速处理含铜废水过程并获得额外电能。二者串联能够明显加快Cu-MFC对Cu2+的回收速率,串联时Cu2+的回收率可达98%,24 h回收率可达91.7%,与单独Cu-MFC相比速率提高一倍。二者串联后,在加速铜回收过程的同时还能获得额外的电能,其最高输出功率可达143 mW;(4)通过使用间歇式无功率输出并联模式,加速重金属污水在MFC阴极的去除。阳极在序批式培养模式下,可弥补因电压动力不足造成的重金属去除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间歇并联后的MFC重金属20 h内去除率提高了1.75倍。经过间歇并联后的MFC,恢复串联10 h后的重金属平均去除率便可达到67%,串联时间达到20 h时,Cu2+、Zn2+、Cd2+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91.5%,86.7%,和83.57%,未经并联模式的对照组MFC运行20 h处理效率仅达到52.1%。运行70 h后,重金属平均去除率可达98%及以上。EIS扫描结果显示,与单独的MFC相比,在并联条件下的阳极具有更低的液界电阻,且随着并联时间的增加,阳极的生物电容也随之增加。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 串并联 产电效率 重金属废水处理 处理速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TM911.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3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MFC原理17-24
  • 1.2.1 MFC结构与材料18-20
  • 1.2.2 MFC热力学可行性分析20-21
  • 1.2.3 MFC标准电极电位21
  • 1.2.4 MFC的影响因素及原因21-23
  • 1.2.5 MFC测量评价方法23
  • 1.2.6 MFC电子传递方式23-24
  • 1.3 MFC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24-26
  • 1.4 MFC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已有研究及不足26-27
  • 1.5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27-31
  • 1.5.1 课题来源27
  • 1.5.2 主要研究内容27-28
  • 1.5.3 技术路线28-31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评价方法与实验设计31-39
  • 2.1 实验所需材料与反应器的组装及测试31-33
  • 2.1.1 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31
  • 2.1.2 实验装置的组装31-32
  • 2.1.3 实验装置的测试32-33
  • 2.2 MFC性能评价及计算方法33-37
  • 2.2.1 库伦效率33-34
  • 2.2.2 功率密度34
  • 2.2.3 极化曲线34-35
  • 2.2.4 功率曲线35
  • 2.2.5 电化学交流阻抗(EIS)35-36
  • 2.2.6 重金属去除率36
  • 2.2.7 电极表面电镜扫描(SEM)36-37
  • 2.3 MFC的接种与启动37-38
  • 2.4 MFC的连接方法及反应周期设计38-39
  • 第三章 MFC阴极电子受体筛选39-43
  • 3.1 反应器的接种与启动39
  • 3.2 电子受体原理简介39-40
  • 3.2.1 KMnO_4电子受体39-40
  • 3.2.2 K_3[Fe(CN)_6]电子受体40
  • 3.2.3 K_2Cr_2O_7电子受体40
  • 3.3 对比实验40-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MFC串联加速铜离子回收43-49
  • 4.1 串联补给式MFC加速处理含铜废水的设计与运行43-44
  • 4.2 高锰酸钾浓度对峰功率密度和峰电压的影响44-45
  • 4.3 电极的EIS分析45
  • 4.4 双MFC串联对铜的回收率45-47
  • 4.5 双MFC串联对Cu-MFC的加速作用47-48
  • 4.6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间歇式并联对MFC启动过程的加速作用49-53
  • 5.1 对铜阴极的MFC启动的加速作用49-50
  • 5.2 对锌阴极的MFC启动的加速作用50-51
  • 5.3 对镉为阴极的MFC启动的加速作用51
  • 5.4 本章小结51-53
  • 第六章 双MFC间歇并联提高回收速率的研究53-67
  • 6.1 无功率输出式间歇并联MFC的设计与运行53-54
  • 6.2 连续流条件下间歇并联对MFC产电性能影响54-56
  • 6.3 序批式条件下间歇并联对MFC产电性能影响56-57
  • 6.4 不同阴极电子受体MFC电化学阻抗(EIS)分析57-60
  • 6.5 MFC阴极去除Zn~(2+)、Cu~(2+)、Cd~(2+)的效率60-61
  • 6.6 阴极电极电竞扫描(SEM)61-64
  • 6.7 本章小结64-67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7.1 结论67
  • 7.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5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5-77
  • 作者和导师简介77-78
  • 附件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光泉;重金属废水的危害及治理[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年04期

2 黄玲,刘峙嵘,李传茂;泥煤净化重金属废水[J];化工时刊;2005年04期

3 孙琪娟;;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5期

4 黄琼玉;傅贤书;;转化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J];环境工程;1983年02期

5 鼎;;腐植酸及其制剂处理重金属废水鉴定会在青岛举行[J];江西腐植酸;1983年02期

6 许景文;;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J];净水技术;1987年01期

7 王绍文;重金属废水的危害及防治[J];金属世界;1997年05期

8 陶红,徐国勋,马鸿文;13X分子筛处理重金属废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5期

9 曹姝文,袁启顺,梅作汉,何瑞华,俞盛,李松汉;重金属废水治理试验[J];水处理技术;2002年01期

10 张建梅,韩志萍,王亚军;重金属废水的治理和回收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齐剑英;张泽彪;陈永亨;;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及其表面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牛俊;;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A];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十六期)[C];2011年

4 宋显洪;周志鹤;;微孔精密过滤机处理重金属废水[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平;陈永亨;齐剑英;;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镭;曾永刚;张毅;;铅锌选矿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羽;胥焕岩;;磷灰石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尔丽珠;;离子交换树脂法移动处理重金属废水[A];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冯彬;张利民;;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全国镀膜与表面精饰低碳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杨燕;陈天虎;陈冬;李平;史亚丹;朱晓;;保护气氛下煅烧胶状黄铁矿去除水中铜离子的影响因素[A];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张莺;贺州重金属废水入江:监管难还是监管缺?[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迟平;采矿废水重金属处理难题攻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钟楠;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实现零排放[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记者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获得成功[N];科技日报;2008年

5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取得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本报通讯员 王双瑾 王蒙;西安彻查涉重金属企业[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记者 张晓红;“洗”出重金属废地变良田[N];珠海特区报;2012年

8 记者 李鹏;重金属致癌仍存疑[N];北京科技报;2013年

9 罗艾东;电化学新技术高效处理重金属废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10 见习记者 陈业奇;将核查重金属排放现状[N];东莞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民;滇池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及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强;紫根凤眼莲对水中四种重金属的去除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一良;负载PEI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深度去除水中重金属的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周奇;粘土矿物的有机功能化及其重金属吸附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徐升;苎麻麻骨吸附重金属机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备[D];南昌大学;2016年

6 邹绍芳;重金属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海水检测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新才;重金属在土壤—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雷;水泥工业处理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的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明亮;煤矸石产酸潜力及粉煤灰与马粪堆肥吸附重金属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娜娜;电子垃圾拆解区底泥中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的污染及其厌氧修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仲鹏鹏;电镀污泥中重金属的回收及固化处置研究[D];江苏理工学院;2015年

3 张晓蕊;基于海产品废弃物的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杨梦凡;淀粉改性重金属螯合絮凝剂ISXA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吴俊斌;改进BCR提取协同ICP-MS法对大宝山横石河重金属及其形态的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郝群华;丝藻对水体中Pb~(2+)、Cd~(2+)、Cr~(6+)的去除作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向捷;夹竹桃根系耐铅锌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吸附能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聂文欢;氨基膦酸螯合树脂深度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9 赵欣;SMFC-SMEC耦合系统去除废水中铜与镍离子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谷超;红枫湖疏浚底泥中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7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597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