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镱铝共掺杂氧化锆电解质材料制备与性能

发布时间:2017-08-19 06:35

  本文关键词:镱铝共掺杂氧化锆电解质材料制备与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电解质 镱铝共掺杂氧化锆 抗弯强度 离子电导率


【摘要】:采用固相法制备了镱铝共掺杂氧化锆电解质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_2O_3(氧化铝)能促进电解质的烧结并提高电解质的抗弯强度。Al_2O_3对电导率的影响与Yb_2O_3(氧化镱)的掺杂量有关,仅当Yb_2O_3掺杂量为6%(摩尔分数)时,Al_2O_3掺杂有利于氧离子电导率。6%(摩尔分数)Yb_2O_3和0.5%(摩尔分数)Al_2O_3共掺杂的氧化锆电解质具有优异的抗弯强度和最高的氧离子电导率,以其作为支撑体的电池在800℃的功率密度为0.40W/cm~2。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电解质 镱铝共掺杂氧化锆 抗弯强度 离子电导率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50703)
【分类号】:TQ134.12;TM911.4
【正文快照】: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有效率高、稳定性高、燃料适用性广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分布式区域供电、大规模发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稀土金属元素掺杂的氧化锆被广泛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3-5]。在相同掺杂量下,氧离子电导率与掺杂离子半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张海朗;;Mg、F共掺杂锂锰尖晶石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3期

2 康睿;王昕;刘子峰;王静;;钆、铕共掺杂合成LaPO_4及发光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1年03期

3 高淑雅;刘杰;董亚琼;陈维铅;;铬银共掺杂改性纳米TiO_2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4 戚泽明,施朝淑,刘淼,刘波,刘涛,谢亚宁;Eu,Dy共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中稀土离子价态的研究[J];核技术;2005年01期

5 詹晓丽;俞建长;黄清明;;Er~(3+)/Y~(3+)/Yb~(3+)共掺杂氧化铝光致发光增强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林美娟,王文,章文贡;Eu(OPr~i)_3/Tb(OPr~i)_3共掺杂P(MMA-co-St)[J];应用化学;2004年12期

7 许金生;余润兰;冯泳兰;匡云飞;;Fe~(3+),Ce~(3+)共掺杂纳米TiO_2的相变及其降解水中CHCl_3的催化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12期

8 毛巍威;李永涛;李兴鳌;杨建平;金久伟;赵运;郑茗文;;Pr和Co共掺杂BiFeO_3结构和多铁性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2年11期

9 王喜贵;于振友;娜米拉;薄素玲;;Eu~(3+)、Ga~(3+)共掺杂SiO_2基质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杨景海,宋立军;共掺杂痕量Bi~(3+)的Sr_2SiO_4:Eu~(3+)等发光体中Bi~(3[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荣斌;;硼-氮原子共掺杂金刚石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2 司伟;翟玉春;丁超;;激活离子共掺杂纳米晶Y_2O_3:Eu~(3+)的荧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冯宁东;郑安民;王强;徐君;喻志武;邓风;;硼氮共掺杂TiO_2中硼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辉;王金淑;邢鹏飞;;机械化学法制备S/N共掺杂纳米TiO_2粉体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攀攀;杂原子共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庆祝;锆、硫共掺杂二氧化钛和氧硫钛钐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制氢性能[D];南昌大学;2008年

3 谢铭;磁控溅射制备铜、氢共掺杂氧化锌薄膜及其透明导电性能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4 杨振荣;磷以及磷和铁/钴共掺杂碳材料作为氧气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余启名;Zn(Ⅱ)、La(Ⅲ)共掺杂TiO_2纳米晶多孔膜电极光电化学行为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6 李振华;高效NUV-LED用荧光转换材料的合成与性能[D];南昌大学;2007年

7 易国霞;掺杂纳米TiO_2的制备、结构与光催化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99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99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