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聚偏氟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与抗污染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0:05

  本文关键词:聚偏氟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与抗污染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偏氟乙烯 聚丙烯腈 化学反应 相转化法


【摘要】: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和抗污染膜是提高电化学性能和解决膜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本论文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丙烯腈(PAN)为膜材料,利用L-S相转化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隔膜和抗污染膜,研究了制备方法和添加剂(GO,SiO2和GO-SiO2)对膜性能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PVDF和PAN为膜材料,DMAc为溶剂,SiO2和CH3COOH为添加剂,采用化学反应与L-S相转化结合法(非溶剂制相(NIPS)法))制备了PVDF/PAN/SiO2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了PVDF和PAN不同的共混比在有无化学反应时对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化学反应时,膜的物理性能(孔隙率、吸液率和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性都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可以得到分布更均匀的多孔结构;存在化学反应时,最优化的隔膜(PVDF/PAN的质量比为70/30(记做Mpc30))的吸液率为246.8%,离子电导率为3.32×10-3 S/cm,并且电化学稳定性达到5.0 V(vs.Li/Li+).Li/Mpc30隔膜/LiFePO4组装的电池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在0.2 C倍率时放电电压达到149 mAh/g,并且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都具有良好的放电性能。其次,在氧化石墨烯(GO)悬浮液存在的情况下,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在乙醇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水解制备GO-SiO2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利用非溶剂制相(NIPS)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抗污染性的PVDF/GO-SiO2微滤杂化膜。结果表明,膜的纯水通量和通量恢复率都随GO-SiO2和PVP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通过与不同的纳米颗粒(GO,SiO2和GO-SiO2)共混,膜的形态、亲水性、水通量和抗污染性都有一定的改善,并且加入GO-SiO2的杂化膜具有更均匀的孔径分布和更高的孔隙率;优化的PVDF/GO-SiO2杂化膜(GO-SiO2的含量为PVDF的0.5wt.%,PVP在铸膜液中含量为1 wt.%)具有最高的纯水通量(850 L/(m2·h)和通量恢复率(62%),良好的亲水性(接触角为68.3o),较低的不可逆阻力(37.4%),并且在长期操作中展示了良好的抗污染稳定性。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 聚丙烯腈 化学反应 相转化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TM9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高分子聚合物多孔膜概述11-13
  • 1.1.1 引言11
  • 1.1.2 膜的基本概念11
  • 1.1.3 膜的分类11-12
  • 1.1.4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概述12-13
  • 1.2 膜的制备方法13-15
  • 1.2.1 相转化法13-14
  • 1.2.2 烧结法14
  • 1.2.3 溶出法14
  • 1.2.4 拉伸法14
  • 1.2.5 核径迹刻蚀法14-15
  • 1.2.6 复合膜法15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5-18
  • 1.3.1 膜的表面改性16-17
  • 1.3.2 膜的共混改性17
  • 1.3.3 化学反应方法17-18
  • 1.4 本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18-19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19-21
  • 第2章 实验部分21-29
  • 2.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21-22
  • 2.1.1 实验材料21
  • 2.1.2 实验仪器21-22
  • 2.2 膜的制备22-23
  • 2.3 膜性能评价和表征23-27
  • 2.3.1 纯水通量23
  • 2.3.2 截留率23-24
  • 2.3.3 膜的孔隙率24
  • 2.3.4 膜的孔径分布24-25
  • 2.3.5 膜污染表征25-26
  • 2.3.6 形貌结构表征26
  • 2.3.7 红外光谱26
  • 2.3.8 表面接触角26
  • 2.3.9 力学性能26
  • 2.3.10 热性能26-27
  • 2.3.11 X-射线衍射分析(XRD)27
  • 2.4 隔膜电化学性能评价27-29
  • 2.4.1 吸液率27
  • 2.4.2 离子电导率27-28
  • 2.4.3 电化学稳定性28
  • 2.4.4 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28-29
  • 第3章 PVDF/PAN/SiO_2锂离子电池隔膜制备与性能表征29-45
  • 3.1 实验条件优化及可行性分析29-31
  • 3.1.1 铸膜液中纳米SiO_2含量的优化29-30
  • 3.1.2 不同膜的红外分析30-31
  • 3.2 膜的性能表征31-34
  • 3.2.1 DSC分析31-32
  • 3.2.2 机械性能32-33
  • 3.2.3 膜结构分析33-34
  • 3.3 隔膜的电化学性能表征34-40
  • 3.3.1 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离子电导率34-37
  • 3.3.2 电化学稳定性窗口37-38
  • 3.3.3 隔膜在Li/LiFePO4电池中的首圈充放电性能38-39
  • 3.3.4 隔膜在Li/LiFePO4电池中倍率循环性能39-40
  • 3.4 本实验优化的隔膜与文献中的对比40-42
  • 3.4.1 耐热性40-41
  • 3.4.2 综合性能比较41-42
  • 3.5 本章小节42-45
  • 第4章 PVDF/GO-SiO2抗污染共混膜的制备45-57
  • 4.1 合成的GO SiO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46-47
  • 4.1.1 红外谱图46
  • 4.1.2 XRD46-47
  • 4.2 PVDF/GO SiO2共混膜的表征47-50
  • 4.2.1 TG测试47-48
  • 4.2.2 扫描电镜48-49
  • 4.2.3 机械性能49-50
  • 4.3 铸膜液中添加剂含量的优化50-52
  • 4.3.1 铸膜液中不同的GO-SiO2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50-51
  • 4.3.2 不同含量的PVP对膜性能的影响51-52
  • 4.4 膜的亲水性、截留率和抗污染性能52-55
  • 4.5 本章小结55-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5
  • 附录A65-67
  • 附录B67-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9-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型锂离子电池[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2 启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3 周园 ,韩金铎;锂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共存——参加“锂离子电池与电动车”研讨会有感[J];盐湖研究;2003年02期

4 侯转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状况与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07期

5 李洪枚,姜亢;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污染的分析与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6 于冶夫;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再生产[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5年04期

7 席国喜;焦玉字;路迈西;;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现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1期

8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6期

9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8期

10 黄学杰;;车用和储能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名飞;郭永兴;李新海;吴显明;;锂离子电池气胀问题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宏伟;邓爽;肖海清;王超;杨宗辉;施亚申;;锂离子电池误使用的安全检测与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盘毅;谢凯;芦伟;;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俊乾;;锂离子电池中的扩散应力和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王树安;;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张千玉;马晓华;;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千玉;马晓华;;新型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壮;新国标9月实施锂电池门槛加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实习记者 徐恒邋记者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受关注 新材料研究是热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5 徐恒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备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李燕京;锂离子电池国标年内将出台[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新材料在线首席研究员 李国强;锂离子电池产业:中日韩三分天下[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金信;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津建成[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黄新培;业内专家对生产企业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3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千玉;绿色能源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袁庆丰;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相应全电池的组装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杨智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5年

8 董汉成;卫星电源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涛;废弃锂离子电池破碎及富钴产物浮选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张立强;锂离子电池多物理模型参数辨识及健康特征提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失效锂离子电池破碎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宇宏;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白钢印;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猛酸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宋赢;锂离子电池二氧化钛负极材料掺杂改性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安平;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景其鸣;锂离子电池高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富锂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潘佰韬;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SOC估算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纪继坤;实验室锂离子电池制作测试体系工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暖暖;基于UKF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SOC估算[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10 张卓识;锂离子电池建模与故障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52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52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