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氨基单糖 纳滤 物性调控 数学模型 纳滤膜分离特性
【摘要】:氨基单糖是一类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和药用功能的甲壳素衍生物,氨基单糖的制备方法决定了其制备过程中会存在其前体氨基单糖残留,纳滤分离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分离纯化氨基单糖的方法。为了探究氨基单糖的纳滤分离效果和分离特性,本课题旨在研究不同物性条件对氨基葡萄糖盐酸盐(GAH)、N-乙酰氨基葡萄糖(NAG)和氨基葡萄糖硫酸盐(GAS)单一体系及混合体系的纳滤分离特性的影响,为纳滤分离小分子结构类似物提供理论依据,为纳滤分离机理提供有益补充。首先,利用500 Da的负电荷有机纳滤膜进行过滤分离,通过调节压力为4-22 bar,GAH与GAS浓度分别为5-25g/L、NAG浓度为30-70g/L,温度为15-35℃以及通过NaCl、MgCl2、MgSO4调控离子强度探究不同物性条件对三种单一氨基单糖体系的纳滤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22 bar范围内,三种氨基单糖膜通量与压力均成线性关系;随压力增加,GAH与NAG截留率先上升后下降;而由于电荷作用,GAS截留率随压力升高增大至48%。物料浓度不断增加时,NAG截留率随浓度增大而不断减小至35%;GAH与GAS则随浓度增大而分别增大至42%、49%。料液温度由15℃升高至35℃时,三种氨基单糖膜通量不断增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其截留率则随操作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改变离子强度结果表明,由于Donnan效应,GAH与GAS截留率随MgSO4加入而升高,MgCl2对GAH与GAS截留率影响最小。MgSO4的加入导致NAG截留率最高;相比于NaCl,MgCl2有利于NAG渗透,因此MgCl2的加入导致NAG截留率最低。其次,通过浓差极化、不可逆热力学、立体位阻以及计算分子直径模型对GAH与NAG、GAH与GAS以及GAS与NAG三种混合体系纳滤分离过程进行表征,分析了纳滤分离GAH与NAG、GAH与GAS以及GAS与NAG三种混合体系的分离特性。结果表明,在4-22 bar条件下,压力对GAH分离因子影响不大,始终维持在1.2左右。GAH与NAG浓度比由1:14增大至1:2时,GAH分离因子由1.10增大至1.23,因此GAH浓度升高可扩大二者截留率差异。温度由15℃升高至35℃时,GAH分离因子则由1.37降低至1.07,不利于GAH与NAG分离。同时GAH与NAG分子极性分别增大至3.74、5.94 Debye;计算分子直径分别增大至0.62、0.68 nm,且二者计算分子直径与温度成指数关系,为纳滤传质机理作了重要补充。此外,离子强度显著影响GAH分离因子,MgSO4加入导致GAH分离因子降低至1.0。静电排斥和Donnan平衡为GAH纳滤传质机理;溶质扩散为NAG纳滤传质机理,并且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相吻合,因此本文所用数学模型可应用于GAH与GAS混合溶液的纳滤分离。对于GAH与GAS混合体系,MgSO4的加入导致GAH分离因子最高可达1.35,而MgCl2的加入使得此GAH分离因子低至1.05;且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相吻合,因此本文所用数学模型可应用于GAH与GAS混合溶液的纳滤分离。对于GAS与NAG混合体系,随GAS浓度增大,NAG分离因子不断增大;且模型拟合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因此本文所用数学模型亦可应用于NAG与GAS混合溶液的纳滤分离。结果表明通过物性调控可以扩大氨基单糖的纳滤截留差异,为大规模氨基单糖的纳滤分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氨基单糖 纳滤 物性调控 数学模型 纳滤膜分离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28.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22
- 1.2.1 氨基单糖应用及生产12-15
- 1.2.2 氨基单糖的分离提取15-16
- 1.2.3 纳滤分离技术概述16-18
- 1.2.4 纳滤分离机理研究进展18-19
- 1.2.5 纳滤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19-22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22-24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22
- 1.3.2 研究内容22-23
- 1.3.3 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单一氨基单糖体系的纳滤分离特性研究24-44
- 2.1 引言24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24-29
- 2.2.1 实验材料24
- 2.2.2 实验仪器24-26
- 2.2.3 实验方法26-29
- 2.3 结果与讨论29-43
- 2.3.1 纳滤膜基本性能测定29-33
- 2.3.2 压力对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的影响33-35
- 2.3.3 浓度对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的影响35-37
- 2.3.4 温度对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的影响37-40
- 2.3.5 离子强度对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的影响40-43
- 2.4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混合体系氨基单糖的纳滤分离机制探究44-64
- 3.1 引言44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44-46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44
- 3.2.2 实验方法44-46
- 3.3 纳滤分离数学模型46-49
- 3.3.1 浓差极化模型46-47
- 3.3.2 不可逆热力学模型47
- 3.3.3 计算分子直径模型47-48
- 3.3.4 立体位阻模型48-49
- 3.4 结果与讨论49-63
- 3.4.1 压力对GAH与NAG混合溶液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49-50
- 3.4.2 浓度比对GAH与NAG混合溶液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50-53
- 3.4.3 温度对GAH与NAG混合溶液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53-57
- 3.4.4 离子强度对GAH与NAG混合溶液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57-58
- 3.4.5 GAH与GAS混合体系对数学模型的适用性验证58-61
- 3.4.6 NAG与GAS混合溶液对数学模型的适用性验证61-63
- 3.5 本章小结63-64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4.1 主要结论64-65
- 4.2 创新点65
- 4.3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3
- 致谢73-74
- 论文发表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礼琴;刘力;徐德生;;纳滤在制药及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中成药;2008年08期
2 芮玉青;王薇;杜启云;;纳滤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J];工业水处理;2009年09期
3 侯亚惠;张洪林;李长波;马会强;邱峰;佟皓;;纳滤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尚洪涛;;纳滤过程原理综述[J];科技信息;2013年01期
5 张显球,张林生,吕锡武;纳滤软化除盐效果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4年06期
6 李卫民;;矿泉水生产新工艺——纳滤技术[J];饮料工业;2008年04期
7 傅前君;;纳滤处理含铜废水的试验和经济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8 张显球;张林生;吕锡武;;面向染料清洁生产和染料废水处理的纳滤技术[J];水资源保护;2007年05期
9 楼民;俞三传;高从X&;;纳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8年01期
10 严滨;於锦锋;吴发辉;林丽华;蓝伟光;;纳滤技术在制药业废碱回收中的应用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显球;张林生;吕锡武;;纳滤去除水中的有害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叶冬柏;余国明;邹守军;;纳滤技术在混酸再生系统中的应用[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3 温勇;吕拥军;刘震;;纳滤技术在处理大观霉素废水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立安;刘晓芳;;纳滤水处理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屠多难;;纳滤技术在生物后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简介[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6 曾杭成;张国亮;孟琴;章宏梓;;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纳滤和反渗透工艺的比较[A];2008年中国精细化工协会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杭晓风;万印华;陈向荣;;纳滤技术分离谷氨酸和盐混合液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8 宋金玲;李哲超;苏保卫;;二级纳滤海水淡化的试验研究[A];全国苦咸水淡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贺延芳;纳滤技术,让水资源的明天更美好[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2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新加坡三达Suntar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蓝伟光;用纳滤技术让百姓喝上“放心水”[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于莘明;多元 营造 优质水[N];科技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用纳滤法变河水为饮用水[N];中国环境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毕飞;饮用水纳滤深度处理系统优化设计与工程示范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陈健华;膜—生物反应器及纳滤强化去除污水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张智烨;沼液生物基滤料与膜浓缩一体化处理技术与工艺[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鑫;高浓度盐水的纳滤浓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甘振东;超滤预处理及钙离子对纳滤工艺效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孙玉宽;电催化耦合纳滤处理有机废水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4 冷婧;EDTA络合—纳滤技术处理含铜、镉、铅模拟土壤酸性沥出液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5 温潜;纳滤方法浓缩木质纤维素酶解糖液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游亚杰;纳滤浓缩富集稀土母液沉淀上清液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7 李英杰;纳滤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出液回收稀土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胜男;氨基单糖纳滤分离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时浩;纳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适用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康为清;纳滤法应用于盐湖卤水镁锂分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824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82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