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利用铬铜镉荧光探针示踪生物阴极电化学系统中电化学活性菌的金属离子

发布时间:2017-10-10 06:27

  本文关键词:利用铬铜镉荧光探针示踪生物阴极电化学系统中电化学活性菌的金属离子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 生物阴极 重金属回收 金属荧光探针 荧光成像


【摘要】:生物电化学系统(BESs)是近年兴起的、集污染物处理与金属回收于一体的新技术。不同于利用化学催化剂的非生物阴极,生物阴极BESs以电化学活性菌为催化剂,取代了昂贵的金属催化剂,有效地提高了BESs金属的回收速率。近年来生物阴极回收金属的应用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生物阴极电化学活性菌催化还原金属的过程,特别是金属在菌体上/内的分布都尚不清楚。金属荧光探针是一类分子量介于500-1000的小分子有机物,能专一性识别生物活体细胞内的金属离子,具有灵敏度高、样品制备简单、对受试生物无损害、可视化等诸多优点。基于此,本研究分别依据铬铜镉荧光探针的特性,可视化并示踪生物阴极电化学活性菌中的Cr(Ⅲ)、Cu(Ⅱ)与Cd(Ⅱ),这些研究不仅能进一步明晰BESs阴极电化学活性菌对金属的还原,而且能够扩宽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结果有:(1)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利用Cr(Ⅲ)荧光探针(R1)分别可视化并示踪还原Cr(Ⅵ)的四株生物电化学活性菌Stenotrophomonas sp. YS1,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YS2, Serratia marcescens YS3以及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 YS8不同运行时间下细胞内Cr(Ⅲ)的分布,在MFCs还原Cr(Ⅵ)的一个周期内,随着MFCs对Cr(Ⅵ)的还原,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的Cr(Ⅲ)浓度逐渐增加。(2)通过CLSM,利用Cu(Ⅱ)荧光探针(R2)分别可视化并示踪还原Cu(Ⅱ)的四株生物电化学活性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JY1, Citrobacter sp. JY3, Pseudomonas aeruginosa JY5以及Stenotrophomonas sp. JY6不同运行时间下细胞内、膜间质以及细胞膜的Cu分布,随着MFCs对Cu(Ⅱ)的还原,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和膜间质中Cu(Ⅱ)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膜上总Cu含量逐渐增加,MFCs对Cu(Ⅱ)还原一周期(5 h)时,四株电化学活性菌膜总Cu含量占整体的最多;结合生物阴极MFCs反应器,得出Cu在电极上、阴极液以及电化学活性菌中的分布,随着MFCs对Cu(Ⅱ)的还原,电极上吸附的总Cu含量逐渐增加,阴极液中的总Cu含量逐渐减少,菌中总Cu含量先增加后减少,MFCs对Cu(Ⅱ)还原一周期(5 h)时,电极上吸附的Cu含量占整体的最多。(3)通过CLSM,利用Cd(Ⅱ)荧光探针(Q3)分别可视化并示踪去除Cd(Ⅱ)的四株生物电化学活性菌Ochrobactrum sp. ST1, Pseudomonas sp. ST3, Pseudomonas delhiensis ST5, Ochrobactrum anthropi ST7不同运行时间下细胞内、膜间质以及细胞膜的Cd分布,随着MECs对Cd(Ⅱ)的还原,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和膜间质中Cd(Ⅱ)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膜上总Cd含量逐渐增加,MECs对Cd(Ⅱ)还原一周期(5 h)时,四株电化学活性菌膜总Cd含量占整体的最多:结合生物阴极MECs反应器,得出Cd在电极上、阴极液以及生物电化学活性菌中的分布,随着MECs对Cd(Ⅱ)的还原,电极上吸附的总Cd含量逐渐增加,阴极液中的总Cd含量逐渐减少,菌中总Cd含量先增加后减少,MFCs对Cd(Ⅱ)还原一周期(5 h)时,电极上吸附的Cd含量占整体的最多。
【关键词】:生物电化学系统 生物阴极 重金属回收 金属荧光探针 荧光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研究背景10-20
  • 1.1 生物电化学系统10-11
  • 1.2 BESs技术处理重金属11-14
  • 1.2.1 重金属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11-13
  • 1.2.2 BESs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13-14
  • 1.3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14-16
  • 1.3.1 荧光分子探针14-15
  • 1.3.2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15-16
  • 1.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16-19
  • 1.4.1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16
  • 1.4.2 生物细胞内金属离子荧光成像的研究16-18
  • 1.4.3 研究意义和内容18-19
  • 1.5 实验技术路线19-20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0-27
  • 2.1 实验材料20-24
  • 2.1.1 实验装置20-21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21-23
  • 2.1.3 电极材料及交换膜23
  • 2.1.4 接种污泥和阳极溶液组成23-24
  • 2.2 分析方法24-27
  • 2.2.1 铬、铜和镉的分析方法24-25
  • 2.2.2 金属离子的荧光检光谱测仪测定25
  • 2.2.3 电化学活性菌膜间质、细胞内液的提取25
  • 2.2.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25-26
  • 2.2.5 生物阴极电化学活性菌26-27
  • 3 结果与讨论27-49
  • 3.1 R1、R2、Q3荧光探针的合成27-28
  • 3.1.1 R1荧光探针的合成27
  • 3.1.2 R2荧光探针的合成27
  • 3.1.3 Q3荧光探针的合成27-28
  • 3.2 R1荧光探针示踪Cr(Ⅲ)28-35
  • 3.2.1 检测体系的影响28-29
  • 3.2.2 阴极液的影响29-30
  • 3.2.3 电子介体的影响30
  • 3.2.4 吐温的影响30-31
  • 3.2.5 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中R1探针检测Cr(Ⅲ)的标准曲线31-32
  • 3.2.6 CLSM图像32-35
  • 3.3 R2荧光探针示踪Cu(Ⅱ)35-43
  • 3.3.1 检测体系的影响35
  • 3.3.2 阴极液的影响35-36
  • 3.3.3 电子介体的影响36-37
  • 3.3.4 吐温的影响37-38
  • 3.3.5 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中R2探针检测Cu(Ⅱ)的标准曲线38-39
  • 3.3.6 CLSM图像39-41
  • 3.3.7 细胞膜、膜间质以及细胞内的Cu分布41-42
  • 3.3.8 Cu在电极上、阴极液以及生物电化学活性菌的分布42-43
  • 3.4 Q3荧光探针示踪Cd(Ⅱ)43-49
  • 3.4.1 生物电化学活性菌胞内液中Q3探针检测Cd(Ⅱ)的标准曲线43-44
  • 3.4.2 CLSM图像44-47
  • 3.4.3 细胞膜、膜间质以及细胞内的Cd分布47
  • 3.4.4 Cd在电极上、阴极液以及生物电化学活性菌中的分布47-49
  • 结论49-50
  • 附录 金属离子探针的核磁图谱50-52
  • 参考文献52-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姗姗;;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硫醇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2 张伟红;;硫化氢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3 杨景和,赵卫东,童裳伦,揭念琴,张桂玲,高祖泉;铽离子荧光探针对酶与金属离子间能量转移和结合位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3期

4 霍霞,徐锡金,陈耀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探针的选择和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5 陈苏红,王小红,张敏丽,王升启;复合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02期

6 杜葩;;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能[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樊江莉,彭孝军,吴云扣,高尚;生物应用锌(Ⅱ)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2期

8 孙俊永;黄克靖;刘彦明;袁红霞;谢宛珍;;分子荧光探针在一氧化氮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尹伶灵;陈蓁蓁;佟丽丽;徐克花;唐波;;硫醇类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7期

10 李晓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虎;刘志洪;蔡汝秀;;新型双光子钙离子荧光探针[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郑小兰;樊晓星;闫敏;孙丹;郑洪;;一种新型高选择性次氯酸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童爱军;向宇;;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阴、阳离子识别中的分析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秉勤;田敏;武祥龙;郭媛;史真;;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曹立;陈文彬;席真;;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朱浩;刘晓健;樊江莉;彭孝军;;反应型铜离子荧光探针[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张冠军;王利民;张良;陈志俊;;基于高性能有机颜料功能化的荧光探针用于氟离子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国平;江华;;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曹立侠;李沙瑜;杨国强;;一种新型的关于氨基酸识别荧光探针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玉梅;刘渊;任桂佳;丁立平;房喻;;基于表面活性剂调控的荧光探针及其对爆炸物的传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丽;新型pH荧光探针的研究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2 刘景;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生物传感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彭梦姣;一系列新型有机功能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刘姝兟;若干低浓度无机离子的富集与检测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晓菊;双组分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对单糖和糖苷的检测[D];山西大学;2015年

6 张迪;Tk吨类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邱琳;新型Fe~(3+)、Zn~(2+)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8 张卫杰;基于AIE发光机理的肿瘤靶向成像及线粒体荧光探针在细胞自噬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渠星宇;红光/近红外BODIPY类荧光探针的研究及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冕;检测有毒有害离子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芳;新型含二氟硼结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活性物质检测与成像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青祥;基于萘酰亚胺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检测功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少敏;基于镧系金属结合标签的荧光探针的发展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4 张亚楠;检测次氯酸的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5 韩翔;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Fe~(3+)和Au~(3+)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陶佩;双功能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和硫醇的识别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7 胡新妍;硫杂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基胶束自组装荧光探针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8 陈宇;汞、钯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9 潘杰;用于镍、铜或铁离子检测的新型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巧贞;基于芘的有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04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04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