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菌除藻及降解微囊藻毒素-LR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白腐菌除藻及降解微囊藻毒素-LR效果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蓝藻水华 铜绿微囊藻 微囊藻毒素-LR 白腐菌 生物降解
【摘要】: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蓝藻水华。自然界中,许多种类的蓝藻都能产生一种或者多种蓝藻毒素,而不同毒素的毒性结构和致毒机理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所有的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危害最大。目前,除藻以及降解MC-LR的方法大体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而生物方法中利用微生物进行除藻及降解毒素的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白腐菌是一种能够降解各种较难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所以本试验研究了四种白腐菌即松针层孔菌(Phellinus pini)、桦剥管菌(Piptoporus betulinus)、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香栓菌(Tremetes suaveloens)除藻效果及降解微囊藻毒素-LR的效果。试验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藻类的培养,白腐菌的培养,白腐菌除藻试验,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和两种酶降解MC-LR的试验。在白腐菌除藻试验中,采用测定叶绿素a含量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白腐菌在Kirk培养基中培养后的降解效果最好,而反应的最适pH值为6.55,最适的投加量为10%~15%。四种白腐菌在同等条件下比较,松针层孔菌的除藻效果最好,除藻效果都在60%以上。在白腐菌降解微囊藻毒素-LR试验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白腐菌的预培养方式应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法,而反应体系中,最适pH值为4.5,最适反应温度为30℃。四种白腐菌中,松针层孔菌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都在85%以上。在酶降解MC-LR试验中,漆酶不具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而锰过氧化物酶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效果在50%以上。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白腐菌降解水体中的藻类以及微囊藻毒素-LR的效果,找到最适条件,初步了解白腐菌降解藻类及藻毒素的降解机理,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蓝藻水华 铜绿微囊藻 微囊藻毒素-LR 白腐菌 生物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X17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6
- 1.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11-12
- 1.1.1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理11-12
-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2
- 1.2 蓝藻水华概述12-15
- 1.2.1 蓝藻水华12
- 1.2.2 蓝藻毒素12-15
- 1.2.3 蓝藻毒素的危害15
- 1.3 微囊藻毒素概述15-17
- 1.3.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15-16
- 1.3.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16
- 1.3.3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16-17
- 1.3.4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制17
- 1.4 水中藻类及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17-22
- 1.4.1 水中藻类的去除技术17-19
- 1.4.2 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19-22
- 1.5 白腐菌的研究进展22-23
- 1.5.1 白腐菌22
- 1.5.2 白腐菌的特点22
- 1.5.3 白腐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2-23
- 1.5.4 白腐菌的降解机理23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5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25-26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6-37
- 2.1 试验材料26-28
- 2.1.1 材料及来源26
- 2.1.2 培养基种类26-27
- 2.1.3 主要的试剂及配制方法27-28
- 2.1.4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28
- 2.2 试验方法28-37
- 2.2.1 藻种的扩大培养28-29
- 2.2.2 测定藻种的生长规律29-30
- 2.2.3 白腐菌的预培养30-31
- 2.2.4 不同条件下四种白腐菌的除藻试验31-32
- 2.2.5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32-34
- 2.2.6 漆酶降解MC-LR试验34-35
- 2.2.7 锰过氧化物酶降解MC-LR试验35-37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37-53
- 3.1 藻种生长规律的分析37-39
- 3.1.1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规律37-38
- 3.1.2 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38-39
- 3.1.3 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值的相关性39
- 3.2 白腐菌培养结果39-41
- 3.2.1 四种白腐菌形态学鉴定39-41
- 3.3 不同条件下四种白腐菌除藻效果的分析41-46
- 3.3.1 不同接种量条件下白腐菌的除藻效果41-43
- 3.3.2 不同初始p H值条件下白腐菌的除藻效果43-44
- 3.3.3 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白腐菌的除藻效果44-45
- 3.3.4 白腐菌对混合藻的除藻效果45-46
- 3.4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降解MC-LR的效果的分析46-51
- 3.4.1 MC-LR标准曲线46-47
- 3.4.2 不同白腐菌预培养方式下降解MC-LR试验的结果47
- 3.4.3 不同温度下白腐菌降解MC-LR试验的结果47-48
- 3.4.4 不同初始p H值下白腐菌降解MC-LR试验的结果48-49
- 3.4.5 白腐菌降解不同初始浓度MC-LR的试验结果49-50
- 3.4.6 不同培养方式下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50-51
- 3.4.7 不同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51
- 3.5 漆酶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51-52
- 3.6 锰过氧化物酶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52-53
- 第4章 讨论53-60
- 4.1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结果分析53-54
- 4.1.1 铜绿微囊藻分离纯化53
- 4.1.2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分析53-54
- 4.2 白腐菌的生长情况分析54
- 4.3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的除藻效果的结果分析54-56
- 4.3.1 白腐菌的接种量对铜绿微囊藻的除藻效果的分析54-55
- 4.3.2 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白腐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除藻效果的分析55-56
- 4.3.3 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白腐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除藻效果的分析56
- 4.3.4 白腐菌对混合藻种的除藻效果的分析56
- 4.4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对MC-LR的降解效果的分析56-58
- 4.4.1 不同条件下松针层孔菌对MC-LR降解的效果的分析57-58
- 4.4.2 不同白腐菌降解MC-LR的效果的分析58
- 4.5 漆酶对MC-LR降解效果的分析58-59
- 4.6 锰过氧化物酶对MC-LR的降解效果的分析59-60
-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群,谭国民,赵华;抑制条件下白腐菌降解氯代酚作用研究[J];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01期
2 任拥政,章北平,张晓昱,李亮;不同碳源对白腐菌连续产酸特性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7期
3 张晓昱;孙永林;黄慧艳;;白腐菌胞外羟自由基清除物质的产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颜克亮;任大军;王宏勋;张晓昱;;不同基质体系中白腐菌对喹啉和吲哚的降解[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5 熊士昌;尹华;彭辉;何宝燕;龙焰;叶锦韶;张娜;彭素芬;;重金属对白腐菌降解十溴联苯醚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6 李永敬;金重为;邰瓞生;;白腐菌对相木腐朽过程的扫描电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3期
7 高扬,王双飞,林鹿,陈嘉翔;甘蔗渣采用白腐菌生物降解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12期
8 邹世春,张展霞;白腐菌降解氯代农药的机理[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9 林鹿,邓耀杰,胡健,詹怀宇;富N条件下白腐菌对联苯的降解[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10 赵春芳,胡道伟,周蓬蓬,梅兴国;白腐菌降解偶氮金属络合染料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昱;邬建国;;白腐菌生物降解与转化工程研究进展[A];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颜克亮;张晓昱;;不同基质体系中白腐菌对喹啉和吲哚的降解规律研究[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徐春燕;张晓昱;;白腐菌预处理竹粉获取还原糖的可行性研究[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颜克亮;张晓昱;;木质纤维素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晓昱;尹艳丽;王宏勋;;玉米秸秆降解液对白腐菌降解染料的影响[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6 张晓昱;孙永林;王宏勋;;木质纤维素白腐菌降解与清除羟自由基物质产生及防御机制初探[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谢响明;何晓青;陈晓阳;;白腐菌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生物修复研究进展[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晓昱;余洪波;严克亮;徐春燕;;白腐菌降解生物质与异生物质作用及机理研究[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徐春燕;张晓昱;;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与抗性变化的关系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黄安民;周群;徐明;任海青;江泽慧;孙素琴;;白腐菌腐朽毛竹的二维相关光谱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国明;白腐菌溶藻特性及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颜克亮;木质纤维素共基质体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雪薇;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徐春燕;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与抗性变化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侯红漫;白腐菌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及对蒽醌染料和碱木素脱色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扬;白腐菌除藻及降解微囊藻毒素-LR效果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隆梦佳;白腐菌对污泥堆肥木质素降解及重金属钝化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阮久莉;白腐菌过氧化物酶对2,2’,4,,4’-四溴联苯醚的去除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颜克亮;秸秆基质与白腐菌降解芳香类污染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林志伟;白腐菌降解菌草及其降解酶系的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王丽;白腐菌处理铅污染废弃稻草及其对铅钝化作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袁素红;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动力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尹艳丽;侧耳属白腐菌漆酶分泌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熊士昌;重金属对白腐菌降解水/沉积物体系十溴联苯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2年
10 曹宇;海绵状白腐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其基因的遗传变异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4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2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