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PLC的碳足迹测定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9:48

  本文关键词:基于PLC的碳足迹测定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供应链 碳足迹 定量模型 碳标签 碳足迹可视化


【摘要】:低碳经济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低碳供应链也正在以不断扩大的趋势进入到规模设计与应用中。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全球整合供应链网络设计与运行的关键。显然,供应链的低碳化设计与管理将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而供应链碳足迹的测定是实施低碳供应链的前提。我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施供应链整体低碳化设计与运作模式成为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高点的关键。目前,尚未有以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碳足迹定量测定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包括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PLC)的5个阶段进行针对性建立碳足迹测定模型,为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整条供应链的碳足迹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同时基于PLC的碳标签设计,为实施供应链碳足迹可视化。从供应链整体优化角度出发的基于PLC的碳足迹测定模型以及碳足迹可视化网络设计将会成为供应链低碳化设计一种新的实用工具。为此,本文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章综述了低碳供应链、碳足迹定量模型和碳标签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给出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低碳供应链、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和比较了碳足迹的现有的测定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数学建模方法为主以及LCA为辅的定量模型研究方法。第三章重点探讨基于PLC的不同阶段碳足迹测定模型。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中的5个阶段:原材料提取阶段和生产制造阶段均采用Eulerian Box模型、运输阶段采用了Lagrangian模型、使用阶段采用了Eulerian-Lagrangian耦合模型以及回收处理(或再生)阶段采用了Eulerian-Lagrangian耦合模型为主、LCA为辅的测定方法。第四章主要是基于PLC的碳足迹测定模型的应用验证以及供应链碳足迹可视化网络设计。以H卷烟厂的整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基于A品牌系列PLC的碳排放量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系列产品进行基于PLC的碳标签设计,从而达到供应链的碳足迹可视化。H卷烟厂可以通过碳足迹可视化网络图实时监测供应链各环节中的碳足迹的排放位置和排放量,从而为实现低碳供应链再造优化做准备。同时通过在成品销售加贴碳标签,传递的碳信息影响到消费者的对低碳产品进行决策与博弈。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 碳足迹 定量模型 碳标签 碳足迹可视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4;X19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1-13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1-12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12-13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13-15
  • 1.2.2 碳足迹定量模型研究15-17
  • 1.2.3 碳排放标签应用研究17-18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8-22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18-20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20-21
  • 1.3.3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21-22
  • 1.4 本章小结22-23
  • 第二章 低碳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分析23-33
  • 2.1 引言23
  • 2.2 低碳应链定义23-24
  • 2.2.1 供应链发展23-24
  • 2.2.2 低碳供应链的定义24
  • 2.3 供应链碳足迹24-26
  • 2.3.1 碳足迹的定义25-26
  • 2.3.2 碳排放源的识别26
  • 2.4 碳足迹测定衡量方法26-30
  • 2.4.1 实测法27
  • 2.4.2 投入产出法(IO)27-28
  • 2.4.3 生命周期评估法(LCA)28-29
  • 2.4.4 Kaya碳排放恒等法29-30
  • 2.5 碳标签30-31
  • 2.5.1 碳标签发展30
  • 2.5.2 碳标签定义30-31
  • 2.6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基于PLC碳足迹测定模型的建立33-51
  • 3.1 引言33
  • 3.2 碳排放流的形成33-35
  • 3.2.1 碳流的定义33
  • 3.2.2 碳流的形成过程33-35
  • 3.3 碳足迹测定模型35-41
  • 3.3.1 Lagrangian法36-38
  • 3.3.2 Eulerian法38-40
  • 3.3.3 干沉积、湿沉积测定模型40-41
  • 3.4 基于PLC构建不同阶段的碳足迹测定模型41-50
  • 3.4.1 基于PLC的碳足迹分析41-43
  • 3.4.2 原材料提取阶段的碳足迹计算模型43-45
  • 3.4.3 生产制造阶段的碳足迹计算模型45
  • 3.4.4 运输阶段的碳足迹计算模型45-47
  • 3.4.5 使用阶段的碳足迹计算模型47-49
  • 3.4.6 回收处理(或再生)阶段的碳足迹计算模型49-50
  • 3.4.7 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总量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面向低碳供应链的碳足迹测定模型应用51-86
  • 4.1 引言51
  • 4.2 烟草行业的碳排放分析51-58
  • 4.2.1 H卷烟厂简介51-52
  • 4.2.2 H卷烟厂供应链系统概述52-53
  • 4.2.3 H卷烟厂供应链碳足迹分析53-58
  • 4.2.3.1 基于“摇篮—坟墓”模式A品牌系列香烟的全生命周期分析54-56
  • 4.2.3.2 基于PLC的A品牌系列香烟的碳排放源分析56-58
  • 4.3 H卷烟厂供应链碳足迹测定58-71
  • 4.3.1 原材料提取阶段的碳足迹计算58-62
  • 4.3.2 生产制造阶段的碳足迹计算62-64
  • 4.3.3 运输阶段的碳足迹计算64-66
  • 4.3.4 使用阶段的碳足迹计算66-68
  • 4.3.5 回收处理(或再生)阶段的碳足迹计算68-70
  • 4.3.6 A品牌系列香烟基于PLC的总碳足迹70-71
  • 4.4 面向低碳H卷烟厂供应链再造优化71-85
  • 4.4.1 A品牌系列香烟碳足迹计算结果分析72-75
  • 4.4.2 A品牌系列香烟5个阶段碳足迹可视化75-85
  • 4.4.2.1 基于PLC的碳标签设计75-78
  • 4.4.2.2 供应链的基于PLC碳足迹可视化设计78-79
  • 4.4.2.3 H卷烟厂供应链的低碳优化79-85
  • 4.5 本章小结85-8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6-88
  • 5.1 总结86-87
  • 5.2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3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93-94
  • 参加的科研项目93
  • 发表的学术论文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J];绿化与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炜;;减少碳足迹,你我须努力[J];创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彦;;减少碳足迹的政府作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3期

5 吴明;;追寻“碳足迹”[J];大众标准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10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记者 张丽娜;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N];消费日报;2010年

4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士 林益楷;让“碳足迹”更加透明化[N];中国能源报;2010年

6 特约编译 王晋;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N];华夏酒报;2010年

7 青石;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杨威;新民科技成为 吴江首批“碳足迹”认证企业[N];中国纺织报;2011年

9 记者 罗晖;中粮两产品获碳足迹盘查第三方国际认证[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中岳;从单元操作角度研究不同冻结和冻藏方式对猪肉碳足迹和质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冯超;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景洁;河南省旅游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徐延菊;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安徽省种植业低碳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宋萍;青岛市碳足迹演进及减排潜力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彬;出口贸易中的碳流动及产品碳足迹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迅;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7 邓慧丽;宁夏生态移民家庭碳足迹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8 贾翘;玉米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碳足迹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宋海涛;工业碳足迹管理的管理会计功能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10 包昀培;基于BIM的建筑物碳足迹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48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48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5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