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聚脒复配铝系混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4:09

  本文关键词:聚脒复配铝系混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脒 铝系混凝剂 混凝 絮体特性


【摘要】:本文合成出一种新型的阳离子型聚脒絮凝剂,并将其作为助凝剂与铝系混凝剂复配使用,处理腐殖酸-高岭土水样模拟的天然水体及活性蓝、分散黄染料模拟的活性类和分散类染料废水。针对不同投加量及pH条件下剩余浊度、UV254、DOC、脱色率等指标对比了在不同水样处理中,聚脒对于混凝效果的提升作用,并通过测定出水絮体表面Zeta电位、絮体特性等指标研究了混凝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在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混凝处理中,聚脒(Pa)作为助凝剂与硫酸铝(Al2(SO4)3)复配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硫酸铝的混凝处理效果,在Al2(SO4)3-Pa投加量为5mg/L+0.8 mg/L时达到最佳混凝处理效果。最佳水样初始pH值为6,在最佳条件下,Al2(SO4)3-Pa混凝剂产生的絮体粒径要远大于A12(SO4)3单独使用时所产生的絮体粒径,两种混凝剂产生的絮体强度基本一致,但Al2(SO4)3-Pa混凝剂产生的絮体恢复能力要好于Al2(SO4)3单独使用时。在Al2(SO4)3-Pa混凝体系中,相比于A12(SO4)3体系,在低铝投加量时产生的絮体结构更加密实,高铝投加量时产生的絮体结构较为松散。聚脒的添加提高了混凝过程中的电中和作用,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吸附架桥作用。2、在活性蓝模拟染料废水处理过程中,Pa作为助凝剂与氯化铝、PAC复配使用,可以显著提高两种混凝剂的混凝脱色效率。AlCl3-Pa最佳投加量为18mg/L+0.2 mg/L,最适pH为6,脱色率可达95%;PAC-Pa最佳投加量为20mg/L+0.8 mg/L,在pH6-9范围内对活性蓝都有较高的去除率,最高脱色率可达97%。Pa的加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过程中产生絮体的破碎后再生能力。AlCl3-Pa及PAC-Pa两种混凝体系产生的絮体,随着剪切力的增加,絮体更容易破碎,同时再生能力更强。PAC-Pa在所研究的条件对于活性蓝有更高的去除率及对pH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实际应用性较强。3、在分散黄模拟染料废水处理过程中,Pa作为助凝剂与氯化铝、PAC复配使用,同样可以显著提高两种混凝剂的混凝脱色效率。AlCl3-Pa最佳投加量为14 mg/L+0.2 mg/L,最适pH值为6,脱色率可达93%;PAC-Pa最佳投加量为18mg/L+0.6 mg/L,在pH6-8范围内对分散黄都有很高的去除率,最高脱色率可达97%。Pa的加入提高了两种混凝剂产生絮体的强度及破碎后再生能力。AlCl3-Pa及PAC-Pa两种混凝体系产生的絮体,随着剪切力的增加,絮体更容易破碎,同时再生能力更强。PAC-Pa在所研究的条件对于分散黄有更高的去除率及对pH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实际应用性较强。本文采取聚脒作为助凝剂,与铝系混凝剂复配,从而提高混凝效果,大大减少含铝混凝剂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关键词】:聚脒 铝系混凝剂 混凝 絮体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8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前言14-16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4-15
  •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15-16
  •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5
  • 1.2.2 本文的创新之处15-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2
  • 2.1 我国水资源状况16
  • 2.2 腐殖酸16-17
  • 2.3 印染废水17
  • 2.4 混凝处理技术17-18
  • 2.5 铝系混凝剂18-19
  • 2.6 助凝剂19
  • 2.7 聚脒的研究现状19-20
  • 2.8 絮体特性研究20-22
  •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22-32
  • 3.1 实验材料22-24
  • 3.1.1 实验药剂22
  • 3.1.2 实验水样22-24
  •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24
  • 3.2 实验方法24-32
  • 3.2.1 铝盐混凝剂的制备24-25
  • 3.2.2 聚脒的制备25
  • 3.2.3 混凝实验25-26
  • 3.2.4 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混凝实验26-28
  • 3.2.4.1 水质指标测定26
  • 3.2.4.2 絮体粒径的在线测定26-27
  • 3.2.4.3 絮体分形维数的测定27-28
  • 3.2.4.4 絮体强度及破碎后恢复能力的计算28
  • 3.2.5 模拟印染水样混凝实验28-32
  • 3.2.5.1 水质指标测定28-29
  • 3.2.5.2 絮体特性表征29
  • 3.2.5.3 强度因子、恢复因子的计算29-32
  • 第四章 铝盐复配聚脒对于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混凝效果的影响32-42
  • 4.1 铝盐复配聚脒对于混凝效果的影响32-36
  • 4.1.1 投加量对于混凝效果的影响32-34
  • 4.1.2 水样pH对于混凝效果的影响34-36
  • 4.2 铝盐复配聚脒对絮体特性的影响36-40
  • 4.2.1 絮体粒径36-38
  • 4.2.2 絮体强度和破碎后再生能力38-39
  • 4.2.3 絮体分形维数39-40
  • 4.3 小结40-42
  • 第五章 铝盐复配聚脒对活性蓝模拟染料废水混凝效果的影响42-54
  • 5.1 聚脒复配铝盐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42-46
  • 5.1.1 聚脒复配AlCl_3对混凝效果的影响42-44
  • 5.1.2 聚脒复配PAC对混凝效果的影响44-46
  • 5.2 聚脒复配铝盐对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46-51
  • 5.2.1 不同投加量絮体特性的研究46-48
  • 5.2.2 不同pH下絮体特性研究48-50
  • 5.2.3 不同剪切力条件下絮体特性研究50-51
  • 5.3 小结51-54
  • 第六章 铝盐复配聚脒对分散黄模拟染料废水混凝效果的影响54-64
  • 6.1 聚脒复配铝盐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54-58
  • 6.1.1 聚脒复配AlCl_3对混凝效果的影响54-56
  • 6.1.2 聚脒复配PAC对混凝效果的影响56-58
  • 6.2 聚脒复配铝盐对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58-63
  • 6.2.1 不同投加量絮体特性的研究58-59
  • 6.2.2 不同pH下絮体特性研究59-61
  • 6.2.3 不同剪切力下絮体特性研究61-63
  • 6.3 小结63-64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7.1 结论64
  • 7.2 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74-7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2 武若冰;王东升;李涛;;絮体性能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与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刘宗昭;方申文;龙卫红;甘二勇;;聚甲基丙烯酸改善含聚污水黏性絮体的评价[J];石油化工;2013年03期

4 贺维鹏;南军;刘佳;向帆;;絮体破碎再形成行为的计算机模拟[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5 贺维鹏;南军;施周;刘佳;;絮体破碎过程的仿真及试验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6 韦伟;杜茂安;朱佳;张朝升;张可方;;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朱哲;;絮体强度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4年09期

8 魏在山,徐晓军,宫磊;新型聚硅硫酸铁铝处理废水的絮体分形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9 余剑锋;王东升;叶长青;杨敏;葛小鹏;汤鸿霄;;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王丽坤;王启山;孙晓明;杨健康;刘艳芳;;壳聚糖助凝对三氯化铁絮体形态和强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晓军;魏在山;宫磊;宁平;;絮凝气浮过程中絮体分形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曹百川;高宝玉;许春华;付英;刘鑫;;pH对聚合硅酸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铁处理黄河水效果及生成絮体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PAM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传常;唐爱东;王勇;;聚合氯化铝-腐殖酸(PAC-HA)絮体的表面分形模型[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金同轨;张建锋;高湘;王华军;张树德;;黄河泥沙的混凝形态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伟强;李星;杨艳玲;周志伟;;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及沉后水质的影响[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伟;沉淀底泥投加强化絮凝效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翔;原位铁(氢)氧化物去除受污染水中钼离子的效能与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俞文正;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阮,

本文编号:1049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49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