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当生态问题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时,各国都在寻找解决危机的对策,很多学者也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导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方向、方法和丰富的生态意义,它启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要实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表明党和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湖北省经济发展核心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城市圈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生态区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试验价值,也将为我国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以及归纳演绎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针对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现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人与自然关系现状问题的分析,以小见大,为国内同类城市圈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本文研究指出:武汉城市圈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各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资金投入的力度等措施,促使圈域内各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环境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但另一方面,目前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湿地萎缩、生物多样受损、水土流失严重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恶化;以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以农用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短缺突出。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制约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因素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思想观念层面,包括城市圈普遍存在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对自然生态价值的忽视以及只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狭隘利益观;二是行为方式层面,包括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保护模式;三是体制机制层面,包括圈域内环境保护机制的行政分割、不健全的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不合理的官员考核机制等。在对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推进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平等协调、多方联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和整体治理为指导原则,以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生产行为、生态生活行为、生态环境和生态体制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完善城市圈体制机制建设,以保证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综述11-16
- 1.3.1 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11-12
- 1.3.2 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12-14
- 1.3.3 中国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4-15
- 1.3.4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5-16
- 1.3.5 研究的不足16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7
- 1.4.1 研究思路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17-18
- 1.5.1 研究的创新点17
- 1.5.2 研究的难点17-18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18-29
-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18-23
- 2.1.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18-20
- 2.1.2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20-21
- 2.1.3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是否“和解”的关键21-23
-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23-29
- 2.2.1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23-27
- 2.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27-29
- 第3章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29-43
- 3.1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现状29-32
- 3.1.1 武汉城市圈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现状29-31
- 3.1.2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31-32
- 3.2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32-36
- 3.2.1 生态系统恶化32-34
- 3.2.2 自然环境污染34-35
- 3.2.3 自然资源短缺35-36
- 3.3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36-43
- 3.3.1 思想观念层面36-39
- 3.3.2 行为方式层面39-40
- 3.3.3 体制机制层面40-43
- 第4章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的对策建议43-54
- 4.1 推进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43-44
- 4.2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构想44-46
- 4.2.1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44-45
- 4.2.2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45-46
- 4.3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46-54
- 4.3.1 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46-48
- 4.3.2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48-49
- 4.3.3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49-50
- 4.3.4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50-51
- 4.3.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51-54
- 结论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1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5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