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滨海潮间带生物体Hg含量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滨海潮间带生物体Hg含量研究
【摘要】:低浓度汞进入水环境后很难被生物降解,却能够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放大,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态,直接危害食用人群的身体健康。广西北部湾地理位置独特,海陆环境复杂,且潮间带是众多海岸地貌与流河组合的典型海陆过渡带,是近海贝类、鱼类及濒危野生动物的栖居和繁殖场所,同时也是典型的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带。本文以广西北部湾滨海潮间带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13个采样站点中,涉及到的研究对象可分为3大门类,即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星虫动物门;就具体种类而言,有贝类20种,潮滩蟹类6种和星虫类1种。采用DEM-80固液相直接测汞仪,对上述潮间带的27种生物体以及沉积物中总汞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部分站位中双壳贝类与潮滩蟹不同部位汞富集特征,并对研究区域内生物食用风险及表层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广西北部湾潮间带13个站点中,所采集的生物体内汞含量平均值为16.12ng/g,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对应的是站位S5的文蛤和站位S1的屠式招潮蟹(Uca dussumieri);研究区域27种生物体内,总汞均值范围为5.16~76.07ng/g,其中屠氏招潮蟹(Uca dussumieri)的平均浓度最高,为76.07ng/g,而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白贝(Monetaria moneta)汞含量较低,分别为5.16ng/g和6.29 ng/g,各类生物体总汞含量均低于我国与国际相关标准中汞限量指标。2.在对研究区域各种生物进行科间分类的基础上,对至少在5个站位出现的潮间带生物进行科间汞含量特征分析,数据表明,不同科间汞含量具有差异性,其汞浓度质量分数表现为方蟹科贻贝科牡蛎科蚶科星虫科帘蛤科。3.对13个站位的潮滩蟹类和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8种双克贝类不同组织汞含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汞在各双壳贝类和潮滩蟹内脏团组织中富集量均大于其他组织,表明内脏团是汞的主要富集部位。4.研究区域中,不同海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汞含量均值具有差异性;就不同海区而言,防城港海区、钦州海区和北海海区汞含量范围分别为25.15~88.43ng/g、41.28~126.50 ng/g、36.19~110.71 ng/g,平均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分别为钦州海区(S5、S6、S7、S8)北海海区(S9、S10、S11、S12、S13)防城港海区(S1、S2、S3、S4)。5.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危害商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法对各生物和沉积物进行相关评价,根据结果得出,广西北部湾潮间带各生物体由于汞暴露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处于无污染水平,人体食用潜在健康危害普遍偏低;研究区域中S5与S9两个站位沉积物汞潜在风险接近低污染水平,整体而言,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水平。
【关键词】:汞 生物体 沉积物 广西北部湾 潮间带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4;X5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绪论10-20
- 1.1 汞的研究现状10-18
- 1.1.1 汞的理化性质10
- 1.1.2 汞的迁移转化10-13
- 1.1.3 汞的生物毒性效应13-14
- 1.1.4 汞的污染来源14-15
- 1.1.5 国外研究进展15-16
- 1.1.6 国内研究进展16-18
-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8-19
- 1.2.1 研究背景18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18-19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9-20
- 1.3.1 研究内容19
- 1.3.2 技术路线19-20
- 2.研究区域概况与样品采集20-24
- 2.1 研究区域概况20-21
- 2.1.1 地理位置20
- 2.1.2 气候条件20
- 2.1.3 水文条件20-21
- 2.1.4 地质地貌21
- 2.1.5 水质污染21
- 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21-24
- 2.2.1 站位设置21-24
- 2.2.2 生物样品采集24
- 2.2.3 沉积物采集24
- 3.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24-29
- 3.1 仪器及其工作原理24-25
- 3.2 生物总汞测定25-26
- 3.3 沉积物总汞测定26
- 3.4 质量控制26-29
- 3.4.1 检出限与数据有效性26
- 3.4.2 样品空白26
- 3.4.3 方法精密度26-27
- 3.4.4 标准物质与回收率27
- 3.4.5 标准曲线绘制27-29
- 3.5 数据处理29
- 4.生物体总汞分析29-43
- 4.1 生物体内总汞含量29-37
- 4.2 对比国内外海滨地区37-40
- 4.3 不同组织汞含量分布特征40-42
- 4.3.1 双壳贝类40-41
- 4.3.2 潮滩蟹类41-42
- 4.4 总汞含量科间差异42-43
- 5.沉积物总汞分析43-48
- 5.1 各站位空间分布特征43-45
- 5.2 垂岸分布特征45-47
- 5.3 对比国内外海滨地区47-48
- 6.汞暴露风险评价48-53
- 6.1 单因子污染评价48-50
- 6.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50-51
- 6.3 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51-53
- 7.结论53-55
- 7.1 主要结论53-54
- 7.2 不足与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4
- 附录A 广西北部湾滨海潮间带生物样品图64-66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然;;中越合作开发北部湾海洋资源的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13年12期
2 徐焕,杜慧珠,刘兴正,杨柱龙;广西北部湾沿海风能资源利用效益的测算[J];广西气象;1983年02期
3 杨美兰,贾晓平,陆超华;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体中的重金属[J];海洋通报;1990年05期
4 牟礼忠;珠闪北部湾[J];人与生物圈;2001年03期
5 舒晓莲;陆舟;廖晓雯;杨岗;余辰星;周放;;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鸟类居留型变化分析[J];广西科学;2013年03期
6 朱坚真;北部湾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02期
7 陈作志;徐姗楠;林昭进;黄梓荣;钟智辉;;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和保护区效应的模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陈作志;邱永松;贾晓平;钟智辉;;捕捞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7期
9 苏志;张瑞波;周绍毅;黄颖;;北部湾沿海基本风压和阵风风压分析[J];热带地理;2010年02期
10 谭伟福;蒋波;廖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对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正中;;广西北部湾沿海开发开放模式的选择与创新[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2 蒋丽丽;;构建和谐宁局,助推北部湾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方吉生;;北部湾发展要依托产业集群[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南宁铁路局党校北部湾区域经济与铁路运输课题组;张永明;李尚海;;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引领广西铁路新跨越[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龙颖贤;韩保新;桑燕鸿;;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约束的产业发展引导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加强沿海沿边合作实现共赢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兴华;刘玉莲;;建设大港口发展大物流,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建荣;;积极融入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 推动崇左沿边经济跨越式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彩萍;吴雪芬;;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给荔浦商贸物流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丘雪薇;;促进沿边地区紧密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探讨[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思奇 王英诚;北部湾:重化工业集聚渐成气候[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自治区党校教授 凌经球;加快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发展[N];广西日报;2007年
3 林萍灼;为北部湾建设推波助澜[N];广西政协报;2007年
4 记者 曾旺;石油炼化:北部湾开放开发重点[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李鹏邋李银雁;启动,泛北部湾[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6 李田生邋唐红坤;北部湾发展 关键在交通[N];西部时报;2008年
7 符春晖;继续解放思想打造北部湾医疗中心[N];钦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世莘;北部湾畔将跃起钢铁巨龙[N];人民铁道;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罗建英 黄芳;风生水起北部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春莲 通讯员 任才茂;打造北部湾沿海紧缺人才培养基地[N];钦州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威;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红树林变化的遥感监测[D];广西大学;2016年
2 熊丹;广西北部湾滨海潮间带生物体Hg含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3 陈福财;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璐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府管理的改革与完善[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王丽娜;基于随机游动模型的北部湾水体动力特征解析[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53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5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