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靖边段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23 00:26
本文关键词:西气东输靖边段管道沿线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指标体系 定量化 加权求和模型 稳定性评价 西北地区
【摘要】: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因其建设工程跨越区域大、地质条件复杂、所经过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管线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目前,通常使用生态稳定性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代表着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受到扰动后自身的恢复能力。为了对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为开展管道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建立管道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稳定性进行定量化评价。影响生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次研究结合西北地区的生态特点,参照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选取了土地、气候、植被、地形作为一级指标。其中土地包含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气候包括每年平均降雨量、每年平均大风天数和一年内≥10℃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植被包括植被覆盖度和植被指数;地形因素包括坡向和坡度。指标体系确定之后,参考《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等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建立分级标准的方法对选定的指标进行分级量化。本文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并参考了国内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生态模型领域最常用到的加权求和模型对模型体系进行研究。使用生态质量、水蚀敏感性、风蚀敏感性等作为生态稳定性模型的因子模型。其中生态质量模型的评价指标为土壤、干燥度、坡度、植被;水蚀敏感性模型的评价指标为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风蚀敏感性模型的评价指标为土壤类型、年均大风天数及干燥度。根据确立的指标体系和模型,结合陕西靖边段的管道数据,绘出生态状况图,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生态模型和GIS的紧密动态耦合。结果表明:管线经过的林场附近生态稳定性最好,生态稳定性最差的是沙漠地区,这也与实际的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针对西气东输管线靖边段管线的实际数据应用模型体系,说明系统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能够较好的吻合,成果具有高度的可视化和量化程度。
【关键词】:指标体系 定量化 加权求和模型 稳定性评价 西北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4
- 1.1.1 西气东输对东部发展的影响10
- 1.1.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10-11
- 1.1.3 管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14
- 1.1.4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7
- 1.2.1 国内研究概况14-16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6-17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20
- 1.3.1 研究目的17-18
- 1.3.2 研究内容18
- 1.3.3 技术路线18-20
- 第2章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研究20-38
- 2.1 指标体系的研究20-25
- 2.1.1 指标的选取原则20-21
- 2.1.2 指标体系的建立21-22
- 2.1.3 各项指标的说明22-24
- 2.1.4 数据的收集与获取24-25
- 2.2 指标的定量化方法25-26
- 2.3 指标的定量化分级26-32
- 2.4 生态模型体系概述32-33
- 2.4.1 模型算法的选择32-33
- 2.4.2 模型的选择33
- 2.5 生态稳定性模型的构建33-38
- 2.5.1 生态环境质量模型34-35
- 2.5.2 水蚀敏感性模型35-36
- 2.5.3 生态稳定性模型36-38
- 第3章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西段)概况38-42
- 3.1 工程沿线生态环境概况38
- 3.2 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8-40
- 3.2.1 科学安排施工38
- 3.2.2 合理处置弃渣38-39
- 3.2.3 施工场地恢复39
- 3.2.4 植物恢复措施39
- 3.2.5 水工保护措施39-40
- 3.2.6 戈壁荒漠区段生态保护措施40
- 3.3 靖边段概况40-42
- 第4章 模型的实现过程42-46
- 4.1 网格剖分42
- 4.2 图层设置42-46
- 4.2.1 气候图层43
- 4.2.2 植被图层43-44
- 4.2.3 土地利用类型图层44
- 4.2.4 土壤类型图层44-45
- 4.2.5 坡向、坡度图层45-46
- 第5章 模型的实际应用结果分析46-57
- 5.1 模型的实例应用结果分析46-57
- 5.1.1 干燥度计算结果分析46-47
- 5.1.2 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结果分析47-49
- 5.1.3 水蚀敏感性模型结果分析49-51
- 5.1.4 风蚀敏感性模型结果分析51-52
- 5.1.5 人为扰动结果分析52
- 5.1.6 生态稳定性模型影响分析52-57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57-59
- 6.1 结论57-58
- 6.2 建议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5
- 附录65-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明香;王俊;;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年01期
2 余振荣;;河流生态系统及其监测指标体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5年04期
3 董安涛;史正涛;苏旺德;杨帆;;南汀河流域生态恢复潜力评价[J];生态经济;2015年10期
4 姚森;赵传波;尹群;金雨;;试论油气管道未来发展方向[J];石化技术;2015年09期
5 鲁敏;孔亚菲;;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进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王娟;耿宝;;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对生态影响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03期
7 刘,
本文编号:108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808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