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碳球团的析出特性及其对转底炉内温度场和流场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碳球团的析出特性及其对转底炉内温度场和流场影响研究
【摘要】:转底炉在处理冶金粉尘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强大的市场前景。本文从炉膛内煤气的燃烧特性和炉底料层析出特性角度,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探究相关参数和料层的析出特性和吸热特性对炉膛的温度场、浓度场和流场等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转底炉的设计及工艺优化奠定理论基础。以某钢厂处理含锌粉尘转底炉为原型,建立了转底炉炉膛内煤气燃烧的数学模型。首先,探究了炉膛相关结构参数和进口气体工艺参数对炉膛内温度场、流场和浓度场的影响规律,通过比较得到了最佳的参数搭配组合。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了含碳球团在不同碳氧摩尔比、不同还原剂和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气体析出特性和失重特性。以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理论计算和数据拟合建立了料层直接还原过程中CO生产速率和吸热速率与炉底角度之间的关系方程。最后,将料层析出的CO和吸收的热量源项的形式加入到Fluent中,探究了整个转底炉内的温度场、流场和浓度场。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转底炉内煤气的燃烧模型和辐射模型较为适宜的是非预混燃烧模型和DO辐射模型。炉膛内还原段温度最高,排料段其次,预热段温度最低。沿着炉底旋转方向,炉底的煤气速度逐渐降低而炉膛的压力逐渐升高。(2)炉膛结构参数,如烧嘴高度(h)、烧嘴倾斜角度(a)和挡墙的高度(H)对炉膛的温度场、流场和压力场影响较大。当h=0.6m或a=-16°时,在还原段出现了局部温度过高现象。挡墙可以减轻各段之间温度和压力的相互干扰,且挡墙越低排料段和还原段的炉膛压力越高。通过比较得出,h=0.8m、a=16°和H=0.6m时炉膛内的温度场、流场和压力场比较合理。(3)空气过剩系数(n)、空气预热温度(T)和煤气的流量(Q)对炉膛温度的影响同样较大。比较n=1、1.05、1.1和1.15的计算结果得出,当n=1.05时炉膛温度最高。比较T=300K、573K、673K和773K的计算结果得出,空气的预热温度越高炉膛温度越高,且空气预热温度每增加100K出口烟气的平均温度增加10K左右。同样,煤气流量越高炉膛的温度越高。(4)含碳球团内的布多尔反应的开始温度在810℃左右,碳氧摩尔比对其几乎无影响。对于铁精矿加焦炭含碳球团,C/O=1.2比C/O=1.0最终失重率要高。在C/O=1.0的条件下,升温速率越快的含碳球团最终的失重率越低。在相同条件下,配焦炭比配无烟煤含碳球团的还原效果好。(5)料层产生的CO主要集中在炉底加热段和还原段的外侧。排料段和还原段O2的浓度非常低,这有助于防止被还原金属的二次氧化。由于料层产生的CO和排料段与还原段未燃烧的CO在加热段与过剩的空气充分燃烧,导致还原段高温区域向加热段扩展。
【关键词】:转底炉 含碳球团 析出特性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5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24
- 1.1 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工艺10-17
- 1.1.1 FASTMET工艺11-12
- 1.1.2 Inmetco工艺12
- 1.1.3 ITmk3工艺12-13
- 1.1.4 DRyIron工艺13-14
- 1.1.5 Comet工艺14-15
- 1.1.6 转底炉煤基热风熔融炼铁工艺15-16
- 1.1.7 转底炉直接还原工艺的优劣16-17
- 1.2 转底炉处理冶金粉尘17-18
- 1.3 转底炉冶炼钒钛铁精矿18-19
- 1.4 转底炉国内外研究现状19-22
-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2-24
- 2 转底炉内煤气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24-58
- 2.1 转底炉内燃烧模拟的控制方程组的建立24-27
- 2.1.1 流体力学的连续性方程24-25
- 2.1.2 流体力学的动量方程25
- 2.1.3 流体力学的能量方程25
- 2.1.4 化学组分守恒方程25-26
- 2.1.5 气体湍流模型26-27
- 2.2 模型的选择27-29
- 2.2.1 燃烧模型27-28
- 2.2.2 辐射模型28-29
- 2.3 转底炉炉膛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29-32
- 2.3.1 转底炉炉膛几何建模29-30
- 2.3.2 网格划分30-32
- 2.4 边界条件和基本假设32-34
- 2.4.1 边界条件32-33
- 2.4.2 基本假设33-34
- 2.5 数值求解方法和流程图34
- 2.6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34-55
- 2.6.1 不同燃烧模型对转底炉温度场的影响34-36
- 2.6.2 不同辐射模型对转底炉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36-38
- 2.6.3 相关结构参数对炉膛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38-48
- 2.6.4 进口气体工艺参数对炉膛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影响48-55
- 2.7 本章小结55-58
- 3 含碳球团析出特性实验研究58-82
- 3.1 实验原料特性58-59
- 3.2 需碳量计算59-60
- 3.3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60-63
- 3.3.1 实验装置60-62
- 3.3.2 实验步骤62-63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63-70
- 3.4.1 无烟煤与焦炭热实验结果及分析63-64
- 3.4.2 铁精矿含碳球团实验结果及分析64-69
- 3.4.3 除尘灰含碳球团实验结果及分析69-70
- 3.5 料层CO生产速率和吸热速率方程的建立70-80
- 3.5.1 质量流量与料层堆密度的计算70-71
- 3.5.2 牛顿—柯特斯积分原理71-72
- 3.5.3 料层CO生产速率方程的建立72-76
- 3.5.4 料层还原吸热速率方程的建立76-80
- 3.6 本章小结80-82
- 4 含球团析出特性对炉膛内温度场和流场影响数值模拟研究82-94
- 4.1 控制方程组的建立82-84
- 4.1.1 多孔介质模型82-83
- 4.1.2 源项83-84
- 4.2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化分84-85
- 4.3 边界条件和基本假设85
- 4.3.1 边界条件85
- 4.3.2 基本假设85
-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85-92
- 4.5 本章小结92-94
- 5 结论94-96
- 致谢96-98
- 参考文献98-102
- 附录102-103
- A. 铁精矿—焦炭含碳球团料层的UDF程序代码102-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东平,万天骥,郭占成;硫在含碳球团内的转化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2005年05期
2 汪勇;汪志全;;热压含碳球团制备及性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徐萌;赵志星;张建良;孔令坛;万天骥;;含碳球团的还原熔分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10期
4 胡俊鸽;周文涛;赵小燕;;热压含碳球团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J];鞍钢技术;2010年03期
5 ;搞好土烧球团的几点体会[J];钢铁;1977年02期
6 张凤起;圻钢球团配炭方式的改进[J];烧结球团;1980年06期
7 ;各种还原球团的再氧化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1977年01期
8 ;低温还原球团钝化[J];过程工程学报;1977年01期
9 ;还原球团的再氧化性[J];过程工程学报;1977年01期
10 陈宇飞;多孔铁矿石球团还原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J];应用化学;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俊鸽;周文涛;赵小燕;;热压含碳球团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2 段祥光;张文军;崔玉元;吕志义;段先卯;;含氟球团及无氟球团焙烧性能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代书华;刘百臣;储满生;沈峰满;;含碳球团新技术的应用[A];2006年中国非高炉炼铁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梁儒全;赫冀成;;球团竖炉内球团运动行为的实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朱炳秀;魏国;姜鑫;沈峰满;;褐铁矿含碳球团低温熔分实验研究[A];2012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12年
6 肖广信;王磊;张琨;李会敏;;链篦机上球团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储满生;王兆才;柳政根;;物性因素对热压含碳球团还原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8 曹玉红;秦俊杰;刘凤荣;罗晓玲;;熔片法快速分析钛球团中的二氧化钛、全铁[A];山东省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理化检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白铭;;高碳冷压球团研究[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10 孟繁明;;含碳球团还原·渗碳·熔融机理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非高炉炼铁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国战;安钢120万吨球团项目投产[N];河南日报;2011年
2 刘雨帆;鄂州500万吨球团工程设计通过评审[N];中国矿业报;2004年
3 通讯员 杨石林 沈蓉 记者 陈黎明;沙钢240万吨球团项目投产[N];中国冶金报;2006年
4 李文;康利斯与谢韦尔资源公司签署长期球团交易协议[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沈蓉;沙钢240万吨球团项目竣工投产[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6 周雅丽;宣钢炼铁厂球团水分测量系统投入使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7 郑岩;中冶北方签订宝钢湛江500万吨/年球团总承包合同[N];中国冶金报;2007年
8 徐萌 赵志星 赵民革 张卫东;以含碳球团为原料的炼铁工艺[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9 陈晓亮;伊春西林区80万吨球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10 记者 赵海军;大中矿业120万吨球团建设项目即将投运[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艳芳;复合粘结剂铁矿球团氧化焙烧与还原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师学峰;高磷鲕状赤铁矿含碳球团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基础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5年
3 李建;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朱炳秀;低配碳球团低温制备粒铁工艺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5 满毅;气—固基协同作用下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颖;转底炉内冶金粉尘含碳球团直接还原过程数学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彩霞;膨润土基冶金球团粘结剂研制及构效关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8 余文;高磷鲕状赤铁矿含碳球团制备及直接还原—磁选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马跃;高速车轮钢韧化机理及工艺优化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万庆;Fe-C纳米结构球团的制备及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张锐;基于新型硅热法炼镁预制球团的制备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居天华;提高转炉除尘灰冷压球团强度的粘结剂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郝月君;含碳纳米管球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5 傅小华;脉石成分对含碳球团还原的影响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6 吴乾江;含碳球团的析出特性及其对转底炉内温度场和流场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宋健;还原剂反应性对含碳球团还原过程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宏;钡钛磁铁矿内配碳球团压力成型工艺及其质量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9 戈捷;含硫砷金精矿双层球团无污染焙烧的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秦长泽;球团颗粒粒度检测系统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3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0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