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污水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8:38

  本文关键词: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污水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藻类膜 光反应器 南湖


【摘要】:利用藻类膜去除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为实验藻种,优选出优势藻种。构建以进(原)水水箱、蠕动泵、藻类膜反应器、斜板沉淀池、超滤膜装置和出水水箱组成的藻类膜工艺系统,以优选藻种挂膜,在室温、光强为3000~4500 lx的连续光照条件下,进行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和南湖水动态实验,验证工艺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藻种优选实验: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形成的混合藻中各藻种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5.23%、36.45%和38.32%,结合3种藻对人工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表明,斜生栅藻和水华鱼腥藻的生长优势和去除效果明显。2)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d的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动态实验结果表明:COD、TP、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22%、96.16%、93.16%和89.83%,其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54.3 mg·L-1、0.41 mg·L-1、2.36 mg·L-1和1.34 mg·L-1;出水浊度降为2度;沉淀池和超滤膜系统可完全过滤污水中的藻;藻类膜反应器中温度平均比室温高5.0℃。3)南湖水静态培养实验发现有疑似藻类的存在,经与淡水藻种库对比,可能为雨生红球藻;藻类膜工艺系统南湖水动态实验显示,斜生栅藻仍为优势藻种。4)HRT为4 d的南湖水动态实验结果显示:COD、TP、TN和NH4+-N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9.80 mg·L-1、0.04 mg·L-1、0.65 mg·L-1和0.20 mg·L-1,平均去除率达到52.61%、90.42%、77.39%和91.47%;藻类膜反应器中pH和DO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38和12.8 mg·L-1,基本维持在10.12和10.1mg·L-1以上,且反应器平均温度比室温高4.0℃。
【关键词】:藻类膜 光反应器 南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符号说明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
  • 1.2 污水脱氮除磷工艺研究12-18
  • 1.2.1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研究13-15
  • 1.2.2 深度脱氮除磷工艺研究15-16
  • 1.2.3 藻类脱氮除磷应用研究16-18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18-20
  • 1.3.1 课题来源18
  • 1.3.2 研究意义18-19
  • 1.3.3 研究内容19
  • 1.3.4 技术路线19-20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20-27
  • 2.1 实验材料20-22
  • 2.1.1 实验藻种20
  • 2.1.2 实验载体20
  • 2.1.3 培养基的配制20-21
  • 2.1.4 实验污水21
  •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21-22
  • 2.2 实验装置22-23
  • 2.3 实验方法23-25
  • 2.3.1 藻种的培养23-24
  • 2.3.2 藻类膜的培养和驯化24
  • 2.3.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4-25
  • 2.4 实验设计25-27
  • 2.4.1 三种藻优选实验25-26
  • 2.4.2 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实验26
  • 2.4.3 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湖泊水实验26-27
  • 第三章 三种藻优选实验27-33
  • 3.1 实验步骤27
  • 3.2 结果与讨论27-31
  • 3.2.1 pH的变化影响27-28
  • 3.2.2 藻类生物量的变化影响28-29
  • 3.2.3 PO_4~(3-)-P的去除29-30
  • 3.2.4 NH_4~+-N的去除30-31
  • 3.2.5 藻种优选效果31
  • 3.3 小结31-33
  • 第四章 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实验33-42
  • 4.1 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实验33-34
  • 4.1.1 静态实验33
  • 4.1.2 动态实验33-34
  • 4.2 结果和讨论34-41
  • 4.2.1 静态实验34-37
  • 4.2.2 动态实验37-41
  • 4.3 小结41-42
  • 第五章 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湖泊水实验42-48
  • 5.1 湖泊水实验研究42-43
  • 5.1.1 南湖水水质分析42
  • 5.1.2 南湖水生物培养42-43
  • 5.1.3 动态实验43
  • 5.2 结果和讨论43-47
  • 5.2.1 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43-44
  • 5.2.2 DO浓度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44-45
  • 5.2.3 TP随时间的变化关系45-46
  • 5.2.4 TN和NH_4~+-N随时间的变化关系46
  • 5.2.5 COD随时间的变化关系46-47
  • 5.3 小结47-48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48-50
  • 6.1 结论48
  • 6.2 建议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逄勇,丁玲,高光;基于生态槽实验的藻类生长参数确定[J];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2 蒙国湖;龙天渝;贺栋才;刘腊美;吴磊;;嘉陵江重庆磁器口段藻类生长模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4期

3 姜登岭;马轩凯;倪国葳;张树德;曹国凭;;氮、磷对陡河水库藻类生长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龙天渝;李祥华;吴磊;;灰色关联分析水位下降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年03期

5 王菁;陈家长;孟顺龙;;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7期

6 Dr.George;P.Fitzgerald;曾昭琪;高尔森;;藻类的营养耒源及其控制[J];化工给排水设计;1980年01期

7 孙林枫;藻类连续培养及其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2期

8 秦文弟;应用藻类监测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现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刘信安,湛敏,马艳娥;三峡库区流域藻类生长与营养盐吸收关系[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10 潘双叶;;水体中藻类的危害及控制方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才胜;李英;周集体;;大连湾藻类生长控制的模拟[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龙天渝;李祥华;张腾璨;张翔;郭蔚华;;水位下降引起的微弱扰动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赵孟绪;周史强;钟秀英;林桂花;;水库藻类监测与分析方法探讨[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4 边归国;;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5 李远;林瑛;李宏;;利用炼钢渣促进藻类生长固定CO_2的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宋春雷;Morten SΦndergaard;Theis Kragh;曹秀云;周易勇;;室内模拟的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与溶解态有机磷的关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留柱;刘军燕;;藻类监测在湖泊营养评价中的应用[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8 何恩奇;陈晓峰;周伟杰;钮伟民;周虹;;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和主要污染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耿金菊;张娟;夏晓萌;;富营养水体中低价磷对水华优势藻类生长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袁信芳;赵新燕;施华宏;金相灿;王晓蓉;;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固着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 编译;藻类油能替代石油吗?[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悦英;藻类的双向炼金术[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记者 汪永安;安光所研制出藻类“生长潜力”测量仪[N];安徽日报;2012年

4 吴耀华 梁春桥;池塘的藻类定向培养[N];中国渔业报;2012年

5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二氧化碳,我爱吃[N];科技日报;2007年

6 华凌;碳能助藻类生产更多石油[N];科技日报;2012年

7 单晓鸾;单胞藻类培养需讲求方法[N];中国渔业报;2005年

8 武勇 刘文国;治理赶不上污染,,“生态癌”在扩散[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武勇 文国;多管齐下 遏制“生态癌”扩散[N];证券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王伟民;力保水源地水质无恙[N];苏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操瑜;水体营养、取食者和升温对沉水植物及其附着藻类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2 何少林;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李哲;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与群落演替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赵晓东;河流藻类叶绿素a浓度短时间尺度预测方法研究和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海婷;沉水植物对附植藻类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陈延飞;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污水脱氮除磷实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赵颖;水文、气象因子对藻类生长影响作用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龚玲;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体中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焦世s

本文编号:1118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18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