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疏水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 丙烯酰胺(AM) 甲基丙烯酸丁酯(BMA) 阳离子度 絮凝 高浊水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地处理污水显得尤为重要。絮凝剂在污水处理方面应用很广泛,是絮凝法处理污水技术的主要体现。其中疏水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AM)单体与具有疏水官能团和阳离子官能团的单体分子发生聚合反应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相比传统絮凝剂,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处理石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更有优势。国内外研究者对疏水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研究都比较重视。本文以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酰胺(AM)和疏水性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反应单体,使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添加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相中聚合成疏水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C-BMA)。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引发剂用量、疏水单体的投加量、反应温度、单体的总投加量和表面活性剂投加量对反应产物分子量和阳离子度的影响情况,然后通过正交实验,从而确定P(AM-DMC-BMA)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另取反应得到的聚合物来处理高岭土模拟废水,并用聚丙烯酰胺做对照,观察絮凝情况。考察了pH、絮凝时间、阳离子度、投加量和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对其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实验中,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影响较大,当其为0.6ml时聚合效果最好;随着疏水单体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和阳离子度都会先增大后减小,当疏水单体投加量为3g,反应温度为45℃时,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当单体总量达到18g,表面活性剂投加量为1.5g时,聚合反应效果最好。在正交实验中,当引发剂的投加量为0.6mL、疏水单体BMA投加量为3%、反应温度为45℃、单体总的投加量为20%和表面活性剂投加量为3g时反应产物的分子量达到最大。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P(AM-DMC-BMA)中含有三个单体中的特殊官能团,是由三者聚合而成的。在絮凝实验中,实验合成的P(AM-DMC-BMA)总体絮凝效果要明显高于PAM,对聚合物P(AM-DMC-BMA)絮凝效果而言,在中性环境下絮凝效果最好,随着絮凝时间的增加絮凝效果越来越好,并且增大投加量可以增大絮凝效果,而当三元聚合物的阳离子度为1.0mmol/g时絮凝效果最好,随着絮凝剂的分子量的增加,絮凝效果先变好后变差。另外用自制聚合物对三种不同模拟废水处理后的情况表明:絮凝剂对高岭土的絮凝效果最好,其次是PVSK阴离子型模拟废水,对AgI阳离子型模拟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差。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33.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刘莉;张琴;;纳米SiO_2疏水改性研究及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7期
2 李大川;同帜;陈方方;李宇;;二氧化硅凝胶的疏水改性及表征[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3 陈洪,韩利娟,徐鹏,罗平亚;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增粘机理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4 白宇;黄正宏;康飞宇;;碳表面亲疏水改性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03期
5 袁瑞;李英;方洪波;王玮;;部分水解的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分子构型与体相行为的关系[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建合;聚4-乙烯吡啶的疏水改性及结构表征[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段明,董兆雄,任冬梅,胡星琪;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4年08期
8 沈永波;邱建华;张延武;张浩勤;孙龙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用于聚砜膜的疏水改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12期
9 赵建波;沈一丁;王磊;赖小娟;;疏水改性胍胶稠化剂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10期
10 宫瑞英;吴文辉;史学峰;;疏水改性羟丙基胍胶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玉淳;王毅琳;闫海科;;聚丙烯酰胺及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张燕妮;郭天瑛;;壳聚糖微球表面疏水改性及对蛋白质的吸附和释放行为[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樊艳茹;王毅琳;王金本;;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吴琼;栾志强;李凯;叶平伟;梁赤勇;;蜂窝分子筛疏水改性研究[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C];2014年
5 蒋丽琴;李学敏;刘玲容;张明明;张其清;;HepG2摄取疏水改性多糖自组装纳米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琴琴;姜蓉;;光调控疏水改性的聚丙烯酸钠与CTAB混合体系的流变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7 李姝静;吴飞鹏;李妙贞;王尔擰;;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和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岚;超临界CO_2中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及复合材料的合成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姜国庆;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和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林健;新型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污水处理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侯雷;氧化钙疏水改性及其对硝基苯的强化固定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宋震;聚乙烯醇的氟化疏水改性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建辉;光引发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肖敏;表面疏水改性对微细矿物过滤特性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晓松;疏水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6年
7 徐晓慧;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分子形态及流变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王建航;兼具表面活性的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和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冯润强;疏水改性丙烯酸乳液增稠剂的合成及其流变行为[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瑞;树枝状疏水改性碱溶丙烯酸乳液合成及其流变学行为[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8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5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