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源有机质的分离、表征及其生物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藻源有机质的分离、表征及其生物稳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普通小球藻 铜绿微囊藻 藻源有机质 亲疏水性 氯消毒 生物稳定性
【摘要】:我国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带来的藻源有机质以及相应生物稳定性的问题日益凸显,给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和龙头水达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利用一系列最新的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研究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藻源有机质的分离、表征及生物稳定性。以期为饮用水处理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调制叶绿素荧光仪、三维荧光光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细菌平板计数和总有机碳分析仪等表征技术系统分析比较了两种淡水藻华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藻源有机质的异同。采用离心法和反复冻融法分离胞外有机质(EOM)和胞内有机质(IOM),引用树脂吸附法(XAD)将藻源有机质分离成极亲组分、中亲组分、强疏组分和弱疏组分,并对其特性进行表征,探究了胞内外各亲疏水组分分子量分布、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和生物稳定性。将藻源有机质在经过浓度为10mg/L(以氯计)的次氯酸钠进行氯化反应,模拟氯消毒过程,考察氯消毒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藻种的藻源有机质存在明显差异性,铜绿微囊藻藻源有机质高分子生物聚合物远多于小球藻,铜绿藻中富含藻蓝蛋白有机物,小球藻的小分子有机物含量高。发现IOM主要为类芳香族蛋白物质,EOM主要为类腐殖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IOM(BDOC/DOC=53%~64%)生物可降解率大于EOM(BDOC/DOC=21%~48%),IOM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且相较于EOM更易被生物降解。EOM组分多为结构复杂、芳香结构化程度高、分子量较大的类腐殖质有机物,因此较难被微生物降解利用。组分分离结果表明藻源有机质IOM和EOM均主要以中亲组分为主,质量分数为27~63%,IOM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亲强疏极亲弱疏,亲水性物质易导致膜污染。亲水组分以类芳香族蛋白质为主,疏水组分主要为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亲疏水性与生物稳定性无显著相关性。藻源有机质在经过浓度为10mg/L(以氯计)的次氯酸钠氯化后,生物可降解性明显降低,未加入次氯酸钠氯化的铜绿藻AOM的BDOC平均浓度为2.18mg/L,氯化后为0.93mg/L;小球藻AOM的BDOC平均浓度为2.25mg/L,氯化后为0.82mg/L。未加入次氯酸钠氯化的铜绿藻AOM的AOC平均浓度为862μgC/L,氯化后为520μgC/L;小球藻AOM的AOC平均浓度为1026μgC/L,氯化后为540μgC/L。氯氧化对小球藻AOM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大于铜绿藻,高浓度的消毒剂与能使藻源有机质中高分子量有机物转化成小分子量有机物,促使消毒副产物特别是N-DBPs大量产生,抑制微生物生长。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2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刚;王静怡;黄廷林;马军;;流式细胞仪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18期
2 高乃云;朱明秋;周石庆;黎雷;戎文磊;周圣东;陆纳新;;藻源型有机物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周建钟;文先红;;气相色谱仪的维护与故障排除[J];实验室科学;2012年06期
4 刘丽贞;秦伯强;朱广伟;宋玉芝;王小冬;丁艳青;;太湖蓝藻死亡腐烂产物对狐尾藻和水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0期
5 徐倩;徐斌;覃操;夏圣骥;高乃云;田富箱;李大鹏;;水中典型含氮有机物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潜能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6 薛凌展;黄种持;林泽;黄柳婷;林学文;吴妹英;;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在不同pH下生长特性及竞争参数计算[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7 李甜;董秉直;刘铮;;藻类有机物的特性以及对超滤膜的污染[J];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8 池年平;董秉直;姚若虚;;给水管网中微生物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年02期
9 刘成;高乃云;蔡云龙;;不同消毒剂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岳永生;王建启;张鹏;史桂富;;灭藻王灭藻效果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158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5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