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mmox反应机理及功能微生物
本文关键词:Feammox反应机理及功能微生物
更多相关文章: 铁还原氨氧化(Feammox) 生物转化 功能微生物 反应机理
【摘要】:Anammox反应的发现为自然界氮素转化提供了新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厌氧条件下除了NO_2-可以作为氨氧化的电子受体,Anammox菌也可能利用其他电子受体如锰离子、硫酸盐和有机酸等氧化NH~(4+)。也有研究者发现在自然界中存在着Fe~(3+)与NH~(4+)反应的现象,并将其定义为铁还原氨氧化(Feammox),但对其反应机理的报道并不统一,也未提供Feammox反应的充分实验室研究依据。本文接种传统Anammox污泥,以Fe~(3+)作为氨氧化的唯一电子受体,通过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的长期运行,研究了厌氧条件下Fe~(3+)与NH~(4+)反应的生物转化过程,通过向反应器中添加额外氧化剂NO~(3-)或O_2保证体系中反应现象更加明显。并通过批试反应器中各物质转化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宏观基因组测序技术,对Feammox反应机理及参与功能微生物进行探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接种Anammox污泥,在厌氧条件下,用序批式反应器经过32d的运行,NH~(4+)出现转化,继续经过24d NH~(4+)的稳定去除,观察到NH~(4+)与Fe~(3+)的同步转化。在进水NH~(4+)-N为50.00 mg·L-1,Fe~(3+)为30.00mg·L-1情况下,出水Fe~(2+)平均值19.58mg·L-1,NH~(4+)-N平均转化量为3.45mg·L-1,平均转化速率为3.45mg·(L·d)-1,反应产物为NO~(3-)、N2和Fe~(2+)。(2)NO~(3-)或O_2两种氧化剂添加后,NH~(4+)-N的转化速率都得到了提升。以NO~(3-)作为氧化剂后,NH~(4+)-N的转化速率平均值为9.34mg·(L·d)-1,其中Feammox反应导致NH~(4+)-N的转化速率平均值在4.55~9.34 mg·(L·d)-1之间。以O_2作为氧化剂后,NH~(4+)-N的转化速率平均值为31.58mg·(L·d)-1,其中相当部分NH~(4+)的转化是由Feammox反应导致的。(3)利用宏观基因组测序手段对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和连续流反应器中微生物进行菌种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的Anammox污泥在长期Feammox反应环境下体系中菌种的优势性发生了改变。其中Ignavibacteria(噬纤维菌纲)在接种时占比为16.72%,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经过99d的运行后占比达到34.00%,连续流反应器经过172d运行后占比达21.52%,因此Ignavibacteria可能是参与Feammox反应的功能微生物。同时浮霉菌(Planctomycetes)在体系中仍大量存在,表明体系中一直存在着能够进行Anammox反应的微生物。(4)通过批试实验中固液相的进出物料、反应产物形态及浓度变化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得出Feammox反应为Fe~(3+)作为电子受体氧化NH~(4+),其反应产物为NO_2-和Fe~(2+)。同时还存在Anammox微生物利用上述产生的NO_2-氧化NH~(4+),体系中氮的主要最终产物为N2。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X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硅酸盐熔体结构及水-熔体反应机理的主要参考文献[J];地质地球化学;1995年02期
2 郭南芳,游利坚,周文富;甲烷的制取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J];漳州师院学报(自科版);1997年02期
3 苏同芳,辛平,肖夫昆,陈荣悌,邓国才,江琦;研究乙炔催化二聚反应机理的~3H方法[J];同位素;1989年02期
4 李庆水,孙延年;微机矩阵法拟定化学反应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5 管英富,王启宝;β-SiC_W合成工艺及反应机理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1997年02期
6 王岩,周涛,曾小兰;硅杂硫甲醛二聚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房耀仁,赖柱根,卢迦陵,陈慕国;在无外加酸作催化剂时,二元酸与二元醇的聚酯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J];中国科学;1975年02期
8 毛双,李来才,徐建华;一种抗生素药物分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郑淑英;氨氧化法制备丙烯腈反应机理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何丽针;李朝晖;;丙烯热反应机理中1,4-双自由基去路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艳蓬;安太成;赵存元;李桂英;;邻苯二甲酸酯深度氧化降解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卢彦霞;王文亮;王渭娜;;CH_3SS+HO_2/DO_2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丁万见;方维海;刘若庄;;丙酮酸光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瑜;王伯周;葛忠学;李华;;多元曲线分辨结合在线红外研究3-氨基-4-氨基肟基呋咱的合成反应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孟文君;王鹏;孟子晖;娄忠良;李清霞;宋红艳;温鸿亮;葛忠学;王伯周;;1,3-二烷基-5,5-二硝基嘧啶烷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张君;蔡政亭;冯大诚;;若干小体系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永;韩克利;;细胞色素P450蛋白酶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谢湖均;;硝酸根还原酶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永军;高军;刘成卜;;QM/MM方法在复杂生物体系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刘畅;赵亚娟;吕娜;王文亮;;2-甲基-2-丁烯酸甲酯与臭氧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学进;耦合详细反应机理的非预混富氢燃烧的大涡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罗根;三核金属烷基化合物及氢化物协同活化化学键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文斌;几类多重键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吉来;几类重要卤素原子自由基—分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家旭;几种重要自由基与二氧化氮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石国升;含氧自由基和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齐艳;直接动力学研究多原子体系的反应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王永;细胞色素P450蛋白酶催化下几种典型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董浩;环境中几类重要的自由基—分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岱霖;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效能和选择性以及查尔酮合酶的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洋;甲醇定向转化制苯乙烯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邹坡;基于五氧化二氮和离子液体绿色硝化体系制备HMX及反应机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士珠;吡啶类N-O化合物催化苯甲醛烯丙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陈艳;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机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刁玲;羟基自由基和核酸碱基对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6 周涛;金催化炔烃加成反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7 刘琼;Os~+、Al_2O_3~+及Ga-ZSM-5催化CO还原N_2O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D];湖北大学;2012年
8 张碧军;催化量的烷基高价碘在合成α-磺酰氧基酮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任馗玮;气相中Pd_n~+(n=1-4)活化甲烷分子中C-H键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温增强;Ru(0001)表面甲醇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1166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6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