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钢渣还原重构过程中RO相变化及铁氧化物高温还原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02:13

  本文关键词:钢渣还原重构过程中RO相变化及铁氧化物高温还原动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钢渣 还原重构 RO相变化 铁氧化物还原动力学


【摘要】:我国粗钢产量居全球首位,每年炼钢过程中排放的钢渣约1亿吨,钢渣中约有7~10%的铁元素伴随着钢渣的排放而流失。钢渣中的铁元素大部分以RO相(主要由FeO与MgO形成的连续固溶体)存在,导致其胶凝活性偏低,难以大规模应用于水泥混凝土产业中。若利用排渣过程中的高温,加入含有还原组分的调节材料与熔态钢渣反应,对钢渣化学组成与结构进行重构,可将铁氧化物(FeO_x)还原回收,RO相分解消除,同时水淬处理熔态余渣形成胶凝活性高的类似矿渣,可实现钢渣大规模、高附加值的资源化利用。本论文拟研究还原重构过程钢渣中铁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与RO相变化,重构工艺参数——重构温度、钢渣碱度和初始FeO_x含量对FeO_x还原效率、RO相消除的影响,并建立重构过程中铁氧化物高温还原动力学模型,为钢渣在线还原重构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首先研究了钢渣中铁元素的赋存状态、以FeO含量表征RO相变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钢渣中的铁以FeO存在最多,其次以Fe_2O_3存在,残存金属铁含量较少。钢渣中RO相含量约为20%左右,RO相中FeO含量约为40~60%,约占钢渣中FeO总含量的60~90%,Mg O含量约在30~45%,其它为CaO、Mn O等二价金属氧化物。钢渣中的FeO大部分存在于RO相中,可以通过测定重构过程中FeO含量来分析RO相的变化。接着论文研究了石灰重构钢渣及还原重构钢渣过程中RO相的变化。石灰作为单一调节材料重构钢渣,CaO优先与RO相发生反应,使其分解,与其中的FeO化合形成铁酸钙和铁铝酸钙存在于液相中,反应完全后剩余的CaO才与硅酸二钙(C2S)反应生成硅酸三钙(C_3S)。钢渣中含量较多的铁既阻碍了生成C_3S,又对提高胶凝活性贡献不大,远没有回收铁的价值高。采用熔融还原法重构钢渣,钢渣中的FeO_x被还原成金属铁,RO相被还原消除。论文进一步研究了重构工艺参数——重构温度、钢渣碱度和初始FeO_x含量对FeO_x还原效率、RO相消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中,温度对FeO_x还原效率的影响最大;在保证钢渣熔融的前提下,增加钢渣碱度可提高FeO_x还原效率;当温度和碱度一定且保证充分反应的条件下,钢渣初始FeO_x含量不会影响最终FeO_x还原和RO相消除效果。在还原剂充足且用量一定时,温度为1500~1550℃,初始FeO_x含量15~30%,碱度在1.0~3.0,重构40~60min,可以达到FeO_x还原率90%、FeO及Fe_2O_3含量小于2%的目标。最后,论文对重构过程中FeO_x高温还原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eO_x和FeO还原反应为一级表观反应,还原反应速率取决于FeO_x与FeO在熔渣中的扩散速度。在还原剂充足且用量一定时,FeO_x和FeO还原反应速率随重构温度、钢渣碱度和初始FeO_x含量升高而加快,且对FeO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对Fe_2O_3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体现在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值上:重构温度由1500℃上升至1550℃,FeO_x还原反应k*值增至原来的1.2-1.3倍,FeO还原反应k*值增至原来的1.3-1.4倍;碱度由1.0增加到3.0,FeO_x和FeO还原反应k*值增至原来的1.5倍左右;FeO_x初始含量由15%增至26.87%,FeO_x还原反应k*值增至原来的1.4-1.5倍;FeO还原反应k*值增至原来的1.5-1.7倍。当碱度为1.0,温度1450~1550℃,FeO_x和FeO的还原反应速率方程分别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57;O64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辉;;钢渣的活性激发及其应用现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2年02期

2 张宇;焦礼静;朴星君;张健;;国产首条30万t/年卧辊磨钢渣粉生产线的调试经验[J];环境工程;2013年S1期

3 甘勤;;攀钢钢渣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0年04期

4 冷光荣,程柏生;钢渣综合利用[J];江西冶金;2003年06期

5 陆雷,温金保,姚强;机械力化学效应对钢渣性能的影响[J];矿产综合利用;2005年05期

6 陈美祝;周明凯;伦云霞;徐方;;钢渣高附加值利用模式分析[J];中国矿业;2006年06期

7 张钧林;吴奕欣;;钢渣综合利用优化方案的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6年07期

8 温金保;陆雷;;机械力化学作用活化钢渣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6年04期

9 王强;;钢渣活性激发的研究进展[J];商品混凝土;2010年05期

10 赵海晋;余其俊;韦江雄;宫晨琛;李建新;钟根;;利用粉煤灰高温重构及稳定钢渣品质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桂林;杨景玲;李可;孙树杉;;生产钢渣粉是钢渣高价值利用的重要途径[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2 吕林女;陈凤琴;刘秀梅;熊付刚;丁庆军;胡曙光;;钢渣粉的水化及其对水泥水化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益民;李永鑫;张洪滔;张文生;贺行洋;;磨细钢渣粉掺合料的活性评价指数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冯向鹏;王荣;吴朝锋;崔金印;;钢渣矿渣复合粉生产现状及展望[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5 高艳青;徐永强;王波;;钢渣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利;;钢渣粉在瓷砖填缝剂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7 文天阳;连芳;杨淇;张作顺;张光明;;激发剂对钢渣基脱硫石膏体系性能的影响[A];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史汉祥;刘玉荣;刘常胜;饶文军;史跃展;焦景民;张彦明;;钢渣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工业运用[A];2013年全国烧结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夏春;孙树杉;朱桂林;张宇;;采用先进可靠的设备,加快钢渣“零排放”[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树青;杨全兵;;钢渣的粉磨特性及其复合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匡华安 张厚东;钢渣综合利用要有政策导航[N];中国冶金报;2005年

2 记者 袁缨;钢渣粉成就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4年

3 唐朝林 夏臻;攀钢钒钛钢渣利用取得新成果[N];中国冶金报;2003年

4 钱强;攀钢废钢渣用于转炉压渣取得实效[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记者 赵文娟;宁钢将上国内首条钢渣综合利用生产线[N];宁波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传佳 通讯员 朱向前;莱钢百万吨钢渣进入循环链[N];中国冶金报;2008年

7 全国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政策支持钢渣变废为宝[N];中国冶金报;2009年

8 林立恒;铁钢渣萃取活性硅化肥的创新工艺[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9 朱桂林 张淑芩 陈旭斌 郝以党 孙树杉;钢铁渣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10 南京苏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孙铭海;分段粉磨高效除铁新工艺助推《钢铁渣粉》新标准[N];中国建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昭阳;钢渣粒子三维电极系统构建及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彭艳周;钢渣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永鑫;含钢渣粉掺合料的水泥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关少波;钢渣粉活性与胶凝性及其混凝土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钢渣配煤对焦炭性能影响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郝伟;钢渣—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王应乐;基于卧辊磨的钢渣粉制备及其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付其;玄武岩纤维钢渣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裂性能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卓柯先;环保钢渣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6 赵出云;钢渣混凝土的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7 高凡;钢渣还原重构过程中RO相变化及铁氧化物高温还原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袁静舒;钢渣中水化惰性矿物的特性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9 余远明;安钢钢渣辅助胶凝性的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李刚林;碳化钢渣制备墙地建材制品[D];济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6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216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