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环境规制 ML指数 门槛效应
【摘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长期以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峻问题。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如何科学评价工业经济发展绩效,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工业经济发展绩效评估不仅要考虑传统工业所需的劳动、资本等投入和工业总产值等产出,还要考虑工业生产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负效应。本文首先在传统测算方法中纳入环境负效应,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29个省市1998-2013年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解,从整体状况、区域状况、省际状况等多重视角考察有无环境约束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其次,运用GMM动态面板方法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占比、禀赋结构、FDI、地区人均GDP等因素对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我国东中西部是否存在“波特假说”并科学解释环境规制强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纳入工业非期望产出测算结果明显低于传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以来忽视环境因素导致未能科学评估工业经济发展效率。(2)在有无环境约束条件下,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贡献较小。忽视环境因素会导致高估技术进步对生产率提高作用,低估技术效率有所改善的状况。(3)在动态面板GMM模型中,滞后一期的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地区人均GDP、资本-劳动比与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国有化率、FDI与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整体上环境规制影响不显著,存在非线性可能,区域上,东部环境规制与被解释变量显著负相关,中西部关系不显著。(4)环境规制与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具有双重门槛值,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随着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正向作用系数由大变小,突破第二重门槛值,正向作用变为负向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4;F224;X1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翠香;;山西省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师;2014年02期
2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3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4 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6 王映乔;;能源约束下的中国生产率测度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7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率课题组;生产率研究的实践效果[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8 朱艳坤;张成;;我国碳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03期
9 徐永利;;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10 陶洪亮;申宇;;企业生产率演化与行业生产率变动——基于纺织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郭悦;产业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巩崇一;我国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10 田敏;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28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22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