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西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发展中的环境工程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安美术学院》 2015年
土性思维
郭治辉
【摘要】:本文在当下城市化热潮的背景下,以一种新的视角对国内的生土聚落发展加以关注,并进行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在第一章中,主要从聚落的起源发展入手,总结其形态与特征,并着重以窑洞为主体的生土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从生土聚落的发展现状中总结问题,引发关注与思考。在第二章中,通过对“土性”释义,引出一种独创性和规划性兼具的“土性思维”,并深入分析其内涵及指导意义。在第三章中,通过土性思维的启示引出聚落的空间图式理论,并着重分析空间图式理论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以探寻和构建新型聚落系统的模式形态。在第四章中,主要结合空间图式研究,对创作实践的“生土聚落未来社区”进行自律系统、建筑形态、室内空间以及装饰元素等于一体的系统化构建,,从而使生土建筑在取得营造方法与施工技术上的广泛成功之后,实现未来的社区化发展、聚落式拓展,并最终营建一种新型的人居环境和聚落空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眭海波;黄土高原山地窑洞住宅的继承与革新[J];中外建筑;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福恒;基于GIS的区域公路边坡灾害评价与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峰;王晓健;李志民;;基于和谐理念下建筑的地域性整合与共生——黄土高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07期
2 胡勇军;柳厚祥;甘济平;何小波;;基于模糊相似聚类神经网络模型的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J];公路;2015年07期
3 米海珍;胡燕妮;赵占雄;;重塑和加筋后马兰黄土的强度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0年09期
4 赵占雄;赵世光;胡燕妮;;黄土窑洞适宜性分析——以庆阳地区为例[J];建筑科学;2010年12期
5 苏媛媛,周浩明,叶晓明;土在传统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的生态价值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5年04期
6 张方;杨青;;浅析中国生土建筑[J];山西建筑;2007年34期
7 郭清平;;榆林南部城镇中窑居建筑更新与发展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10年30期
8 白海珍;马蓓蓓;仵明霞;刘艳丽;赵云华;杨雨莹;吕晓芬;;陕北窑洞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01期
9 史长英;段广德;郭烨;;延安地区窑洞建筑与环境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4年02期
10 廖红建,赵树德,高小育,苏立君;西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发展中的环境工程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佩芳;晋中传统村落信仰文化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坤;甘肃中东部黄土窑洞的静力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毛立慧;窑脸装饰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苏媛媛;“土”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价值与在当今的生态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4 徐璐璐;徽州传统聚落对安徽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娟;榆林南部地区城镇中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与发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彦杰;生土艺术表现与陕西地坑窑空间设计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师丽;榆林地区传统窑居绿色再生及能耗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奥托卡;延安地区窑洞民居建筑形式及保护更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尹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颜艳;河南省巩义窑洞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继东;项梦杰;李苏;李小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陈鲁皖;;基于GIS的西部地区活断层灾害危险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3 匡乐红;徐林荣;刘宝琛;;组合赋权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4 赵成;张永军;赵玉红;;层次分析法在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5 陈晓利;祁生文;叶洪;;基于GIS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2期
6 杨俊明,张经济,常占怀,高照良,冯兴平;中国公路灾害类型的分析与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胡焕校;张立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年02期
8 王维理;李文平;;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年03期
9 张桂荣;殷坤龙;陈丽霞;;浙江省永嘉县区域滑坡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价和伤亡风险预测[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4期
10 马寅生,张业成,张春山,王金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家春;公路边坡降雨灾害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春;黄土山区高等级公路排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2 孙美玲;四川省交通线路防灾减灾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杨国峰;陕北黄土地区公路边坡冲蚀破坏与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黄兆荣;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以福州尚干地区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5 吕远强;安康—旬阳—蜀河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任玮;黄土地区挖方路基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杨天亮;基于GIS的陕南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江高;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9 乔晓霞;基于GIS的复杂山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海香;重庆市奉节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措施[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富政;;巴蜀聚落民俗探微[J];南方建筑;2008年05期
2 谭刚毅;;篇首语[J];新建筑;2010年05期
3 魏羽力;许昊;;大运河聚落的遗产要素与价值评估——以扬州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0年08期
4 孙静;孙长城;;徽州聚落的人文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倩;;云南诺邓山地聚落空间解析[J];小城镇建设;2011年07期
6 林志森;;厦金两地宗族聚落形态比较研究——以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为例[J];新建筑;2011年05期
7 浦欣成;王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2年11期
8 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9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建筑师;2003年04期
10 姚志琳;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J];建筑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2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淳;;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宋功明;韩晓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钱云;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纵览[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详;;论社会结构与丹巴嘉绒藏寨的聚落形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先进;;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记者 程思远;[N];中华建筑报;2011年
3 王昀;[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N];光明日报;2013年
5 何驽;[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燕生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严文明;[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通讯员 吴建勋;[N];浙江日报;2005年
9 许宏;[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庚;[N];临汾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康;地域环境制约下的聚落生存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2005年
3 成旭华;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谭明;吴堡窑洞古城聚落形态的研究与保护[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5 奚雪松;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6 蔡超;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
7 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兴亮;襄樊南漳地区堡寨聚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马津;新聚落设计实践与反思[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西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发展中的环境工程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2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