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与沸腾床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分析及污泥异质性证明
本文关键词:流化床与沸腾床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分析及污泥异质性证明 出处:《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 流化床 沸腾床 异质性 微生物活性 PCR-DGGE
【摘要】:微生物是活性污泥法的核心部分,其种群结构和数量直接决定生物处理的效率。本研究通过PCR-DGGE技术解析研究背景中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及A/O/H/O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此外,为了深入理解生物流化床在微生物种群驯化方面的优势以及证明生物流化床系统活性污泥的异质性,本课题对比了流化床与沸腾床内两种污泥流态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基于比重分布不同分离得到的聚结型污泥与离散型污泥在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研究背景中韶钢焦化废水处理站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外排水COD均在100 mg/L以下,系统总去除率在95%以上。监测期间一期工程COD、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的总去除效率分别为97.7%、96.4%、99.9%、99.5%,二期工程COD、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的总去除效率分别为98%、92.3%、99.9%、99.3%。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处理系统去除效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两期工程厌氧段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低,其DGGE图谱中条带数目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好氧池,微生物种群较少意味着基质的利用途径少。挥发酚在厌氧段几乎没有降解,而在一级好氧段得到全部得降解。与此同时在一级好氧段鉴定出来苯酚降解菌Diaphorobacter.sp和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Sphingopyxis sp比厌氧段丰度高。二级好氧段内部不仅含有脱碳菌,同样还有丰富的氨氧化菌,因此在A/O/O工艺中种群丰富程度最高。考察流化床反应器和沸腾床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与去除效率相关联。结果表明,当提高污泥负荷后,流化床的出水效果优于沸腾床,二者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和73%。两种反应器在提高进水负荷后微生物群落均发生变化,并在运行后期形成了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运行后期流化床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接种污泥的相似性系数高于沸腾床,二者分别为55.1%和34.4%。提高进水污泥负荷对沸腾床内微生物种群的冲击更大,致使其种群丰富度下降较快,Shannon指数由1.38降为1.17。沸腾床在运行后期某些功能性菌群的丰度相比于流化床更低,这与两种反应器运行效率差异和抗冲击负荷能力有直接的联系。流化床在宏观去除效率和减少菌种流失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从韶钢焦化废水处理站生物流化床系统采集污泥,利用旋流沉降的方法分离出离散型污泥,以聚结型污泥作为对照,考察两种污泥在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与降解活性相关联,证明异质性的存在。研究发现,活性污泥这种异质性的存在归因于离散型污泥中的EPS含量高,亲水性更强,比重变小。聚结型污泥在基质利用效率、比耗氧速率方面优于离散型污泥。在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污泥中,聚结型污泥较离散型污泥具有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上的优势,种群丰度更高。总细菌和氨氧化菌Shannon指数为2.15和0.9,低比重污泥分别为1.55和0.6。研究结果证明了聚结型污泥和离散型污泥内部菌胶团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前者是应该被保留的活性组分,后者应该作为剩余污泥加以分离排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旭光,马增益,池涌,严建华,倪明江,岑可法;污泥的异重流化床燃烧机理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杨海霞,于卫荣,孙翌,赵军星;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污泥中的砷[J];化学分析计量;2005年03期
3 陈江,杨金福,蔡泓林,林超,黄立维;污泥的热解特性实验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王方园;将正海;;含氟特种污泥理化特性分析及资源化利用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薛玉伟;季民;李文彬;;超声破解污泥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李培生;胡益;李洁;向军;孙路石;胡松;熊友辉;孙学信;;处理污泥焦颗粒内部孔结构在燃烧过程中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7 丁文川;曾晓岚;龙腾锐;杨霏;江岸;;低强度超声波辐射对污泥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8 王超;冯士龙;王沛芳;李晓晨;邹丽敏;;污泥中磷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J];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9 时玉珍;;污泥和工业废弃物中铊的测定方法[J];水泥技术;2009年01期
10 李春雨;蒋旭光;费振伟;安春国;池涌;严建华;俞恺;傅娟娟;潘金华;施政;;热重-红外联用分析制革污泥的燃烧特性[J];化工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贾相如;金保升;肖睿;王清华;;污泥在空气气氛下的燃烧特性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福成;仝武刚;徐灏龙;;污泥建材利用过程中有毒污染物控制技术初探[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3 杨媛媛;;污泥重金属组分测定中微波消解与常压消解的方法比对[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邓文义;于伟超;苏亚欣;王晓磊;;微波条件下CaO和水蒸汽催化热解污泥制取富氢气体的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张钊;白向玉;周磊;;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在污泥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王景峰;张斌;龚秦石;薛斌;王雪;李君文;;聚糖菌微生物聚集体反硝化特性与微生物生态学解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泥客庄主;污泥潜在风险有多大?[N];中国环境报;2012年
2 佛山日报记者 冯强;花木场“堆肥” 污染了地下水?[N];佛山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欣;电动修复技术机理及去除污泥和尾砂中重金属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胡以松;A~2O-MBR污水处理系统中膜污染物质和行为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苏欣颖;MBR膜污染解析及MFC-MBR耦合系统膜污染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凯文;污泥菌剂强化四溴双酚A-铜复合污染好氧修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贺小萌;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方法及其在污水厂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丁逸宁;流化床与沸腾床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分析及污泥异质性证明[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军辉;污水厂污泥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游俏;腐熟污泥去除水中重金属的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董蕾;污泥预处理对污泥电动处理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范志明;污泥屏障氧化缓冲容量与重金属再溶出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耿丽萍;高炉污泥旋流分级中的多相流动[D];上海理工大学;2005年
9 伏振宇;负载催化剂与臭氧协同处理印染污泥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刘雯;利用桉叶提取物处理含铬废水及调节污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7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2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