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风险评价中挥发侵入模型参数敏感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场地风险评价中挥发侵入模型参数敏感性研究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污染场地 挥发侵入途径 风险评价 敏感性分析 参数识别
【摘要】:土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服务功能,但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土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最终带来包括健康、经济在内的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污染场地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挥发性污染物侵入途径(vapor intrusion,Ⅵ)是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对结构复杂和参数众多的Ⅵ模型基础研究不够充分,大部分使用该模型的评价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模型的实际意义,无法快速识别众多参数中的敏感性参数,以实施有效措施降低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基于以上不足,针对Ⅵ途径挥发因子(VF)计算模型,本文在分析模型24个主要参数有效取值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参数分析法,分析了模型不同情景下的实际物理意义,并定性分析了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利用方差分解全局敏感性分析法,分别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污染物(Koc1 L·kg-1,Koc103 L·kg-1,Koc103 L·kg-1),在12种土壤质地类型、2种污染物深度(100cm,1000cm)和2种有无假设对流的条件(Qs,=0,QsO)下,各参数对模型方差的贡献率。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参数分析法结果表明,Koc、θws分别是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分配和扩散的重要参数,但影响程度不同。DFia。在任何情形下都对模型结果产生影响,其他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在土壤或建筑物底部扩散和对流过程的相对强弱。(2)基于方差分解敏感性分析结果,本文将模型敏感性参数区分为三类以指导工程应用:建议通过实际监测获取的参数,fom、Ls、θ、θws、ρb和Kv;建议通过统计研究或调研获取的参数,Ab、Lcrack和LB;建议实施详细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完善的参数,η、ER、dP和θacrack。同时,本文构建了挥发因子“敏感性参数识别模式”框架,通过污染物性质或土壤质地性质等关键要素,快速识别污染场地Ⅵ途径风险评价中的敏感性参数,简化工程实施中参数不确定性分析过程。(3)在率定模型参数的基础上,本文以大化集团污染场地Ⅵ途径概率风险评价为例,选取苯和苯并(a)芘两种类型的目标污染物,分别在有对流和无对流两种假设条件下,应用“敏感性参数识别模式”框架,简化风险评价过程中对参数的筛选与概率分布的设定。结果表明,通过“敏感性参数识别模式”对参数的简化导致的结果误差不超过0.2个数量级,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金平,焦述强,邢庆祝;危险废物风险评价与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10期
2 汪卫国;培训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人员的注意事项[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06期
3 何鹏飞,李强;冷却塔改造风险评价在循环水装置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4年11期
4 金晓东;发电企业如何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J];水利电力劳动保护;2002年03期
5 王五一,李海蓉,杨林生,谭见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价——以黄鼠鼠疫为例[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6 孙斌,田水承,常心坦;事故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3年01期
7 马世海,魏利军;浅谈如何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03期
8 邱国锦,蒋仕民,宋晓荣,张雪勇;浅谈油田基层队如何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3年05期
9 武永生;安全风险评价两种方法比较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08期
10 程燕;周军英;单正军;;美国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宏;;流域风险评价与预警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樊运晓;黄小梅;;某电信公司企业风险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程立军;;浅谈开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作用[A];中国金属学会2004’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祖健;;石油化工企业在役装置的一种安全评价方法——关于美国达信风险评价简析[A];展望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牧兰;萨楚拉;姜淑琴;;鄂尔多斯市风沙灾害孕灾环境风险评价[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凯薇;雷鸣;何雅仙;苏星星;方雅瑜;;湘江退水后沿岸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价[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7 陈彦清;杨建宇;严泰来;张晓东;苏晓慧;;雪灾风险评价中负权重的应用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余海燕;王永刚;;基于证据理论的危险源风险评价[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肖;郭振仁;周雯;段丽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卢瑛;甘海华;刘远金;王艳霞;;广州菜地土壤磷素特征及向水体释放的风险评价[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延民 孙丽杰;太保风险评价赢得新客户[N];中国保险报;2004年
2 俞雪兴 杨春笋 牟善军;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N];中国石化报;2001年
3 记者 李鑫金;管道公司评审华北地区分公司管道风险评价报告[N];石油管道报;2011年
4 江苏省射阳县环保局 高晓春;健全社会风险评价机制迫在眉睫[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记者 武珍;建立土壤风险评价和管理体系[N];人民政协报;2014年
6 姚耀富;扬子石化推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通讯员 何金昆 狄甜;管道风险评价应用项目通过验收[N];石油管道报;2011年
8 姚瑾;三明食品安全监管引入风险评价机制[N];福建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筑牢设计防线 加强风险评价[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4年
10 龚纯浩 记者江 东;风险评价机制筑起牢固屏障[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刘晓军;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周建昆;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王晨婉;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供水管道风险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胥琳;虚拟软件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宇翔;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孙爱军;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8 明红霞;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病原性检测及风险评价[D];南开大学;2012年
9 刘海军;中国输美木包装携带重要钻蛀性害虫的风险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信任风险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田彬;完善海关企业风险评价与管理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朱佳君;校园火灾风险评价与应急信息系统研发[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尹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5 李巍;探究风险评价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斌;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价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许录满;基于相似性的产品设计阶段风险评价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贺颖;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天然气输气管道的环境风险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陈跃;工程风险评价理论及其在油气管道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刘岩;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3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