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arsat2全极化数据在监测南海溢油事件中的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Radarsat2全极化数据在监测南海溢油事件中的方法研究 出处:《遥感技术与应用》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合成孔径雷达 Radarsat 全极化数据 溢油 去极化
【摘要】:近年由于海上石油运输、开采和事故,溢油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分析了Radarsat2卫星全极化数据在监测南海北部溢油事件中的应用,比较了3种滤波技术对相干斑的抑制,结果显示LEE滤波法最佳,继而选用LEE滤波对影像进行全极化处理。比较了6种参数处理方法,发现极化函数参数的去极化指数(Depolarisation-index)处理后的影像对溢油和海水区分效果最佳,并可以更好地避免相干斑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津法阈值准确提取溢油范围并估算溢油面积。研究表明:在利用Radarsat2卫星全极化数据观测溢油时,通过LEE滤波、去极化指数处理和大津法阈值3个步骤提取溢油范围并估算溢油面积是有效快捷的方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oil transportation, mining and accidents at sea, the oil spill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it has become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The application of Radarsat2 satellite full polarization data in monitoring the oil spil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nalyzed. The suppression of speckle by 3 filtering technologies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E filtering method is the best, and then the LEE filter is applied to polarize the image. 6 parameter processing methods a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polarization index (Depolarisation-index) of polarization function parameters has the best effect on oil spill and seawater discrimination, and can better avoid speckle effect. On this basis, using the Otsu threshold to accurately extract and estimate the extent of oil spill oil spill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use of Radarsat2 satellite polarimetric observation data of oil spill, through LEE filtering, polarization index and Otsu threshold 3 steps extraction of oil spill and estimate the size of the oil spill is a rapid and effective metho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原油远洋运输优化与遥感监测技术研究”项目(313099)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2015HS05)
【分类号】:X55;X87
【正文快照】: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1引言“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海上丝路”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给沿途带来的环境压力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南海是经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欧洲的海上丝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少波;严卫;艾未华;王蕊;刘天宁;;基于微波辐射计的海面溢油监测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年01期
2 于文金;朱大奎;;中国能源安全与南海开发[J];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3 吕颂辉;陈翰林;;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珠江口溢油现状[J];生态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景;唐丹玲;潘刚;;Radarsat2全极化数据在监测南海溢油事件中的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6年06期
2 石春雷;;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问题研究[J];南海学刊;2015年03期
3 于春艳;梁斌;韩庚辰;霍传林;张志锋;马明辉;;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程序及方法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年01期
4 刘伟峰;臧家业;刘玮;孙涛;刘芳明;;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指标及方法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年08期
5 吴鹏;王友绍;张建东;;珠江口萘双加氧酶基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J];生态科学;2014年02期
6 刘伟峰;臧家业;刘玮;冉祥滨;;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4年01期
7 柯昶;刘琨;张继承;;关于我国海洋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13年08期
8 江红义;周理;;关于南海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兼论海洋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04期
9 李靖宇;张晨瑶;任m(燕;;关于中国面向世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推进构想[J];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20期
10 肖洋;;中国开发深水能源的战略设计:动力、制约因素与发展理路[J];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占;李芸;;利用星载微波辐射计AMSR-E数据反演海洋地球物理参数[J];遥感学报;2009年03期
2 艾必刚;罗以宁;蒋涛;张旭光;;分数阶微分梯度算子在图像增强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杨柱中;周激流;黄梅;晏祥玉;;基于分数阶微分的边缘检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松涛;张红雷;严卫;;星载微波辐射计AMSR-E在台风分析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年03期
5 戴明新,郭珊,周斌,李鸿明;铜鼓航道工程建设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分析[J];交通环保;2005年03期
6 陈裕隆,陈加林,何容飞,吴玉萍;中华白海豚保护与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7 朱大奎,张永战;海洋权益、经济及一体化管理研究[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07期
8 王颖,马劲松;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张耀光,刘岩,李春平,董丽晶;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对策[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10 张雷;中国能源安全和资源国际化[J];资源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西桑托斯港发生溢油事故[J];交通环保;2001年02期
2 浦宝康;2003年国际溢油会议论文简介[J];交通环保;2004年01期
3 郭运武;刘栋;钟宝昌;王道增;;风对河道溢油扩展、漂移影响的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8年04期
4 王天霖;刘寅东;李永琛;;基于改进溢油模型的溢油浮标水动力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吴廷芳;南海北部海面溢油漂移可能路径的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5年03期
6 文荟;海湾溢油三周年[J];交通环保;1994年04期
7 王水田;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回收开阔海面上的溢油[J];交通环保;1995年05期
8 乐yN;1997年首次重大船舶溢油事故[J];交通环保;1997年01期
9 ;近5年世界重大溢油事故[J];交通环保;1997年03期
10 赵如箱;浅谈溢油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设想[J];交通环保;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玲;乔冰;李岱青;;溢油敏感资源保护方案综合研究[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德洪;;对溢油事故的取证[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飞鹏;尹秋晓;张海平;陈玲;;感潮河流溢油事故的数值模拟研究-以黄浦江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孙维维;刘敏燕;孙安森;俞沅;;溢油源快速鉴别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春玲;乔冰;;溢油敏感资源预警系统初探[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永宁;白春江;;大连海域船舶溢油遥感监测分析[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7 曾俊备;;浅谈广西沿海溢油风险源及防治对策[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安伟;李广茹;赵宇鹏;牛志刚;邱照宇;;海上石油设施溢油风险评估及防范对策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9 李品芳;殷佩海;;港口船舶溢油风险评价[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机电分册)[C];1999年
10 马喜臣;;北方海区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概l良胺⒄股柘隱A];海峡两岸“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暨集装箱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沙;调查组令康菲对溢油损害负起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新华社记者 陈健 王宇 胡俊超;康菲溢油:比表态更重要的是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实习生 黄蕾;溢油事故重创中国海 呼唤国内油污责任险[N];国际金融报;2004年
4 朱生凤 张兆康 朱有庆;解读全球溢油响应网络的分级响应安排[N];中国海洋报;2006年
5 ;中国应加快建设溢油鉴定体系[N];中国海洋报;2008年
6 记者 范京蓉 通讯员 肖志峰 杜健;新监测系统10秒内发现海面溢油[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孟庆丰 特约记者 董竞敏;跟踪浮标让溢油“有迹可循”[N];中国交通报;2010年
8 记者 张帆 通讯员 林燕 陈鸥鸥;防溢油,未雨先绸缪[N];浙江日报;2010年
9 记者 王君策;当前事故附近海面已无明显漂油[N];中国海洋报;2011年
10 记者 张一玲;开展海洋勘探开发溢油风险排查与整改[N];中国海洋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2 姜少慧;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及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尹奇志;内河水面溢油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徐进;海上固定雷达组网式溢油监测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5 吴兆春;潮汐河道溢油扩展漂移的数值模拟[D];上海大学;2010年
6 刘朋;SAR海面溢油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石立坚;SAR及MODIS数据海面溢油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王春艳;浓度参量荧光光谱油种鉴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汪守东;基于Lagrange追踪的海上溢油预报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杨柏林;溢油分散剂处理燃料油对海胆的毒性效应影响与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娜;石化码头溢油风险评价实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王津;海湾溢油事故损失计量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张明亮;面向对象的SAR图像溢油信息提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赵明月;激光荧光溢油监测终端在港口布置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袁征;生境等价分析法在溢油生态损害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6 张至达;港区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赵冰;海面溢油微波散射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纪帅;青岛峡区油污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9 谢天添;红外光谱法快速识别溢油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10 赵冬;基于综合安全评估的青岛港船舶溢油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7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3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