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水生植物分区的湖泊DOM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8:26

  本文关键词:基于水生植物分区的湖泊DOM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特性研究 出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溶解性有机质 重金属离子 结合特性 植物类型区


【摘要】:以乌梁素海龙须眼子菜、芦苇和穗花狐尾藻3类优势种主要分布区上覆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湖泊不同植物类型区上覆水中DOM与Cu~(2+)、Pb~(2+)、Cd~(2+)的结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穗花狐尾藻区相比,芦苇区和龙须眼子菜区上覆水中DOM的芳香度高、分子量低,与重金属的结合率较高,且以Cu~(2+)为最;芦苇区上覆水中DOM与重金属离子的饱和结合量、羟基与羧基峰面积特征揭示,该区上覆水中DOM含有更多可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结合反应的活性基团;穗花狐尾藻区上覆水中DOM的多脂肪族化合物与分子量较高的特征,影响了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特性。来源于不同植物类型区上覆水的DOM在分子量、脂肪性及官能团等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其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特性的影响因素。
[Abstract]: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overlying water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ree dominant species, I. e., Phyllostachys australis,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Cyanophyta spp., were isolated from the overlying water.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DOM and Cu~(2 in overlying water of different plant types in lakes were studied. Compared with the Sargassum spp., the aromatic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DOM in the overlying water were higher, and the binding rate with heavy metals was higher, and Cu~(2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saturation binding capacity of DOM and heavy metal 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of Reed region and the area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xyl and carboxyl groups show that DOM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ontains more active groups which can react with heavy metal 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and polyaliphatic compounds of DOM in the overlying water of Sargassum spp affected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DOM with heavy metal ions.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DOM from the overlying water of different plant types was found to be in the molecular weight. The differences i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at and functional groups, 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ion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内蒙古大学环境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3006)
【分类号】:X524
【正文快照】: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一种活性组分,含有较多活性点位,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能与重金属结合,进而影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1-4]。DOM的来源不同,其腐殖化程度、分子量大小、官能团种类及含量等不同,与重金属的结合特性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陶澍,崔军,张朝生;水生腐殖酸的可见—紫外光谱特征[J];地理学报;1990年04期

2 陈同斌,黄泽春,陈煌;废弃物中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吸附Cd的影响及其机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3 谢理;杨浩;渠晓霞;朱元荣;张明礼;吴丰昌;;滇池典型陆生和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光谱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4 苏冬雪;王文杰;邱岭;王洪岩;安静;郑广宇;祖元刚;;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官能团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2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彦;太湖溶解性有机质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微;溶解性有机质对不同类型土壤吸附Cu~(2+)和Pb~(2+)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滨,陶澍;沉积物中水溶性天然有机物吸着系数的动态测定[J];地理科学;1996年02期

2 王波;刘德军;姚军;龙浩骑;陈曦;苏锡光;曾继述;范显华;;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提纯和表征研究[J];辐射防护;2009年03期

3 郑国砥;陈同斌;高定;罗维;杜伟;陈俊;;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动态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1期

4 熊璇;唐浩;黄沈发;刘钊钊;;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强化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5 谷依露;高小峰;李仁辉;;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生长周期中腐殖酸的释放特性[J];湖泊科学;2015年04期

6 吴东明;刘景坤;李勤奋;武春媛;;热带地区3类不同来源水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J];腐植酸;2015年05期

7 吕小佳;林逢凯;胥峥;;UV及UV/US降解对二氯苯水溶液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8 庞会从;高太忠;余国山;杨柳;;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重金属吸附行为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9 孙莉英;倪晋仁;孙卫玲;;不同粒径黄河沉积物中可提取腐殖质的含量分布及光谱特性[J];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10 李鸿江;赵由才;柴晓利;朱英;;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中的水溶性有机物[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波;刘德军;姚军;龙浩骑;陈曦;苏锡光;曾继述;范显华;;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提纯和表征研究[A];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佳波;曾希柏;;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竺;多环芳烃在黄浦江水体的分布特征及吸附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魏沙平;腐殖酸对毒死蜱、辛硫磷的水解影响和吸附特征[D];西南大学;2007年

3 陕红;有机物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周焱;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胡少平;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分子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江韬;胡敏酸氧化还原特性及其对汞非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义纯;还原性土壤中镉活性变化及其制约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凤杰;铜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及共存污染物对其吸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荣华;添加重金属钝化剂对猪粪好氧堆肥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彦;太湖溶解性有机质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利利;养猪场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对土壤[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迎新;冻融作用对重金属Pb和Cd在土壤中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叶;可溶性有机质对土霉素在土壤中吸附能力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郭微;溶解性有机质对不同类型土壤吸附Cu~(2+)和Pb~(2+)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孟孟;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吸附汞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何,

本文编号:1355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55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