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城乡交错区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As积累迁移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8-01-01 01:07

  本文关键词:城乡交错区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As积累迁移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出处:《河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乡交错区 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 迁移特征 健康风险


【摘要】: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带,城乡交错区既是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也因其存在着复杂的污染源亦是敏感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它的环境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粮食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城乡交错区关键的环境污染物在主要环境介质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鉴于此,本文以开封市东郊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区域,在野外调查走访的基础上,运用网格布点法采集表层土壤样品247个,开展表层土壤As总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研究区内部不同区域间微环境的差异选取剖面样点和典型表层样区进行样品采集。其中,选取了P1(化肥河附近)、P2(化肥河与化肥厂交互污染区)和P3(对照区)三个剖面采集区,共采集了13个土壤剖面280个土壤剖面样品;同时,选取了T1(化肥厂与炼锌厂以及制药厂东北辐射区)、T2(火电厂西南)、T3(化肥河与炼锌厂/化肥厂的交互区)、T4(化肥河支渠与铁路沿岸交互区)、T5(化肥河与铁路沿线交互区)、T6(化肥河干渠与铁路沿线交互区)、T7(化肥河支渠)和T8(化肥河南段)八个典型样区,进行土壤-小麦的匹配采集,共采集到34个表层土壤样品和22个小麦匹配样品。与此同时,以研究区内田间与住户水井为依托采集了26个不同深度地下水样品。样品中As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As的形态基于Tessier连续提取法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研究区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中As迁移积累特征,并基于健康风险评价法和改进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分析了开封市东郊农田土壤As的健康风险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表层土壤As含量与空间变异特征。表层土壤As含量平均值为7.13mg/kg,约为对照样区土壤As含量(3.67 mg/kg)的1.94倍,显著高于对照区(显著性水平P0.01)。然而,研究区表层土壤样品中仅25.91%超过区域土壤背景值(9.7 mg/kg)。典型样区As含量平均值为19.19 mg/kg,相当于对照样区的5.22倍,约为中国潮土背景值的1.97倍,其中82.86%个样点高于背景值。可见,研究区表层土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as污染,典型样区表层土壤的污染尤为严重。研究区表层土壤as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异质性。低值区位于研究区北部(制药厂以北),土壤as含量(0.45~9.7mg/kg)低于背景值;高值区(21~29.8mg/kg)有两个,一个位于化肥厂/炼锌厂与化肥河交互区,另一个为化肥河下游;次高带(14.3~21mg/kg)位于化肥河干渠(陇海线与新宋路之间)。研究区土壤as含量呈岛状分布,环状递减。从总体上看,研究区土壤as污染呈现北低南高,且污染严重的区域集中于工矿企业与河流沿线的交互区。土壤as污染随着距离工厂或者河流距离的增加,污染呈现出递减的趋势。(2)研究区剖面土壤中as总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距化肥厂/炼锌厂等企业或化肥河及其灌渠越近,剖面土壤中as的积累与淋溶下移特征越显著。其中,p1样区距化肥河较近(p1-a、p1-b)的样点污染最为严重,第三个样点(p1-c)距化肥河较远且周围没有受到工矿企业的污染,剖面较为清洁;p2样区受污灌影响(p2-a、p2-b)与受污灌和炼锌厂、化肥厂、碳素厂交互污染(p2-d、p2-e、p2-f、p2-g)的样点呈现出显著的as积累与淋溶下移特征,距化肥河较远的样点(p2-c)只受碳素厂的影响,污染相对较轻;p3样区位于火电厂附近,电厂附近土壤as含量低于背景值,离河流较远,相对较清洁。三个剖面样点均低于背景值,其中p3-a与p3-c各分层间变化不是很明显,样点p3-b由于之前为水稻种植,从as的垂直迁移规律来看与其他两个样点的规律有所不同。(3)研究区土壤as污染评价。研究区表层土壤样点中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综)为2.24,污染等级为中等污染;整个样区中潜在生态风险没有处于很强和较强风险的样点,大部分样点处于轻微风险之中,仅1.21%样品处于较强风险。典型剖面样区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综)为3.44,污染等级为严重污染,各个样区间内梅罗污染指数的大小顺序为:p1(2.00)p2(1.76)p3(0.70)。从单个样点来看,整个剖面样区中没有样点处于极强风险,大部分样点处于轻微风险之中,仅0.71%样品为很强风险。就各个样区来看,p1样区0~30cm污染等级为超标,处于中等或较强风险,p2样区0~40cm污染等级为超标,处于中等或较强风险,p3样区比较清洁,处于轻微风险水平。(4)典型样区土壤as全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表层土壤as全量的高值区是化肥河南段样区,低值区为化肥厂与炼锌厂以及制药厂东北辐射区,化肥河南段样区主要受污灌的影响。可见,研究区农田土壤中as来源与污灌有关。各样区表层土壤中as的五种化学形态平均百分比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e(71.34%)fm(16.82%)ca(6.68%)ex(3.86%)or(1.29%)。化肥河支渠样区中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最高;化肥河南段样区铁锰氧化态最高;化肥河干渠与铁路沿线交互区有机结合态最高。化肥厂与炼锌厂以及制药厂东北辐射区离子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最低;火电厂西南样区碳酸盐结合态最高。化肥河支渠样区生物可利用性最高,化肥厂与炼锌厂以及制药厂东北辐射区生物有效性最低。化肥河南段样区位于as含量的高值区,化肥河支渠样区位于高值区的环状递减区,化肥厂与炼锌厂以及制药厂东北辐射区及火电厂西南均位于as含量的低值区,样区间土壤as形态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可能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as含量以及与工厂或河流的距离有关。从剖面土壤中as的形态分布来看,各样区剖面土壤中as的五种化学形态平均百分比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e(85.73%)fm(9.88%)ca(2.17%)ex(1.53%)or(0.69%)。除去残渣态外,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在剖面土壤中呈现出表层(0~20cm)先升后降,犁底层(20~40cm)下降,下层(40~110cm)趋于稳定,稳定后三种形态的平均百分比含量分别为:0.79%、0.89%和5.56%。除去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外,p1样区中35cm以下,p2样区45cm以下,p3样区为25cm以下各形态趋于稳定。p1样区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稳定后百分比分别为:1.07%、1.03%和5.94%;p2样区为0.62%、0.83%和6.12%;p3样区为0.60%、0.79%和4.38%。三个样区各形态均在不同深度后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p2样区土壤长期污灌且位于表层as含量的高值区,土壤受到as污染较为严重,在较深处趋于稳定,p1样区污染程度次于p2样区,故稳定状态深度小于p2样区,p3样区土壤基本不受外来污染的影响,因此在较浅处就趋于稳定。(5)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中as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区土壤-小麦匹配采集中土壤-小麦as含量的高值区为化肥河南段样区,低值区为火电厂西南样区。虽然化肥河支渠样区土壤-小麦as含量相对较低,但该样区的土壤as生物可利用性、迁移系数和小麦的迁移积累率均最高。因此,该样区中小麦籽粒中as含量水平仅次于化肥河南段样区。地下水As含量大小顺序为:浅层(0.294μg/L)深层(0.201μg/L)中层(0.021μg/L)。土壤-小麦系统中致癌风险水平为1.78×10-4 a-1,超过ICRP推荐的标准值。皮肤接触土壤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76×10-6a-1,食用小麦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76×10-4a-1。且研究区95.45%的小麦样品中As的个人致癌风险超过ICRP推荐的标准值,风险水平最高的为化肥河南段样区,最低的为火电厂西南样区。开封市城乡交错区地下水为Ⅰ类水水质标准,地下水致癌风险水平为2.45×10-6 a-1,其地下水As健康风险水平大小顺序为:浅层(2.65×10-6 a-1)深层(1.59×10-6 a-1)中层(1.66×10-7 a-1),低于ICRP推荐的标准值,饮用及皮肤接触不存在健康风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X523;X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春琪,迟锡增,时彦;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石油中As[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2 邵云;李万昌;侯小丽;姜丽娜;姚利娇;李春喜;李建民;;粉煤灰和碳酸钙对As(Ⅲ)污染土壤上小麦产量性状及麦株As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9期

3 廖德仲,陈国斌,易健民,罗北平,沈晃宏,张建策;非酸固体复合物AS-Ⅰ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研究[J];岳阳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4 何亚琳;贵州土壤中的砷(As)及其地理分布[J];贵州环保科技;1996年01期

5 冼卓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22期

6 励建荣;张永志;王强;熊春华;;重金属As在菠菜中的吸收规律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5期

7 肖芳;汤志勇;郝志红;帅琴;郑洪涛;邱海鸥;;超声提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系沉积物中As(Ⅲ)和As(Ⅴ)[J];岩矿测试;2011年05期

8 彭映林;郑雅杰;陈文汨;;铜电解过程中As(Ⅲ)净化作用及其氧化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6期

9 朱进东;110CAS小区报警网的推广应用[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1年05期

10 徐学成;李景梅;李小瑞;张景斌;;AS-皮革填充树脂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玉钤;;AS治疗进步 理念先行[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宏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Fas/s载脂蛋白和一氧化氮的测定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徐党辉;周鉴;池江涛;;CT与X线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检查比较[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4 吕翠田;曹玉净;王伟;曹玉清;;宽胸畅心丹对AS模型兔的实验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关小红;董浩然;姜利;马军;;KMnO_4-Fe~(2+)工艺高效去除水中As(Ⅲ)的初步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李建武;马志毅;熊源胤;王进军;靳晶;向齐;李勇;;针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AS的临床观察[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胡忻;梁金燕;练鸿振;;As(Ⅲ)的青菜吸收与形态转化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姚俊;姚祖风;刘军;;精液AS和P的同时测定[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9 李民;王其龙;王建新;;10%草甘膦AS防治桑园杂草小区药效试验总结[A];中国蚕学会第五次全国桑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本绪;郭壬贵;崇桂琴;;督灸治疗AS对HLA-B27调整规律的季节性研究[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曦;AS:建筑的态度[N];中华建筑报;2012年

2 记者 张周;“AS/400挑战者”横空出世[N];计算机世界;2000年

3 本报记者 路艳艳;西门子AS:自动化领导者2007年再发力[N];机电商报;2007年

4 记者 龚蕙;SOI+铜芯片助飞AS/400[N];网络世界;2000年

5 龚怡;脂蛋白在As中作用新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刘云涛;北大心血管研究所AS形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爱凤;利用ASγ实验TibetⅢ阵列数据研究宇宙线各向异性及其周期性调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岳增辉;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合并AS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李铸衡;基于线虫Hsp响应的As毒理机制的体内与体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宏;靶向微泡介导兔易损斑块新生血管超声分子显像及CXCR4在AS演进中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5 姜涛;前列腺癌预后分子标记的探讨及As _2O_3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6 席照房;ARC及IGF-1在AS肉鸡中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伟;AS食品有限公司商业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陈秋平;干湿交替过程锑矿土壤中As、Sb及氧化铁变化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3 陈路璐;BGP信息和Traceroute信息结合的AS级网络拓扑识别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阳;铈/蟹壳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As(Ⅴ)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王静宜;新型纳米铁铝系材料对As(Ⅲ)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范礼东;城乡交错区土壤—作物—地下水系统As积累迁移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D];河南大学;2016年

7 李清华;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AS树脂基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8 杨秦梅;督灸改善AS肾阳虚证辩证因子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张凤梅;木贼提取物对大鼠AS早期损伤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姚敏;软锰矿氧化吸附酸性废水中As(Ⅲ)和As(Ⅴ)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2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62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