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本文关键词: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黑河流域中上游 生态风险评价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风险管理
【摘要】: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分支,是在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估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大小的过程。黑河流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然而受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流域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本文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有机结合来分析该生态系统内遭受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受到生态危害程度的大小,最终为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本研究在GIS、RS技术支持下,以人类活动为风险源,选取耕地、林地、草地、居民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等六类景观类型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根据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损失指数确定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数,以此建立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生态终点度量的指标,来反映不同景观类型所代表的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程度,评价流域的生态风险变化动态。主要结论有:(1)土地类型时间变化方面,1986—2000年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的趋势是林地、草地、水域减少和耕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增加,这种土地类型变化过程导致了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2000—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总的趋势是林地、草地、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使得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到部分改善。土地类型空间变化方面,上游地区天然植被林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耕地面积,城乡、居民、工矿面积不断扩大,说明生态有进一步恶化的态势。中游地区绿洲农业有较大发展,但同时由于西部大开发及本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作用,使得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域减少速率变缓,说明生态风险略有减轻,生态环境环境略有好转。(2)从斑块水平分析可得出:自1986年以来,耕地斑块数目及面积都以增长为主要趋势;林地在第一阶段面积有所减小,在第二阶段又呈现恢复状态,但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导致其面积最终呈减少状态;草地斑块面积变化与林地变化具相似性,但其变化原因主要是放牧;未利用地斑块面积先增加然后减少;水域斑块面积不断减小,这与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斑块面积变化成反比。从斑块类型水平分析:耕地斑块优势度呈现先增长下降趋势,其斑块优势度始终在整个流域内所占比例较小,无明显优势;林地最大斑块优势度一直处于较稳定数值。草地斑块优势度变化比较复杂,先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后又大幅回落,但其斑块优势度的主导地位在流域内不可动摇。城镇、居民工矿用地斑块优势度失踪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城市化导致的用地扩张密不可分。未利用地最大斑块指数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其斑块优势度逐渐消失。(3)从生态风险空间特征分析,高风险等级区主要分布在居民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耕地等景观中,低风险等级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草地景观中。居民及工矿用地是纯人为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因此其生态风险最高;耕地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烈的景观,其景观特征的变化完全受人类控制,因此其生态风险较高;未利用地的植被覆盖极低,岩石裸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之后容易被破坏,因此其生态风险较高。从生态风险时间特征分析,生态风险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986—2000年生态风险值增加较大,说明生态环境恶化较快;2000年—2011年生态风险值降低,生态环境有所好转。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在最近25年间景观拼块类型间的相互转化程度十分强烈。这主要是由于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在80年代后大肆开垦耕地过程中造成林地,草地的破坏,导致整个黑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恶化。二十世纪后该区域响应政策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有了较好的改善,特别是下游地区改善最为明显,上游区域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破坏容易恢复难使得该区域的生态好转具有滞后性。从生态风险县域尺度分析。甘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县、临泽县,肃州区、嘉峪关市、高台县的生态风险变化值为高后低,生态环境变化为先恶化,后来有所好转。山丹县和民乐县的生态风险值变化不断增加,说明生态风险不断恶化。天骏县和刚察县生态风险值一直比较低,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最后,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不同的生态风险管理对策。本研究对于黑河流域中上游区域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land use ,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risk are combined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dex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and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 as the main trend in the second stage . ( 3 ) The ecological risk is high , the ecological risk is high , the ecological risk is high , and the ecological risk is improved . The ecological risk valu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very low , and the ecological risk is improved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901;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初一;天山伊犁河上游地区两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的初步分析[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2 沈嘉瑞,张崇洲;内蒙古与宁夏的桡足类[J];动物学报;1966年02期
3 沈善增;法制胜于承诺[J];检察风云;1998年12期
4 李灼华;;长江三角洲上游地区的古地理环境问题[J];地震学刊;1989年03期
5 ;知识窗[J];华东科技;1998年10期
6 徐文光;新疆及其上游地区水汽资源状况[J];新疆气象;1997年05期
7 郭正刚,吴秉礼,王锁民,程国栋;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能力的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4期
8 徐萌,山仑,彭琳;黄土高原地区农用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J];自然资源;1992年03期
9 于兴修;沂河中上游地区旱灾初步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10 ;用技术提高水的利用速度[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素功;;长江源及上游地区的环境治理与保护[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永青;中上游地区干旱长江下游水变清[N];中国建设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丁冬;汤河水库上游地区怨声渐起[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记者 王锡松;我市十县区均纳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规划[N];安康日报;2013年
4 记者 陶映荃;《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获批[N];工人日报;2013年
5 周银祥 汤龙;商南敲定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天津对口协作项目[N];商洛日报;2013年
6 记者 李元浩;汉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环保型工业”[N];工人日报;2005年
7 记者 安天;汉江中上游地区人才协作联席会议在我市召开[N];安康日报;2011年
8 通讯员 陈国华;安康加入汉江中上游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生态圈[N];安康日报;2008年
9 崔凯;浙江:上游“制污”将赔偿下游[N];农民日报;2008年
10 温雯;温商在渝修建万吨级浮船坞[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永刚;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静;汉水上游巴文化遗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博颖;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琳;滦河上游地区高等孢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婷;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动态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8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37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