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遥感的矿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10 06:20

  本文关键词:基于遥感的矿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机制 出处:《煤炭学报》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榆神府矿区 荒漠化 高强度采煤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摘要】:为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榆神府矿区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中的相对作用,采用1989,2002,2011年3期TM遥感数据,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在矿区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通过建立NDVI(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Albedo(地表反射率)的空间关系,结合典型区分析,可将榆神矿区荒漠化程度分为5种类型;2矿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带性显著,以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接壤带为界,矿区西部荒漠化程度较重而东部荒漠化程度较轻;3研究期矿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减少,1989—2002年间减少了39.7%,2002—2011年间减少了27.7%,荒漠化程度呈逆转趋势;4荒漠化变化在空间上差异较大,矿区西部荒漠化明显逆转,东部荒漠化程度呈现逆转—发展的趋势;5人类活动、气候因素决定了本区荒漠化演化方向,其贡献率分别为62.16%,14.18%。研究结果表明,推行保水采煤技术、禁牧及植树造林等是抑制本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ve rol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henfu mining area ,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desertification on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M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1989 , 2002 and 2011 .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安大学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3CB227901) 陕西省科学技术推广计划资助项目(2011TG-01)
【分类号】:X171.1;X87
【正文快照】: 荒漠化是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驱动下的土地退化,对人类生存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榆神府矿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接壤地带,水资源短缺[1-2],环境承载力低[3-4],生态脆弱。近年来,高强度采煤造成水循环途径变化[5]及含水层破坏[5-7],土地利用和植被损毁[8-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正党;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J];攀登;2002年05期

2 王世积;土地荒漠化的含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2年11期

3 宝玉;土地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24期

4 王旭东;孟庆胜;路军;;土地荒漠化是导致北方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J];水利技术监督;2006年03期

5 张海峰;尚永升;刘玲;;土地荒漠化的预测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6年21期

6 胡光;王世俊;杨月桂;;土地荒漠化与保护性耕作[J];河北农机;2007年02期

7 王静波;陈敖仁;史凤海;;扎鲁特旗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6期

8 丛培林;;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17期

9 苏志珠,马义娟;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特征[J];山地研究;1997年04期

10 牛晓明;李锋;;土地荒漠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J];中国质量万里行;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长海;;我国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张华;;关于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防治的法律措施的探讨[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3 刘爱军;王国钟;;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动因分析[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范书义;曹鹏云;王连玉;王月海;任飞;;试谈我省土地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加强林业生态防治的对策[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5 孙世文;;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生的根源与防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闫玄梅;李双全;;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7 张骏;曾金华;孙亚乔;刘玉洁;;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杨柏松;;黑龙江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危害及防治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邱为铎;;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治本之策[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宪成;;东北西部土地荒漠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吕国栋;蒙土地荒漠化严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记者 丁泉燕;专家考察我州土地荒漠化情况[N];博尔塔拉报;2009年

3 江西省上高二中地理组 聂婷;浅谈土地荒漠化问题[N];学知报;2010年

4 记者 章轲;土地荒漠化年损1200亿[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6 顾瑞珍 杨舟;土地荒漠化现象得到初步控制[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记者 陈昌云;云南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N];工人日报;2000年

8 ;我国土地荒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N];科技日报;2002年

9 记者 林东升;我国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N];农民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彭俊;今天我们怎样应对荒漠化[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2 孙洪艳;河北省坝上土地荒漠化机制及生态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杨晓晖;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荒漠化状况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4 杨云贵;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与生产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杜崇;松Z平原土地荒漠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齐雁冰;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发生特性与演变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火平;北京及邻区土地荒漠化动态演变分析与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郭晓清;陕西省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其防治管理信息系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金玲;苏尼特左旗土地荒漠化的人文机制分析与防治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小霞;环渤海经济区带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高亚军;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演化机制及土壤质量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宣勇;尉犁县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唐志燕;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常月明;半干旱区季节性河流流域的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治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驰;呼伦贝尔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崔利;基于3S技术的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4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04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