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性土壤中重金属的洗涤效果初探
本文关键词:高粘性土壤中重金属的洗涤效果初探 出处:《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三氯化铁(FeCl_3)、草酸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3种淋洗剂对典型高粘性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淋洗处理,考察淋洗剂浓度、淋洗时间和淋洗次数对重金属去除效率的影响。当浓度为0.1 mol/L时,Fe Cl3对土壤中Cu、Pb、Zn、Ni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3.4%、22.8%、17.5%、37.9%和10.0%,草酸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52.7%、0%、19.6%、20.6%和3.3%,SDS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2.8%、13.6%、2.5%、9.8%和10.2%。重金属的去除率在1 h内即达到相对平衡,重金属的淋洗去除作用在4 h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淋洗3次后,Fe Cl3可以去除土壤中超过95%的Cu和Ni,对于Pb的去除率也较高,超过70%,草酸对Cu和Z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率,SDS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差。
[Abstract]:Three kinds of leaching agents, FeCl3, oxalic acid and sodium 12 alkyl sulfonate, were used to elucidate the soils contaminated by heavy metals with high viscos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luent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leaching time and times of leaching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heavy metal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0. 1 mol/L, Fe Cl3 was used to treat Cu PbN Zn in soil. The removal rates of Ni and Cr were 63.4%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rates of oxalic acid for heavy metals were 52.7% and 19.6%,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rates of heavy metals in 20.6% and 3.3 SDS were 2.5% and 2.5%,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rate of heavy metals reached relative equilibrium within 1 h, and the elution and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within 4 h. Fe Cl3 can remove more than 95% Cu and Ni in soil,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Pb is higher than 70%. Oxalic acid has good removal efficiency for Cu and Z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heavy metals by SDS is poor.
【作者单位】: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科研项目(GZ1607)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14231200501)
【分类号】:X53
【正文快照】: 针对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我国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固化/稳定化。然而,该技术从原理上是依靠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降低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并未从总量上将重金属污染物去除,从而限制了修复后土壤的最终处置方式。针对这一现状,基于总量去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国拟制定持续保护土壤的政策[J];中国环境科学;1996年06期
2 K·西莫查,王荣生,李长根;净化污染土壤的新的有效技术[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1年02期
3 陈五一;防治化学农药污染土壤的措施[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年08期
4 魏杰;试论茶园污染土壤的修复[J];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01期
5 李彬,李培军,王晶,张海荣,杨桂芬;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5期
6 刘宛,李培军,周启星,孙铁珩;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7 刘雪梅,杨传贵;污染土壤现场矫治的“新方法”[J];世界环境;2004年05期
8 刘云涛;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的几种方法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9 陆小成;陈露洪;毕树平;郑正;;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及供能方式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10 何泽能,李振山,籍国东;油田污染土壤中石油回收的模拟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青;唐景春;;胜利油田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管英强;王新明;姚宗中;崔新玲;呙畅;;德国化学战剂污染土壤处理技术[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张慧;党志;易筱筠;杨琛;;玉米修复芘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谢正苗;王碧玲;孙叶芳;李静;田兆君;;含磷物质修复铅污染土壤[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利芝;徐宏勇;刘勇弟;蔡兰坤;;生物泥浆反应器法修复污染土壤的强化手段[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万小岗;王巍;习成成;;铀污染土壤淋洗去污实验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娟娟;魏成熙;孙海涛;;铅污染土壤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谢正苗;王碧玲;;氯和磷联合修复矿渣污染土壤的机理[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孙铁珩;;环境土壤与污染土壤生态修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10 张彦;;城市污染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方法的探讨——房地产开发土地土壤污染案例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军;我市开始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疗”[N];重庆日报;2008年
2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 麻哲;采油污染土壤复耕成现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日本核污染土壤运美[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记者 班健;清理污染土壤有良方[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记者 李惠子 俞铮;我科学家利用蜈蚣草大规模修复污染土壤[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蔚;北京车铁匠营限价地污染土壤将被挖走焚烧[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佚名;用法律条文“圈定”污染土壤责任[N];中国改革报;2012年
8 首席记者 李晓;修复污染土壤护生态[N];苏州日报;2014年
9 林华;给被污染土壤“排毒”刻不容缓[N];中国审计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陶小康;仅用“刮骨疗毒”法是远远不够的[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丽杉;铀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兰晓玲;铅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固土机制及力学特性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3 王碧玲;含磷物质修复铅锌矿污染土壤的机理和技术[D];浙江大学;2008年
4 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际海;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万金忠;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土壤的化学淋洗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何炜;汽油和柴油污染土壤通风修复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谯华;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于彩莲;生长调节剂强化龙葵修复镉污染土壤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10 崔卫华;汽油污染土壤的SVE修复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玉;纳米羟基磷(?)石与黑麦草联合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王效国;大豆、龙葵单作和间作对镉、芘污染土壤的修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施秋伶;有机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淋洗污染土壤中的Pb、Cd[D];西南大学;2015年
4 侯鹤天;钙铝LDH协同电动修复污染土壤体系中铬的迁移与转化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仲洋洋;电动力修复Pb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马晨晨;不锈钢尾渣修复剂对铅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孙崇凤;可降解表面活性剂增效洗脱污染土壤中二氯苯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杨旭明;表面活性剂对受“得克隆”(Dechlorane Plus)污染环境的增效修复机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田会阳;河南省铅冶炼污染土壤的处理和利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吴鹏;机械化学法处理高浓度滴滴涕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8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08990.html